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营盘西路寿星观兴废史略

2020-9-16 16: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8| 评论: 0|原作者: 杨锡贵

营盘西路寿星观兴废史略

杨锡贵

 

湘江开福区段原通货门内有一条老街,名寿星街(位于今营盘西路),因古寿星观位于此街而得名,今为长沙规划的“历史步道”的必经之路。

寿星,为中国古代星象学(即类似于后来的天文学)中的星名,属于恒星。寿星有三颗,即角亢三宿、南极老人和长沙星。长沙星之下对应的地方,就是古代的潭州(今长沙是古潭州的一部分)。这颗本为星宿名的寿星,后来演化为仙人名字,成为中国神话的长寿之神。传说经常供俸这位神仙,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仰。


一、宋元时寿星观在驿步门内


据元朝虞集《潭州重建寿星观记》说,宋代长沙“方是时,人士崇尚道教,祷祀神祗,四方依仿,以将顺其上,何可胜数”。宋朝崇奉道教,寿星观的修建应与此有关。其修建是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7),地点在“潭之子城西北隅”,明《一统志》称“初在府城驿步门内(按:即大西门)”。选此建观,是因为当时湖南管理漕运的大臣认为此地“有乔松苍龟之瑞”。元集还说,宋代那些“何可胜数”的道教宫观,“未数十年,胥为沦没,讫不复存,而寿星观独传至于今不泯”。

寿星观因过去自己无田,无法“备瓜华之奉”,经费出现了严重困难。看到这种情况,岳麓宫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分余业给之”,但后来又被有力者夺去一部分。

元朝武宗至大二年(1309),寿星观遭到毁坏。不久,“住持提点石以能奥其徒,劝众人出财,累辑以新之”。重修后的寿星观,主要建筑有寿星殿、万寿阁、钟鼓楼、藏经室,两侧有廊庑,观门有三,初具规模。


二、明朝时寿星观移建通货门


建于驿步门内的寿星观,至明洪武(1368-1398)初年,移至通货门(即今寿星街、玉皇坪一带),清乾隆《长沙府志》称其已成为“各官祝厘习仪处”,即政府官员演习礼仪、祈天降福的地方。明永乐辛卯年(1411),寿星观因遭回禄之灾而被毁。明天顺二年(1458),由道禄司掌书邓濬哲出面募捐修复,兵部侍郎王伟(攸县人)曾为之作记(此记尚未找到)。

据曾任陕西巡抚的黄宝所撰《重修寿星观记》称,过了半个多世纪后,寿星观因“风雨浸渍,颓垣栋桡,岌焉弗支。暮鼓晨钟,声沉响阒,有不堪属目者”,已是一幅颓败景象。恰在此时,即正德三年(1508)早春,因触怒擅权的宦官刘谨而被贬为龙场驿驿丞的王阳明途经长沙,下榻于寿星观,因为风雨所阻,又加患牙病,在此前后停留了八天时间。

此时,吉简王朱见浚已就藩长沙多年,耳闻目睹寿星观颓败之状,不禁叹息道:“寿星为观,迹肇前古,且为国家祝厘之所,敝而弗修,岁时称厌,习礼何以耸人之观视。”乃决定对寿星观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葺。他从自己的藩库中拨出了专款,并指派专人负责,“发材于山,运甓于陶,川汇山积,简材召工”;“经制施为,各以其序,中为殿曰三清,后为殿曰玉皇,前为殿曰四圣,次为山门及廊庑之属,咸撤去朽腐,易以坚良。至于上帝天神及驱邪避恶之像,设肃剥落黝黑者,则又加以抟埴绘饰”。“工用以万计”,“赀费以千亿”。明正德七年(1512)开始动工,次年四月完工。此次重修后的寿星观,据黄宝(其家在距寿星观不到一里之潮宗街)说:“栋宇言言,檐阿翚翚。丹垩鲜冶,金石辉煌。高明靓深,瑰玮轩豁。虽不改旧名,而胜概壮观,视昔百倍”,成为“一郡伟观”。


吉藩重修后的寿星观三殿,百姓对其中的玉皇殿的认可度最高,久而久之,人们便只知有玉皇殿而不知有寿星观了。至明末兵燹之后,庙宇倾颓,同治《长沙县志》称其“仅存一碑”。


三、清朝时寿星观打过一场十年之久的官司


宋朝时所建寿星观,历经元、明,几毁几修,到了清朝,成了僧人驻锡之所,且因三官殿(“三官”系指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天官即紫微大帝、地官即清虚大帝、水官即洞阴大帝,三官殿因供奉三官大帝而得名)的归属权问题而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当时住三官殿的僧人性能多方募化重修。重修后的布局为三殿一排平列:居中的是玉皇殿,香火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住僧楚文自置善化七都石塘冲民田四石五斗的收入;右边是雷祖殿;左边是三官殿,由性能自置田百馀亩供香火。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旅湘的苏州人多在三官殿内酬神报愿,曾捐建有钟磬,并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捐建了一个戏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苏人又于头门外大堂之前重建头门一座,上刻“苏郡乡祠”。此时,僧源植已经感到三官殿将会保不住了,遂于三十一年(1766)在庙内刊示禁碑,内载有祖遗田亩粮则详细情况,并称:“凡有施舍田山园土,无论年月远近,概付僧人掌管,不许售买,其施主不得倚檀越之名,干预滋事。”

旅湘苏人岂甘示弱,他们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请时署长沙县知县的宋姓县令为其作《苏州会馆碑记》,意图借县太爷所作之记,来强化三官殿系苏州会馆的事实。

三官殿本是长沙寿星古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被苏人强占为会馆,庙僧自然不服,双方矛盾遂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官司遂由此而起。

就在宋知县作完《苏州会馆碑记》的那一年,气愤不已的住持僧源植,不得不到长沙县署提起诉讼,将苏州客民朱义成等告上法庭,要求“将三元林仍断为古刹,田产尽归僧人管业。惟念苏人修葺之功,只许祀神报赛,并不作苏州会馆”。当时的长沙县令宋某是苏州人,即前文中提到的作《苏州会馆碑记》的那位。这位宋知县想做个和事佬,同意了“断为古刹,令僧住庙管业”的诉求,却没有对“不作苏州会馆”的要求表示态度。然而,案子还没有审结,宋知县就离职卸事了。官司虽然未结,而苏人竟强占三官殿为苏郡乡祠,没寺田,灭佛像,逐僧徒,改名三元林,这些均是发生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所派长沙新县令梁某走马上任。这位梁知县继续进行审理,既没有深入现场调查核实,也没有准确理解前县令“断为古刹”的真正用意,想当然地以为古刹只是指玉皇殿、雷祖殿,草率地作出了“将玉皇、雷祖二殿为寿星观,而三元林前后屋宇并田亩断归苏人经管”的判决,上报湖南布政使批准结案,饬令驱逐该僧。

不公的判决,不仅庙僧不服,县里的正义之士也看不下去了。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县民罗家濬与邑绅呈碑志控臬院,范知县经过审讯后,仍然维持原来的判决,原告方再次败诉。

代原告打这场官司的罗家濬,事未寝而先已去世。其子贡生罗源江愤于官司未结父先死,怀着满腔悲愤,决定子承父志,联合邑绅继续赴省控告。这一次得到湘省当局的高度重视,指派署永绥同知荆道乾、长沙县知县党兆熊查办此案。他们实地调查了庙中内外情形,仔细阅读了庙中前后碑记,又查阅了关于此案的所有卷宗,终于搞清了事实真相,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秋,作出如下判决:三官殿仍作古刹,招僧住持;田亩系庙产,每年租息用作住持食用和修葺之费;苏民坟茔免予迁葬,日后不许再葬;所建门楼、戏台等拆移别处,庙内所竖会馆碑记全部磨掉。并将审讯结果,刻碑立于庙中。

这场诉苏州客民强占三官殿改作会馆的官司,前后打了10年,经多次败诉后,原告方终于赢了,确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官司。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江苏人姜晟奉命来湖南做巡抚,曾亲自寻访过寿星观故址,却不知其所在。省城人士告诉他,现在的玉皇殿就是原来的寿星观。过了两年,即1793年,姜晟亲诣玉皇殿行香,看到的玉皇殿却是一幅倾圮颓败之象,深感无以“重昭明而严对越”,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姜抚号召全省司、道、府的各级官员捐廉以襄盛举,并带头捐廉300两;又派委前长沙知县黄允洙负责办理此项修葺工程。此次大修后的玉皇殿,据同治《长沙县志》记载:“其门则头门、二门、东西角门,其殿则正殿、三圣殿、王师殿,其庙则东岳庙、南岳庙,其楼则寿星楼,以及官厅、僧舍、石槛、朱栏、左右廊庑、东西碑亭。头门外建竖木坊,颜曰:雨晹时若、锡福佑民。扩照壁于前,环花墙于侧。昔之委于荆棘荒芜者,今已高明靓深,瑰玮轩豁矣。”右侧的雷祖殿因岁久未修,庙宇朽坏,也一并加以增修而装饰。其不敷工料银600馀两,由黄允洙捐廉馀以成其美。

清嘉庆四年(1799),玉皇殿住僧默融呈请岁修,姜晟又捐廉400两,发交府库存典生息,以作岁修。十二年(1807),木坊朽腐,僧领岁修银两,改建石坊,以垂久远。同治《长沙县志》载称:“迄今三殿并峙,规模宏整,洵一邑之伟观胜概欤。”

雷祖殿是清康熙年间寿星观重修后的右殿。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在道教的神团体系中,它不仅主施降雨水,还“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据清同治《长沙县志》卷三十一记载:雷祖殿前抵官沟,后抵官街,左抵玉皇殿,右抵官街。清道光十七年(1837),职员郑情田等倡捐重修正殿。二十二年(1842),长沙县各碓户公捐钱300串,合众姓捐赀,重修后栋。二十五年(1845),创建中栋。正殿祀雷祖,后栋祀斗姥诸神。清道光末,增祀神农,中栋祀关帝。清咸丰九年(1859)二月,药局火灾,震及雷祖殿,又经众姓捐赀修复。

生活于道光、咸丰年间宁乡人彭开勋在《南楚诗纪》中有五言诗咏寿星观:

杰阁俯重城,湘天落日明。

远山皆定静,寿上得和平。

提举官家贵,量移客感生。

庄严辉宝相,四面仰星精。


四、民国时寿星观已经败落不堪


学者李抱一在其所撰《古寿星观》一文中提到:至民国时期,寿星观的玉皇、雷祖两殿仍然平列,三官殿的前殿不知何时化作菜圃。清末主持僧将菜圃卖了人家,起了房子,就是如今敦仁巷平列的几家。只存一间小小后殿,也作了长生栈,须从寿星街出入。玉皇殿东南角有屋一楹,前清为科场印刷处,端方抚湘,改作第二十号官立小学。民国初年,见校址太小,更将玉皇殿前进拨作校址,改名官立第四校,如今改作了城区十一校,后殿仍旧供奉玉皇。雷祖殿却为北区警察分所所居。又,乾隆间三官殿既由苏人手中收回,长沙士绅捐金300两,在殿右建一文昌阁,就是如今养能女学校的校址。


五、1949年后寿星观留存建筑彻底消失


1949年后,玉皇殿已被俗称为玉皇庙,仍为办学之所,叫玉皇坪小学(后改为新风街小学,现为开福区教育局第四幼儿园)。今存寿星街、玉皇坪等街名。


据冯建强先生回忆:解放后改为学校,本来还保留进庙大门、大厅,我在那里读小学时,还看见有部分留存的建筑。大门是麻石拱门,两页木大门,左右是厢房,中间有直径30厘米左右的木柱,木柱下面是大麻石鼓,上面是大圆木梁,空间高近10米。庙是在文革中毁掉的,剩余部分在修营盘路时全部拆除。据说文革时拆玉皇庙时,开始都不敢动庙里的那些菩萨像,有一个胆大不信邪的男子,爬到一菩萨身上后,双腿夹住菩萨脖子,然后用锤子猛击菩萨头部,赢得一片喝彩声。但事后不久,这个人的胯部开始出现严重不适,最后溃烂不堪,不治身亡。笔者认为,应该与中毒有关,因菩萨陈列年久,难免积存有各种有毒物质,人接触后中毒不治身忘是完全可能的。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7:08 , Processed in 0.09631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