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临湘市羊楼司镇

2020-9-19 08: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羊楼司镇位于临湘市北部,地处湘鄂边界,是107国道由北进入湖南的第一镇,扼三湘咽喉,守湘北门户,是湖南省四大边境重镇之一。镇域东抵湖北羊楼峒镇,西与临湘市聂市镇接壤,为中国著名茶产区。京珠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贯穿腹地,旧有“小汉口”之称,是湘鄂赣毗邻地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今为行政区划“羊楼司镇”镇政府的驻地。2007年文白乡、龙源乡合并于羊楼司镇。作为行政区划的“羊楼司镇”今辖尖山、中州、梧桐铺、金鸡、文白5社区和三港、双山等15村。

相传元朝年间,朝廷将北方养羊技术传到南方,当地农户逐渐习惯养羊,在此建楼瞭望,政府则设司管理。《明史·地理志》称“蒲圻西南有巡检羊楼司”,羊楼司因此得名。

羊楼司镇在1917年修筑粤汉铁路时由于地势狭窄,弯道过急,车站改建于尖山铺,仍称羊楼司车站,从此羊楼司这个地名代替了尖山铺,改称老羊楼司。民国初为五区镇域,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羊楼司镇,1947年改为羊楼司乡。后经公社阶段,1981年羊楼司集镇从公社分开,建羊楼司乡,同年乡、镇合一,组建羊楼司镇,人口2.6万人。 
羊楼司镇素有“茶乡”“竹乡”之美誉。其“季冬焙、仲春薰”制作而成的羊茶,嫩绿含烟,高雅清新;竹编、竹燠、竹雕、竹刻、竹椅五大系列产品赏心悦目,享誉海内外。境内新店河、枫林港、云步河注入黄盖湖,沿河两岸土地肥沃。

 
境内的龙窖山是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为五岭山系幕阜山余脉,北与湖北赤壁,东与崇阳,南与通城交界,群峰绵亘,最高峰海拔1261米。高山云绕,村寨幽雅,风光秀美。千家峒原是300万瑶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堆石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瑶族千家峒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山药甚多,达450多种,人称“天然药库”。


春秋战国时期,瑶、苗组成联盟,部分瑶民进入今羊楼司地域。他们发现龙窖山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峒”,于是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据有关史料记载,瑶民将茶树种子种在龙窖山。至今龙窖山遗存有废弃古寨址、吊脚楼、石梯、石门、古茶园等遗址,还有制茶和捣茶入饮的茶具——石盆、石缸、石杯等。宋《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龙窖山千家峒》一书介绍,龙窖山瑶族鼎盛时期,溪路两岸,原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有茶行40家,茶馆、饭铺、酒店无数。


龙窖山云雾缭绕,土壤PH值多为5~5.5,土质多为板页岩风化发育而成,有机腐殖质含量丰富,是茶树生长的风水宝地。龙窖山茶区制茶起源于汉代。汉代民间自制茶叶,山民将茶叶采回后蒸热晒干,碾末后作饼,再将茶饼串吊起来烘干或晾干,因有后发酵工序,可视为这早期黑茶类紧压茶。明代将茶叶筛拣干净,蒸汽加热,用脚踩成圆柱形的“帽盒茶”,用小篓套装,便于骆驼运输。“帽盒茶”即今日篾篓装“千两茶”的前身。

明末清初临湘羊楼司与鄂南羊楼峒等县已经开始生产老青茶,运往北方销售。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晋商)前来羊楼司和羊楼峒收购老青茶压制砖茶,远销新疆、辽宁、黑龙江、蒙古和俄罗斯。其砖方形,称为“方砖”。方砖就是青砖,每块重量1至6市斤不等。清代湖北蒲圻人叶瑞庭的《莼浦随笔》记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龙窖山北麓),峒(指羊楼峒)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清乾隆年间,山西茶号三玉川、巨盛川在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羊楼峒设庄收购制造帽盒茶(即青砖茶)。湖北羊楼峒的青砖茶与相邻的湖南羊楼司的青砖茶,因此统称“川字砖”“洞砖”“洞茶”。清道光年间《蒲圻县志·乡里志》引有嘉庆年间周顺倜《莼川竹枝词》二首。作者自注: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峒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沾红签,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诗云: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

 

从清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打造青砖黑茶品牌,其品牌都以“洞、川”二字为标记。据载,清道光十八年(1839)临湘县羊楼司、聂家市等地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班思德(T・R・ Banister)《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载:“自汉口为商埠后,俄商始在湘、鄂两省内地产茶之区,设立茶厂,以便制造砖茶。”孙毓棠《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也说:汉口俄商从清咸丰三年(1864)起陆续在湖北羊楼峒、崇阳和湖南羊楼司设置了三个砖茶厂,加工青、红砖茶。今羊楼司镇有岳阳三湘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业企业数十家,主营茯砖茶、黑茶、康砖、青砖茶等。

羊楼司镇还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竹器之乡”,楠竹面积23 万亩,居湖南全省乡镇之首,有大小竹器加工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竹器品种480多个,产品涵盖竹家居、竹筒、竹复合板等6大系列,畅销全国23 个省(市、区),并远销日本、韩国。竹床、竹椅等小家具类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

嗡琴戏、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嗡琴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羊楼司龙窖山下的桃林河上游地区,其代表性剧目有《孟姜女哭长堿》《秦雪梅》《朱氏割肝》《孟氏割股》《王妹子回门》等29个。嗡琴戏的主要乐器有:嗡琴、唢呐、笛子,后来发展到有扬琴、古筝等弹拨乐器。因地处湘鄂交界处,语言非常复杂,有“九里换三音”的语言特征。因此,在戏曲唱腔道白上,正剧、悲剧和正面人物(一般指老生、小生、花脸、正旦、闺门旦)一般用湘北语伴以汉腔为主。“两小”“三小”的小型花鼓戏喜剧人物(一般指小丑、小旦、乔旦等)则用当地的桃林腔为主。另外,还根据剧本内容和剧中人物的出生地而用当地的方言,特别是小丑,贴近群众,深受欢迎。


“十三村”酱菜还是省政府公布的“湖南老字号”品牌,其生产工艺源远流长,相传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初创,清光绪二十年(1894)临湘人陈四海在对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改良后配出了新的秘方,并创办十三村酱菜作坊,其制作秘方一直以口授心传的方式传承。酱菜制作技艺是沿用湘北民间传统手工生产方式,从蔬菜种植到祖传的制作方法以及土法窖藏各环节,均为原生态方法。其工艺流程概括为 “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特别是腌制过程中的泥土埋藏法,提升了产品的原生态品质。用此法生产酱菜口味独特,口感以湖南人喜爱的偏辣为主,综合了川味的麻辣,北方风味的甜酸,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辣中有麻、麻中有酸、酸中有甜的独特风味。

2017年,羊楼司镇公布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撰稿 陈先枢)

上一篇:临湘市聂市镇下一篇:汨罗市长乐镇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7 02:46 , Processed in 0.0963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