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最严重的民族危机莫过于日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规模侵华,国人反击日本侵华的卫国战争从局部而全面,激烈而悲壮,时间长达14年之久。战略相持阶段后的湖南,成为抗战的前线,历经六战一火。在那抗战的烽火岁月,仍有人记得湘军领袖、洋务运动推动者、同治中兴的重要功臣曾国藩。笔者在翻阅抗战时期驻防湖南一带的第九战区特别党部政治部所办刊物《阵中月刊》1943年第1期时,就曾看到了王前凭悼曾氏湘乡荷叶塘故居的文章《曾文正公故居》和吴逸志诗《谒曾文正公墓感赋》。兹介绍于下,以饗读者诸君。 一、王前及其凭悼《曾文正公故居》文 王前,字止舟,系民国时期实践五年一贯制学制改革的著名教育家邬干于先生在明德中学时的学生,后考入武汉大学毕业,抗战时期,曾在省立衡阳中学及湘乡等地执教,建国后曾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工作。其署名止舟的《曾文正公故居》如下。
记者迩年执教湘乡,学校校址密迩曾文正公故居,故得几次登堂,凭悼先贤遗迹。 曾公生于湘乡县荷塘乡之白玉堂,诞生之室,至今犹存惟全屋曾经改建,不类百年以前之老屋。屋之前后左右,丛山环绕,树林葱茏,一入其院,则令人有伟大庄严之感。白玉堂前数十丈之地,有一古屋(今已改建),为曾公游息之所,即所谓求阙斋是也。至曾公就读之地,则为距白玉堂约十里之黄金堂。该屋系百年老屋,破烂不堪,屋前白□上,犹存“听雨轩”三字,但恐非曾公时代所遗。其屋今为佃户所居,牛溲满地,什物凌乱,若无人告以该处为曾公读书之所,则不致为人所注意,游曾公故里者,亦鲜至该处。记者去春曾专程至该地一游,凭悼久之。 曾公学成以后,即游仕他乡,少归故里。今其遗第富厚堂,距白玉堂约三十里,屋颇庄严伟大,闻系晚年时其弟国荃公所代建,曾公颇不以营造此大居第为然。后以作宰他乡,无暇锦还,故该宅未尝为曾公所亲睹。 富厚屋后有较高之山,惜树木不如白玉堂之葱茏密茂;屋前有一大塘,今已改作田亩矣。宅内花园,今亦改作菜园,观之令人有沧桑之感。藏书楼在室之右首,所有遗书,除较珍贵者已他移外,皆存于此,今所藏者,尚不少珍版图书,且多为曾公所过目而加圈点签注者,遗札遗诗,亦有存留,此可珍贵之藏书,尚有待于以后之妥为保管。湘乡迭遭兵燹匪祸,即国荃公之藏书早已毁于兵燹,今曾公遗书得以幸存,尤足珍惜,故不可不加意保护也。 求阙斋为曾公读书之室,其斋本在白玉堂之附近,但富厚堂之左首亦有一室,题曰“求阙斋”。但斋内空空,无一遗物可资凭悼。 艺芳馆为曾公次媳(纪鸿氏夫人)之书室,在宅之右首,其遗物犹有存者,曾宝荪先生之创办艺芳女校,即在纪念其老太夫人也。 富厚堂之正堂屋横有一扁,为“八本堂”三大字,旁有引述,为曾公命其长子纪鸿氏所书[注1],所以训其家人子孙也。 曾公后裔,抗战以前,多寄居各地,甚少长居家乡,故房屋忽于修葺,幸建筑坚固,得保不坏。抗战开始以后,宅主迁回不少,以前少人居住之大第,今又日见热闹矣。 [注1]:原文如此,应误。曾国藩长子为曾纪泽,曾纪鸿系其次子。 王前先生此文于当时的曾氏遗迹均有介绍和描述,对了解抗战时的曾氏故居情况,大有裨益,是一份难得的史料。故原文照录于此,以供研究者、爱好者参考之用。 二、吴逸志及其《谒曾文正公墓感赋 》诗 吴逸志(1896-1961),字学行,别号锡祺。丰顺人。广东黄埔陆军速成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将官班、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毕业。由连长递升至中将参谋长,广东国防设计委员、军政部中将参事,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后在台北病逝。军事著作尤多,如《薛伯陵将军指挥之—德安万家岭大捷回忆》,诗文甚佳。吴逸志《谒曾文正公墓感赋》诗,先说明曾文正“墓在湘江西岸之坪塘狮子山,距长沙三十五里”,其诗共二首。 其一 有清宰圃孰贤豪,立德立言公独劳。 一代勋名犹事小,千秋师表实功高。[注2] 狂澜欲倒凭扶挽,浩气长存仗冶陶。 狮子山前瞻谒处,依依不尽听松涛。 [注2]此处原有注云:“清道光以后,文武泄沓,自公以公忠诚朴倡率其将佐僚属,风气为之一变,治军居官,皆粹然有儒者气像。其所为古文,卓绝一代,为世所宗。所遗《治兵语录》,亦为现代军人所重视。” 其二 灵开衡岳纵英明,己溺己饥宇量衡。[注3] 举世滔滔思古道,精忠耿耿为苍生。[注4] 波翻东海鲸犹在,板荡中原寇未平。 公不生迟八十载,与公攻打石头城。 [注3]此处原有注云:“公曾云: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注4]此处有注,“公曾云:今日百府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一有补。不然但就时间而论,则滔滔者吾不其知所底也。”
吴逸志将军的谒墓诗,除对表达对曾国藩的敬仰之情外,“与公攻打石头城”的抗战意志和决心亦力纸背。至于所说墓在“狮子山”,与今人所言在“伏龙山”有异,与否当时就叫狮子山亦或一山而异名?尚待稽考。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6 03:55 , Processed in 0.1023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