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羊山隐藏的道教文化密码 杨锡贵
鹅羊山又名东华山或石宝山。距古长沙县北20里,位于今开福区北部、湘江东岸,海拔140.3米。鹅羊之名,因山形而得。清同治《长沙县志》卷四称:“山多奇石,或踞或立,山顶以南皆赤石,以西皆白石,远望如鹅、如羊。”鹅嘴为前山之首,宽约3米,高约7米,下有深潭。从前,每逢涨水季节,潭内水旋如雷,惊涛拍岸,似玉柱突起,银花碎落,十分壮观。 全国的道教福地有72处,其中长沙占了两处,即岳麓山和鹅羊山。岳麓山名闻遐迩,鹅羊山则养在深闺人未识。本文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一睹其人文真面目。
密码1:民间传说鹅羊山系仙鹅、仙羊化成 民间传说,鹅羊山的“鹅”和“羊”原本是神仙,只因从谷山偷食被人发现,才变成了一座巍峨的山峰。鹅羊山与湘江西面的谷山隔江相望,相传远古之世,谷山山顶有一宝石臼(即石盆),每天都会生谷数升,谷山山麓则终年青草繁茂。“鹅”、“羊”贪恋谷山美食,每当夜幕降临,便结伴泅渡湘江,饱餐之后,再回到湘江东边憩息。如此过了不知多少年,这一秘密被乡人发现。当地居民群起驱赶,鹅、羊仓皇逃离,急急忙忙游向湘江东岸。追赶的乡民也跟着横渡湘江,鹅、羊忽然消失不见,但见奇山突兀,层峦叠嶂,似卧羊酣睡;山嘴直插江心,如巨鹅渴饮。鹅、羊偷食触犯天条,被人发现后,更是无脸面做神仙了,于是便化身成了一座山峰耸立于湘江东岸。
密码2:《荆州记》称鹅羊山是成少卿升仙之地 南朝刘宋政权时的侍郎、临川王盛宏之所撰《荆州记》,记载了一则与鹅羊山有关的道教传说故事:过去有一个名叫成少卿的少年,奉兄长之命,经常在鹅羊山上牧羊。14岁那年的一天,正在放羊的成少卿忽然见到一道骨仙风、长髯飘拂的老者来到跟前,亲切地对他说:“孩子,你有仙骨,可相随我而去。”一起放羊的同伴和附近的老百姓见状,赶忙向他哥哥报信。其兄闻讯,速即赶来,见到弟弟后,便问是怎么回事,弟弟如实相告。其兄知已无法阻拦,问道:“我家的羊在哪里?”成少卿指着一块石头说:“在那边呢。”又对着羊说:“你们跟着我哥回去吧,我以后不能陪着你们了。”说完,便不见了人影。据志书记载,鹅羊山过去曾有成少卿升仙的丹台在,鹅羊山后来成为道教福地,恐与此不无关系。
密码3:道教祖师许真君曾在鹅羊山斩蛟蜃 同治《长沙县志》称:“许真君曾在鹅羊山斩蜃。”许真君本名许逊(239 -374),字敬之,两晋时期的著名道教人物,是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祖籍河南汝南。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其父许肃避地南徙,落籍今江西南昌。许逊精通经、史、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学说,尤好道家修炼术。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以推辞”,不得已而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出任四川旌阳县令,为官十载,深受百姓爱戴。挂冠东归后,他继续进行传教活动,江南各地均有其传教遗迹和神奇故事。其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故事,据宋朝人所编有《太平广记》引《十二真君传》云: 有一天,许逊带着弟子甘戟、施岑在豫章(今南昌)城中散步,迎面遇到一位英俊少年,自称慎郎。彼此聊了一会,知非人类,待慎郞匆匆离去,许逊对弟子说:“刚才那位少年是老蛟精,特地来试探我们的法力。你别看他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可浑身上下都是腥味。我故意装作不知道,准备端掉其老窝。”许逊沿着蛟精的气味追寻到江边,见他化成一只黄牛躺在沙滩上,许逊用纸剪了一头黑牛跟黄牛打斗,并吩咐施、甘二人一旁助战。正当两牛激烈争斗之时,施岑一剑刺中了黄牛的左臂,黄牛跳入城南的井里后就不见了踪影。 许逊派人追踪而去,探得此蛟已逃往潭州(今长沙),化为人形,住在贾玉家中。原来,这蜃精早几年得知潭州(此为宋代时的地名,长沙在东晋时称长沙郡,初属荆州,后又改属湘州。兹仍遵原书记载)刺史贾玉有一个宝贝女儿,既有婷婷玉立之姿,又具闭花羞月之貌,知书达礼,人见人爱,正打算着招一位乘龙快婿。蜃精便化作一位颜值极高的美少年,穿的衣冠楚楚,举止风度翩翩,又花了不少财宝,讨好贾玉身边那些亲近的人,得遂所愿,与贾府千金结成伉俪。夫妻二人在衙署后院共筑爱巢,并已育有一双儿女。蛟精每当春夏之交便泛游江湖,到了秋天便满载而归,看上去俨然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其实是趁洪水泛滥之际抢夺他人财产。贾玉家的那些亲戚们甚至僮仆也从他那里得了不少好处,渐渐地对他竟有了一种依赖感,亲切地称其为慎郎。 这年秋天,空手回来的他对岳丈说:“小婿这次在路上遇到强盗,所赚钱物被洗劫一空,胳膊也被打成重伤。”全家听罢,为之叹惋不已,为其四处求医。当此之际,侍者进来禀报:“有道流姓许字敬之者,求见使君。”贾玉急忙允见。许真君一见贾玉,开口便道:“闻公有贵婿,略请见之。”贾玉乃命慎郎出来与许真君相见。慎郎知来者之意,早生畏惧之心,本欲推说有病,准备躲藏起来。许真君厉声喝道:“江湖害人精,蛟蜃老魅,速速变回原形!”恼羞成怒的蛟精,嗖地一声从屋里冲出,与许逊激烈搏斗起来。先是在陆地,斗了数百个回合,蛟精显出不敌之势,遂飞入鹅羊山西边的湘江,想伺机逃跑。许逊厉声骂道:“害人妖精,我追到这里,岂容你再跑!”随即追入江中。只见一个奋力前游,拼命奔逃;一个在后劈波斩浪,紧追不舍。一会波涛汹涌,一会平风细浪。说迟迟那时快,许逊瞅住一个打过来的浪头,奋力跃起,双手高举宝剑,对着蛟精猛力刺下,一股鲜血喷涌而出,顿时染红了一大片江水,蛟精当下被击毙。 许逊重新回到岸上,冲入贾玉家中,口含法水,向两个小孩身上喷去,孩子顿时化作两条小蛟,也被斩杀了。妻贾氏,几乎也要变成精怪了,贾玉夫妻恳请许真君救救他们的女儿。许真君遂施展神符,予以救治。随后,真君对贾玉说:“马上就要发大水了,你们全家将要成为鱼鳖,必须赶速转移,不得暂停。”贾玉赶忙离开,俄顷之间,官舍崩没,白浪腾涌。据说曾有遗迹在,后废。 又据省志、府志记载,相传在长沙德润门(清代小西门)外河边,曾有许逊当年用以镇蛟精的遗物,名铁械,一名铁石,重数千斤(或说重数百斤),其形状如锭。许旌阳逐蛟过此,飞掷铁石,以镇蛟精。
密码4:自唐朝以来便已经是道教福地 道教自古以来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中国许多知名的山脉都被列入其中,成为道教徒心目中的神仙居所。目前所知,鹅羊山成为道教福地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人著作中。唐朝著名道士杜光庭在《福地记》中记载:“第十九福地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因此,鹅羊成为道教福地,至迟应在唐朝。 北宋初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称鹅羊山为“神仙洞府”。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湖南岳州(今岳阳)人张君房撰成《云笈七签》,该书记载:“鹅羊山,乃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二十二福地。”与杜光庭所记,鹅羊山福地在排序上有了变化,由第十九福地变成了第二十二福地。 北宋时,鹅羊山上建有鹅羊观,又名阳升观。清乾隆《长沙府志》记载:“鹅羊观,在长沙鹅羊山。”地点即在相传为成少卿升仙的地方。上有升仙台,故又名阳升观。吉康国有《和运使修阳升观落成》一诗纪其事,吉康国是北宋时人,诗题“修阳升观落成”,故鹅羊观当建于北宋。其诗曰: 被命经营始,鸠工结构初。 深岩开殿奥,高厂称楼居。 室外飞簷巘,岩隈下屋渠。 钟声薄霄汉,祠事走邱墟。 遁世谁能洒,登高迥莫如。 鹤游三岛驾,人望五云车。 绮井风光润,疏寮月影舒。 威仪模紫极,形势巩堪舆。 池有泉珠旧,坛空级石馀。 霓旌那复下,绛简更谁书。 童子追前躅,愚生泣太虚。 烟霞犹赫奕,松竹自扶疏。 封号方连进,休详已密储。 跻兹仁寿域,率土庆于胥。 诗题中的运使是谁,何年修建阳升观,其所写诗句内容是什么,尚不得而知。
密码5:王阳明等名流才子对其青睐有佳 宋时建于鹅羊山上的鹅羊观(阳升观),传至明朝,名声大噪。名流来长沙,少不了要去拜访并赋诗吟咏一番。 明代对鹅羊福地和鹅羊观(阳升观)的吟咏者中,最早当属兵部侍郎王伟。进士出身的王伟是客居长沙的攸县人,官至升兵部右侍郎,深得兵部尚书于谦信任。罢归后,王伟在离鹅羊山不远的桐树山中营建北庄隐居。朝廷高官在此隐居,免不了有好友或慕名者前来拜访。陪同来客游览福地鹅羊山和鹅羊观(阳升观),也就成了王侍郎隐居生活的一部分。游览之余,兴之所发,吟而为诗,对科举出身的王伟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其《鹅羊福地》诗云: 湖南福地说鹅羊,叠嶂层峦接大荒。 云气四时连岳麓,山形千古捍潇湘。 迳危苔鲜沾衣润,树老松花满地香。 日暮严城崔鼓角,平沙惊起雁行行。 又有《同杜侯游阳升观》诗云: 浮云掩尽露仙山,石磴层层手倦攀。 千尺老藤悬峭壁,一湾流水护元关。 重游预作明年约,纵饮聊娱此日间。 服药不须期羽化,十洲三岛在人间。” 王伟死后,他的一位名叫陈廷燧的老乡也曾来此游览过,并留下《望阳升观诸山》诗云:“怅望仙山何处是,白云天际见蓬莱。寻山有路从头问,三十六峰当面来。流水浮花归洞户,清风随客上天台。松间若有卢敖出,不惜殷勤送酒杯。” 到了明正德年间,鹅羊山和鹅羊观更是迎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因筑室读书于故乡的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阳明先生精通儒、佛、道三家学说,且能统军作战。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因触怒权奸刘瑾,被谪贬贵州龙场驿驿丞。明正德五年(1510)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王守仁往返均在长沙路过,并作停留,且有诗,其中《三山晚眺》、《鹅羊山》两首,写的就是鹅羊山和鹅羊观。其《三山晚眺》云: 南望长沙杳霭中,鹅羊只在暮云东。 天高只橹哀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 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流应与客愁穷。 北飞亦有衡阳雁,上苑封书未易通。 《鹅羊山》诗云: 福地相传楚水阿,三年春色两经过。 羊亡但有初平石,书罢惟笼道士鹅。 礼斗坛空松影静,步虚台回月明多。 岩房一宿犹缘薄,遥忆开云住薜萝。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1 20:49
, Processed in 0.09616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