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晚清湘军如何创造奇迹?

2020-9-16 15: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6| 评论: 0|原作者: 杨锡贵

湘军如果从它建立算起,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从它谢幕算起,也超过了一个世纪。一个多世纪以来,湘军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特别是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湘军和它的核心人物曾国藩已经到了大红大紫的程度。这与岳麓书社的唐浩明先生的辛勤辛劳分不开。唐先生负责主持编辑出版了一套30册的《曾国藩全集》,还创作出版了三部曲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让海峡两岸掀起了一股湘军和曾国藩热。

在这股曾国藩及其湘军热中,拿枪杆子的、玩政治的、耍笔头子的都卷了进来,唐老师曾应邀赴北京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作专题演讲,“当官要读曾国藩”成为政坛黑旋风。曾国藩及其湘军也成了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乐于谈论的话题,人们以前说“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现在我们套用一下这句话,可以说到了“凡有饮水处,皆能说湘军”的程度,湘军成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无湘不成军”成为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对湖南人来说更是一种骄傲和自豪,甚至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现在湖南大凡在全国有点影响的领域,我们总要借用湘军来称誉一下,如文学湘军、影视湘军、体育湘军、地产湘军等等。

进入21世纪,湘军依旧是一个热门话题,有关湘军人物的文集相继出版,国家清史工程也将湘军列入其文献丛刊的子课题,湘军文献课题将精选800万字编辑出版。有关湘军及其人物的研究走向深入,相关论文、专著大量发表出版,研究曾国藩的论文据说至目前为止仅次于研究毛泽东。与此同时媒体也加大了对湘军的宣传力度,凤凰卫视中文台拍摄的纪录片《帝国斜阳——湘军东征录》播出后,反响热烈。现在,凤皇台正准备筹拍《曾国藩》历史纪录片。

既然湘军如此之热,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邃道,踏着湘军的历史足迹,一起来揭密晚清湘军的历史。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六个问题。

一、晚清湘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还用问吗?反革命军队嘛。”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它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得看湘军的对手是谁。湘军的对手概括起来有两个,一是太平军和各地反清起义军,一是外国侵略军。太平军和各地反清起义军有其合理的诉求,但还称不上“革命”,如果认为它们是革命,那是将革命粗鄙化和庸俗化了。单说太平天国运动,虽有那么一点革命的味道,但定都天京后建立的政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政权(甚至有认为是奴隶制政权的),太平天国领导人的一些做法和封建君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就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纲领,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而且洪秀全连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容闳都容不下,他能把中国引入改革开放,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吗?因此,很难说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就是反革命的。至于反对外国侵略战争,我想每一个有民族正义感的人都不会说湘军反侵略是反革命,是不对的了。所以,我认为说“湘军是一支反革命军队”是很不科学的,也不是实事求的态度。

那么,湘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我想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当然不一定准确。

第一句话,晚清湘军是一支由曾国藩等人创办的以湖南人为主体的地方武装力量。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

(1)我们说的是曾国藩等人创办,而不说曾国藩一人所创办。因为早在曾国藩编练湘军之前,江忠源的楚军就已成军,而且出省作战了。在曾国藩编练成军之后,又有胡林翼、左宗棠的湘军组成。

(2)湖南人为主体,意即除了湖南人之外,还有别的省份的人。从湘军将帅来说,塔齐布是满族人,骆秉章是广东人,鲍超是四川人,金国琛是江苏人,李孟群是河南人,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兵源来说,胡林翼的湘军就有很多是湖北人;刘岳昭为云贵总督时,为补充兵源,在云南本地招募士兵。

(3)是地方武装力量,杂牌部队,不是正规军。因为,在清末,朝廷的经制之师即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部队,也只有它们才是吃皇粮的。曾国藩的湘军是民间性质的,在特殊时期做了正规军应该做的事情,其军饷主要靠自筹,争取到了国家的一些政策支持,可以在战争地区临时征收厘金;另一部分则由湖南和其他省份的财政切块解决。因此,算不上吃皇粮。直到打下南京,湘军的陆军一直没有进入国家编制,湘军水师也是后来才进入的。

第二句话,晚清湘军是一个松散而又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

(1)湘军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不是单纯的军事集团。这一点往往被人忽视。军事集团好理解,政治集团怎么说呢?随着湘军的逐步成功,湘军的领导成员逐渐被授予各种地方实职,领军的同时,还兼理地方行政。所以说呢,湘军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2)湘军它是一个松散而又庞大的集团。内部有不同的派系,各派系各树一帜,各有自己的统帅、将领和兵弁,自成一统,有相对的独立性。大致可分为六大派系,即:

江忠源系统,号称楚军,起于咸丰元年,主要成员有江氏兄弟、刘长佑、刘坤一等。是湘军中最老的一支派系。

水师系统,起于咸丰四年,其主要成员有杨岳斌、彭玉麟、李朝斌等。

曾国荃系统,号吉字营。起于咸丰六年,其主要成员有陈湜、郭松林、刘连捷等。

水师和吉字营是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胡林翼系统,起于咸丰六年,主要成员有罗泽南、刘腾鸿、李续宾、李续宜、鲍超等。

湖南巡抚系统,系留防本省,受湖南巡抚指挥的部队,主要成员有王錱、席宝田、田兴恕、赵玉班等。

左宗棠系统,号楚军,始建于咸丰十年,主要为湘军初期王錱旧部,主要成员有杨昌濬、蒋益澧、刘典等。是湘军后期实力最强的一支。

以上这些派系有着相似的政治理念和军制营规,互相联系,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在对太平军的作战中,同心协力,不分彼此。至于湘军之名,则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到王闿运的《湘军志》和王定安的《湘军记》问世时,就已经将以上所有的各大派系统称湘军了。

湘军这样一个庞大集团的领袖是谁呢?应该说湘军的领袖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批人。这一批人包括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骆秉章等。而曾国藩则是湘军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因为他是湘军的主要缔造者,地位最高,在湘军中享有至高的威望。

二、晚清湘军是如何因缘时会,崛起湖湘的?

湘军在晚清的湖湘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

1、湘军之所以会在咸丰年间的湖南应运而生,主要是由太平天国直接促成的。

1851年1月,太平天国狂飙突起,仅仅两年时间,就转战千里,雄居南京,建立起了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强力政权。

太平军为什么能一路高歌猛进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清朝正规军的绿营太腐败、太没有战斗力。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1851年6月的广西象州战役中,7名太平军进攻绿营威宁营,该营千名清兵竟吓破了胆,集体弃营而逃。这就是“千兵不敌七贼”之事。事后,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也无可奈何地承认“实出情理之外”,不得不向咸丰帝自请治罪。

绿营如此不堪一击,所能做的只能是远远地尾随太平军之后。倘若照此下去,太平军很难扑灭,所以清朝方面迫切需要一支能取代绿营的新的军事力量。这就为湘军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经世意识强烈的士人群体的形成,为湘军的建立准备了一大批军政骨干。受经世传统和社会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头脑清醒,面对现实,敢作敢为。

创立于宋末的湖湘学派尊奉程朱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在晚清,经世之学在湖南更是得以勃兴。特别是1825年魏源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后,更是将经世之学发扬光大,湖南士人几乎家有其书。他们认真研读该书,探究一切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经世实政。曾国藩说:“经济之学,吾之从事者二书焉,曰《会典》,曰《皇朝经世文编》。”罗泽南究心水利边防河患等书,所著地理水道书,多论兵家形要。胡林翼受到陶澍等的指导,博览群书,对山川要塞、兵政纪要的探讨尤为着力。左宗棠胸罗古今地图兵法,也切究荒政及盐、河、漕诸务,自称《皇朝经世文编》是案头必备之书。此外,江忠源、刘蓉、郭嵩焘、李元度等也都精通时务,志在匡世救民。湖南士人这种深厚的经世知识储备,为后来的治军行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有刚劲强悍性格的湖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切肤之痛的现实刺激,对威胁其自身安全或利益的农民起义的反应,既强烈又迅速。不仅有“澄清天下”的志向,而且还直接投身阶级对抗中,组织武装自救自保。王宗献起义就是被唐玉成亲率族中子弟扑灭的,雷再浩起义则是被江忠源镇压下去的,当后来的李沅发起义军攻占新宁县城时,江忠源的团练由其弟和刘长佑带领再次参与镇压活动。湖南士人这种较为频繁的生存斗争活动,使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颇知用武之道,因而“大乱”来临的时候,就敢于投身军事活动。而乡勇团练的举办,使得一大批儒生学子显露才华,如江忠源、王錱、罗泽南、李续宾等。

3、湖南的乡勇团练的举办,它为湘军的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鸦片战争以后湖南境内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极度尖锐。在鸦片战争之后至太平天国前后,湖南的各种武装斗争和会党起义就达五十多次。尤其是在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影响下,湖南全省出现了反清斗争的高潮。湘南有道州天地会何贱苟起义;湘东有浏阳周国虞“征义堂”起义,攸县、茶陵、醴陵天地会起义;湘中有邵阳望云山起义,安化蓝田串子会起义,衡阳草市刘积厚起义;湘北有巴陵晏仲武起义。其中,以周国虞和晏仲武两次起义规模较大。

太平军的入湘与湖南各地的反清起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湖南各地官吏和绅士纷纷自发举办乡勇团练(在清代,有一种由地方士绅组建的民间武装,称为乡兵,又称乡勇,始于康熙),以抗击太平军的进入和镇压各地反清起义。早在太平军进入湖南之前,湖南举办乡勇团练的就有新宁江忠源镇压雷再浩起义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倡行团练”,“湖南团练自此始”;道光二十九年,江忠源为将李沅发起义扑灭,派其弟江忠济与好友刘长佑、刘坤一复“倡募乡勇”;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之弟曾国潢为平息饥民起事,组织“安良会”;咸丰元年(1851),王錱在湘乡首倡团练,李续宾也在家乡办团练。清咸丰二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各县普遍推行团练,如罗泽南即在湘乡知县朱孙诒的邀请之下,于九月到县正式组编团练。

以上乡勇团练为湘军的组建打下了基础,曾国藩在长沙组建湘军时最初的三个军营,就是来自家乡的湘勇,共3营1080人。同时也提供了成功经验,如“保人民,卫乡土”(宗旨);“选士人,领山农”(组建原则);“明忠义,倡血性”(精神);“练精兵,重质量”(治军要务);“严纪律,明奖罚”(规章制度)等,对曾国藩治理湘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曾国藩个人的声望与胆识。

这曾国藩传说是螨蛇精投胎。他自幼聪慧,颇有才华。

在清代,要入仕做官,必须跨过三道门槛。第一是秀才,第二是举人,第三是进士。而这三门槛对曾国藩来说一路顺畅。他16岁中秀才,跨过了入仕的第一道门槛。道光十四年(1834)考中了举人,跨越了入仕的第二道门槛。道光十八年中进士,时年28岁,跨过了入仕的最后一道门槛。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科举典型,那就是范进。范进仅仅考中举人用了多少年?几乎是一生的时间。而曾国藩从秀才到中进士,用了多少年啊?仅仅用了12年时间!从此,曾国藩走出了家门,迈进了仕门,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

不仅读书科举顺畅,在朝廷做官也做得特别的顺畅。由于得到权臣穆彰阿的器重和提携,一路是青云直上,十载七迁,当他做到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郞(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高官)时,年仅37岁。其升迁之快,在当时的汉员中是相当相当的罕见。此后数年,他又身兼兵、工、刑、吏部侍郞,人称“五部侍郎”。正为因如此,曾国藩在湖南的声望日隆,成为士人们的偶像。

至于曾国藩的胆识,我们可以举两件事来说明。

第一件事,犯颜直谏。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后,曾国藩接连上奏。他都上奏些什么呢?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陈军政败坏,二是指陈民间疾苦,并提出改革主张,要求咸丰帝痛加整顿,革除弊政,以纾民困。他甚至也不讳言咸丰皇帝的过失,他在《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犯颜直谏,引起咸丰的震怒,差点加罪于他。曾国藩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博得了湖南士人的肯定和赞同,好评如潮。

第二件事,以团练名义办军队。朝廷在给湖南巡抚的命令中说得很清楚:“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即要曾国藩做两个事情:组织民兵队伍和清查土匪,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他去和太平军打仗。而曾国藩却在其向咸丰帝上奏的练兵计划中说:“于省城练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参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贵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练兵计划呢?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

一般说来,团练都在州县就地办理,省城、重镇的防务还是依靠绿营;曾国藩提出在省会长沙办团,与办团的宗旨是互相矛盾的。此其一。

其二,戚继光练的是新军,傅鼐办的是民团,根本是两码事,他却将二者混为一谈。日后,湘军的制度几乎照搬戚继光理论,再也没提过傅鼐一个字。揣着明白装糊涂。

第三、“大团”究竟有多大?曾国藩没有明说,当然也不能明说。实际上,曾国藩是要利用团练大臣的权力来创立一支新型军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改弦更张,赤地立新”。多年以后,由于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曾国藩才在给友人的信中透露了他的一番苦心:“鄙意欲练勇万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对曾国藩的这一练兵计划,咸丰帝似乎未加思索就批了11个字:“知道了。悉心办理,以资防剿。”很显然,曾国藩在这里玩了一把瞒天过海的文字游戏,糊涂的皇帝也没有识破他的小把戏,不经意间,便成就了曾国藩日后的一番大事业,并引导湖南士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上我们对湘军兴起的原因作了分析,接下来我们对湘军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一些介绍。湘军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我们先看第一个阶段。

三、湘军是如何由偏师发展成劲旅,最终扑灭太平天国运动的?

从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长沙开始练军,至同治三年(1864)攻陷天京,可以看作湘军历史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太平军和各地反清起义。湘军在艰难的征战中,由偏师发展成为劲旅。我想谈三点。

1、湘军的组建

曾国藩的练兵计划获得咸丰帝同意后,即以经湖南巡抚扎调来长沙的湘乡团勇千余人为基础,结合整编湖南其他几支乡勇,组成中、左、右三营,分别由罗泽南、王錱、邹寿章任营官,由巡抚和团练大臣直接指挥,官发口粮,昼夜操练,统称“大团”,又称“官勇”。这是湘军最初的队伍。曾国藩建军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但是,曾大人自1853年元月到长沙后,短短的半年时间,就把满城文武官员得罪光了。得罪文官是因为他成立的发审局,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严打办”,专管治安案件,其处理办法就是一个字:“杀”!这是因为他认为“乱世应该用重典”。至七月底就杀了200多人,他也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称号。办理治安案件本来是文官们管的事,可曾大人却全揽了过来,断了人家的财路,也断了一些人的人情,能没意见吗?得罪武官是因为他染指绿营事务,命绿营兵与勇丁一起训练,还参劾绿营副将清德。绿营是什么,是朝廷的经制之师,是正规军。曾国藩是什么?不过是帮办团练大臣,说白了不过是一绅士。自然引起绿营的反弹。他们不仅拒不听命,而且故意制造事端,甚至冲进曾国藩的公馆,打伤其门丁和亲兵。巡抚骆秉章一开始是装聋作哑,直到曾国藩亲自求救,才出来解围。

经此事件后,曾国藩觉得在长沙呆不下去了,于是借口去湘南就近镇压土匪,率所练兵勇移驻衡州(即今衡阳)。曾国藩是八月份到的衡州,主要任务当然还是继续训练湘军,因为少了掣肘,成效十分显著。不仅大大扩充了陆师,还建立了水师,使湘军水陆兼备。全军共17000人,陆师10营,水师10营,战舰、兵船共400余艘。至此,湘军正式建成,规模初具。

一个没有过任何军事经验的在籍侍郞,以亦官亦绅的身份,在一年多一点点的时间里面,就训练出了一支将近两万人的部队,而且中间还经历了种种风波,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2、艰难的征战

咸丰四年(1854)2月25日,曾国藩率军从衡州出发,顺江而下,过湘潭达长沙,出师东征,从此开始与太平军长达10余年的较量。临出发之际,曾国藩向参战将士发布了《讨粤匪檄》。是一篇很有蛊惑力和煽动性的檄文。檄文说:“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破掳之船只,拔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在这里,曾国藩慨然以消灭太平天国为己任。为什么要消灭太平天国呢?他讲了四点理由:保卫人民生命财产;护卫孔孟扶持名教;维护礼义人伦神祇;为皇帝分担忧劳。在当时来说,这些理由听起来是多么地名正言顺。避开满、汉之分,这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

最后,他以忠义血诚相号召:“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

既师出有名,而湘军又训练有素、军容整齐,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是踌躇满志!

战争首先在两湖、江西展开。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往后的征战却是如此的艰难!

首先是战局进展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虽逐步推进,但屡遭重创。

征战一开始就给了曾国藩当头一棒。4月28日,曾国藩率军攻打靖港。不曾想被太平军抢先开炮轰击,湘军水师船只中炮起火,乱作一团,损失严重。听说水师失利,曾国藩急忙令陆师出击。谁知陆师见水师失利,也斗志全无,一触即溃。曾国藩执剑督战,立令旗于岸上,说“过旗者斩”,也许是噪音太大,众勇听不真切,一个个都是绕旗而过,气得曾国藩投水自尽,被幕僚章寿麟救起。本想享受一次书生杀敌的快感,没想到他的处女作以失败收场。令人欣慰的是湘潭传来捷报,曾国藩这才破涕为笑。假如这一次没有湘潭之捷,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呢?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湘军了。而如果没有后来的湘军,这大清江山说不定早就给洪秀全一班人报销了。

几个月之后,湘军再出东征,进入湖北,攻克武昌,又沿江而下,进谋江西。没料想,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江西又栽了个大跟斗。最惨重的失败是湖口之役。1854年11月,湘军水陆两师夹攻九江,日久无功。曾国藩遂决定亲率水师攻打湖口,结果湘军水师被活生生地截成外江和内湖两段,外江水师几乎全部溃灭,内湖水师也屡遭攻击,曾国藩的座船也没保住,船上的文书册牍俱落入太平军手中。曾国藩再次投水自尽,被左右救起,狼狈逃到岸上陆师营中。不久,曾国藩发现自己的残余水师纷纷向上游逃窜,气愤不已,欲只身赴敌而死,被幕僚死死拦住。水师此次失利,实际就是今后两年多湘军一直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曾国藩寻死觅活是在做秀。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这是湖南人旺烈血性的体现。使气轻生是湘人的性格,在理想遇阻,爱情受挫时,有人就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表明心迹。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曾国藩有此举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次是吃力不讨好,拼死卖命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一是皇帝的不信任。1854年10月,湘军收复湖北武昌,已经不知捷报为何物的咸丰帝龙颜大悦,“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冲动之下的咸丰立即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有位大臣提醒说,“曾国藩以侍郞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帝一听,猛然醒悟,对头呀。于是乎,就不再糊涂了,仅仅过了七天,便毫不客气地收回了成命。军机的一句话竟然使曾国藩不官不绅的身份持续了近6年之久,导致办事不顺,吃尽苦头!使他深感无权的痛苦。不仅如此,在师久无功的情况下,朝廷还一再严词诘责,说他“顿兵不战,坐耗军需”。

二是地方的凌辱打压。兵败靖港,湖南的布政、按察使乘机要求巡抚弹劾,其他官绅对曾国藩及其属下也极尽奚落、嘲弄之能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1 20:42 , Processed in 0.1007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