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会否认,抗战乃中国亘古以来最惨烈、最英勇的民族圣战,亦为中国对人类文明与和平的最大牺牲与贡献。八年离乱,河山血浸,疮痍满目,薄海同仇的历史,我中华儿女永志不忘!湖南军民英勇战斗,付出重大牺牲,三次将日军战败于长沙城下,并乘胜追击,收复岳阳新墙河前沿阵地,拒日军于新墙河防线之北达5年之久,为保卫湖南,保卫和建设西南大后方,争得宝贵时间,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抗日战争是怎么纪念都不为过的。 以下系笔者搜寻湖南抗战纪念建筑物(有的已毁不存)的踪迹时随手摘录的资料汇编,以与中华儿女一起缅怀抗日英烈们,为的是那不能忘却的纪念。 长沙有陆军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捞刀河抗日纪念陵园、长沙县七女墓、长沙倭寇万人墓等。 1、陆军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长沙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上方。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七十三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七十七师、一九三师、五十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均以花岗石铺砌。从山坡下到墓区约百余米台阶石级。墓呈正方形,二级基座,墓座居中,墓碑方柱平顶,立于其上,正面向东,中刻楷书:“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一面碑词“精神不死”,为蒋介石所书。碑阴及两侧分别刊“凛冽万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万古长存”。墓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骨灰处。门洞3个,中门上额题名“忠义观”,两侧对联:“忠昭大麓;义塞苍冥。”左侧门题名“义履”,右侧门题名“仁蹈”。忠义观内阵亡将士骨灰按部队番号分别安放。墓后山上多层排列着73军所属官兵之坟。到20世纪末,由于公墓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忠义观内骨灰坛亦荡然不存。2000年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经长沙市政协委员提案,市政府拨款修复。 2、捞刀河抗日纪念陵园。捞刀河抗日纪念陵园在今开福区霞凝乡戴家河村。民国30年(1941)12月下旬,侵华日军约4尤人第三次进犯长沙。国军夏楚中部七十九军九十八师在王甲本师长统率下,在捞刀河奋力阻击,从31日夜10时激战至次日下午5时,敌我双方伤亡甚众。日军入城后,遭沉重打击,于1月5日溃退至岳阳新墙河北岸。国军牺牲逾千人。1945年冬,在戴家河观音塘掩埋阵亡官兵遗骨的山麓,修建纪念陵园。陵园座西北朝东南,用青砖砌三孔拱门楼,门前有石级,门楼上方嵌王甲本将军题词箔金大字“是为国殇”;进门为阵亡官兵墓群,全长120米,底宽80米,随山势呈梯形向上延伸。陵园中建一座青砖四柱亭,亭中竖石碑,撰刻阵亡官兵名录;陵园顶端建一座花岗石纪念塔,两旁植松柏等常青树。新中国成立前后,每年青明节有人前往凭悼。1958年大办水利和1959年修建京广铁路复线时,陵园建筑全部拆毁,今存遗址。 3、长沙县七女墓。1939年9月27日,一队日军进到长沙县麻林桥乡马家冲,将村民黎桂生按在地上毒打,其母朱氏年七十,其妻杨氏抱仅两个月大幼女均投水死,躲在草堆中的长女凤仪(年14岁)、次女玉兰年12岁、三女慕兰、四女杰方均随母投塘死。后邑人将其合葬一处,名曰七女墓。长沙县长田蔚蒸为其撰写碑文,返籍度假的芷江县县长彭可键手书,今墓碑犹存。 4、长沙倭寇万人墓。1942年1月1-4日,日军第三、第六师团全力猛攻长沙。但守城之第十军顽强抗击,英勇异常。如留芳岭争夺达五六次,南门外修械所争夺达11次之多。因日军是强攻,故伤亡累累。日军在黄土岭一带连续四天举火焚尸。战斗结束后,发现有尸大三堆,每堆有百具以上未化尸骨。薛岳令将各处日军未焚烬的尸体集中到黄土岭牛婆塘合埋,由参谋长吴逸志手题“倭寇万人冢”墓碑一块,并赋诗云:“血染捞刀河似锦,尸填黄土岭成峰。”翌年1月,第九战区参谋长吴逸志以倭寇万人冢修筑已一年,风雨剥蚀,饬令重修,以示我大国风度,并填词一阙云:“巧逗干戈,丧命上国,可恨亦可怜,聊修京观慰春梦。欣歌杖杜,瘗旅斩坏,莫作冤魂厉此墟。”4月6日,桂林新闻界一行抵长沙参观牛婆塘之倭寇万人冢。 湘北主要有湘阴的营田抗日阵亡将士白骨塔、营田易玉涛夫妇墓、平家湾白骨塔和石坊,平江天岳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1、湘阴营田抗日阵亡将士白骨塔。1939年9月23日,日军占领湘阴营田。日军在占领营田的13天中,残杀无辜百姓800余人,强奸妇女百人以上,烧毁房屋170余间,第九战区官兵被杀约1200余人。日本投降后,为纪念死难将士,在营田建造了抗日阵亡将士白骨塔。 2、湘阴营田易玉涛夫妇墓。1939年9月23日,日军在湘阴营田登陆成功后,以“调查户口”为名,到处寻觅妇女,镇东武穆乡家民易玉涛之妻闻警奔避,被敌人打死,易玉涛执菜刀蹑门后,斩死了第一个进来的日兵,第二个进入的日兵又被他斩死。旋敌拥至,易被乱枪打死,房屋被焚。易有二子,年各十余,匿屋后百余公尺草间,亲眼目睹这一切。12月14日,戏剧家田汉奉命编写反映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剧本,赴湘北采访,询易氏二子甚详,并捐资将其父母合葬于故宅屋后,亲题“易玉涛勇士夫妇之墓碑”。又赋诗云: 九月廿三日,敌来武穆乡,将士殊死战,人民纷逃亡。 易君独不去,磨刀待豺狼,两儿伏山后,妻子倒短墙。 易君隐门后,奋力歼双敌,旋敌大队来,血泊沉鸳鸯。 一抔黄土稳,千秋白骨香,人人易玉涛,中国不会亡。 3、湘阴县平家湾白骨塔和石坊。1941年10月4日,从长沙北撤之日军第三十三师团荒木支队与平野支队联合会攻湘阴城,企图扫除日军大部队北撤的障碍。驻守湘阴县城关的曹克人营奋力抵御,击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杀伤大批日军,全营壮烈牺牲。日军活捉该营营长曹克人(桂阳籍)后,将曹四肢用铁钉钉在熊家祠堂的墙上,剥开胸膛活活钉死,时年30岁。翌年9月,第九十九师派员造具阵亡将士名册,将尸骨合葬于县城南郊平家湾,并建造了白骨塔和石坊。“文革”期间被毁,现尚存石碑4块,其中一块为薛岳题词:“虾夷造乱,屡犯熊湘,英英若士,汨罗是防;枕戈冒难,固若金汤,丹心碧血,日月争光。” 1984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曹克人为抗日烈士。 4、平江天岳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此碑修建于1945年,薛岳题联云:灵护天岳,气壮山河。 湘东主要有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株洲抗日阵亡忠烈将士墓、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1、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8年8月21日在县城内学坪落成。1944年日军陷城,维持会派人刮去碑文,抗战胜利后恢复。 2、株洲抗日阵亡忠烈将士墓、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1年9月29日上午,日军第十三师团强行挺进到株洲,与我暂编第二军第六师发生激烈战斗,双方互有伤亡,因我暂二军有部分徒手新兵在该处构筑防御工事,未及时撤出,被日军砍杀甚多。事后,当地言、漆、阳、宋、宾、贺等十姓群众捐资收集遗骸300余具,葬于荷塘铺西南线火把差地,俗称“千人堆”,立碑曰“抗日阵亡此土忠烈将士墓”,今天株洲的流芳园这一纪念性主题公园即得名于此。20世纪80年代,经政协多次提议,市政府于1987-1990年间陆续修建了纪念墓、水榭等设施。2003年9月,株洲市政府斥资300多万元重修改建。公园按照功能不同划分为纪念区和休闲区两部分。纪念区包括烈士群雕、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墓和飞机实物等设施。占地7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在公园左侧山坡上,被一片绿树环抱着,一切都显得那样静谧。广场中央于2003年9月23日落成的花岗岩“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高达11.5米,厚0.9米,重达75吨,享有“中南第一碑”的美誉,据称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最高、最重的纪念碑。 湘南主要有南岳忠烈祠、湘乡三烈女纪念亭、衡阳第十军阵亡将士公墓等。 1、南岳忠烈祠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寇装备精良,武器先进,凭借着海、陆、空三军优势,侵略的铁蹄很快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大批国土沦陷。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南岳成了抗日大本营之一。1938年11月25日,蒋介石在南岳主持召开了高级军事军事会议,当时正值国共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叶剑英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蒋介石听取了各战场指挥官的汇报后,于11月26日大会训话时,发出了“阵亡将士,多暴尸战场”的慨叹,并指示“要尽快设法掩埋、对家属从优抚恤。”这次会议决定,由中央下拨巨款,第九战区、湖南省政府出资并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在南岳名山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纪念阵亡将士英灵,安葬抗战阵亡将士的忠骸。 1940年3月成立筹建委员会,赵恒惕、余籍传为正、副主任,同年9月动工。1943年7月7日落成,所有抗日阵亡的将士一律奉准从即日起入祀。薛岳主持落成典礼并举行盛大公祭。1944年2月9日,参加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的蒋介石由南岳圣经学校赴新落成之南岳忠烈祠视察,因其壮丽宏伟,大加称赞说:“此伯薛伯陵设计之功与办事之能也。”13日,再次参观时则说:忠烈祠正门牌坊横匾及纪念堂碑文不应由薛岳题署,应由他本人签署才是。 忠烈祠依南京中山陵模式,气势雄伟,中轴线上依次有牌坊(三门六楼)、七七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堂、礼堂(享堂)。祠宇四周分布着15座个人墓葬和集体墓塔,祠宇部分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费186万余元,由第六、九战区及湖南省府三方承担,亦有部分私人捐款。花岗石牌坊,三拱单檐,是忠烈祠的正门,中间拱门上方汉白玉石牌上的“南岳忠烈祠”五个鎏金大字,是由原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题写的。过牌坊后,便可看到平坦而又开阔的广场中心巍巍屹立着的五颗直指蓝天的花岗岩石制成的炮弹,这便是风格独特的七七纪念碑。这五颗四大一小的炮弹屹立在一起,寓意着我国汉、满、蒙、回、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用武力共御外侮。在塔的正前方和东西两侧的青石碑上,都嵌有汉白玉石的“七.七”两个字,象征着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全面的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打响了奋起抗日的第一枪。塔的后面则是薛岳将军提写的《七七纪念铭文》:“寇犯芦沟,大波轩起,捐躯卫国,忠勇将士,正气浩然,彪炳青史,汉族复兴,永湔国耻。”进纪念堂,正门匾额“纪念堂”三个大字原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书,于1953年被毁。现在的这块匾是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所题写的。纪念堂的中央竖立着一块6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薛岳撰写的《南岳忠烈祠纪念堂碑记》。碑记介绍了建祠的历史背景、经过,讴歌了对英烈们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纪念堂的两侧现开辟为展览室,陈列着关于南岳与抗战及国家领导人参观忠烈祠的一些图文资料。穿过纪念堂,则是依山而建的276级石阶,将致敬碑与享堂连接起来。享堂内呈十字形,可以容纳五百人。在正厅的后部为讲坛,讲坛的后面耸立着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碑,碑中间题有“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字样。 1943年7月7日,忠烈祠举行落成典礼时,由薛岳主祭。他在讲坛上宣布:“自即日起,所有抗日阵亡将士一体入祠祀享”,并规定每年的7月7日为公祭日。在讲坛的前方,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文是一篇回文,是薛岳于1942年5月题写的。无论您横着念还是竖着念,或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可以读,这就是回文诗。最常见的一种读法是这样的:“恭立忠烈祠,以祠忠烈神,我怀忠烈魂,誓继忠烈神。”一连四个“忠烈”一气呵成,一片虔诚向往之情。享堂内还立有记载着40位将军生平事迹的石碑,其中10位上将,25位中将,5位少将。这里面有大家熟悉的张自忠、郑作民、佟麟阁、赵登禹等。我们熟悉的《大刀进行曲》正是为了纪念赵登禹将军用大刀英勇杀敌而创作的。 2、湘乡三烈女纪念亭。1940年1月,参加桂南会战的第六十七师政治部女政工干部湘乡籍谭熙云(21岁,同凤乡人,湘乡县女子师范肄业)、陈定亚(19岁,同凤乡人,湘乡县女子师范肄业)、彭馨临(18岁,同凤乡人,夏梓桥镇人,湘乡县立第一职业学校毕业)在宾阳前线殉国,时称湘乡三烈女。11月24日,湘乡各界举行追悼三烈女大会,薛岳致挽联云:“千里赴戎疆,几见雄关出中国;重围完亮节,长留正气塞苍冥。”后来,县人在该县昭忠祠的公园里建立了纪念亭,以示永久纪念。 3、衡阳第十军阵亡将士公墓。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日开始,至8月8日城陷,历时47天,第十军阵亡官兵6000余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蒋介石派原第十军预十师师长葛先才携款两千万元回衡阳收集第十军阵亡官兵忠骸,得3000余具。现市内张家山衡阳保卫战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建立有公墓。 湘西则主要有邵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芷江受降纪念坊等。 1、邵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邵阳市中山公园六岭山的(湘西会战)“邵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四角尖顶的水泥建筑,于“中华民国廿八年七月七日立”, 高约5米,由台阶、基座、碑身三部分组成。侧面刻有“邵阳各界公立”,现被列为市级文物单位。1939年7月7日,湖南第六区警备司令岳森率邵阳各界代表,在这里举行了揭幕仪式。碑上的那几个字,也是这位祖籍半边街的军人所书。目前缺少维护,周围杂草丛生。据了解,公园将进行恢复性建设。 2、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20日),又叫常德保卫战,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常德城郊丢下了上万具尸体,其战斗力大伤元气。 常德会战纪念碑由第七十四军主修,常德县政府和市民协修,于1945年11月23日落成。公墓正门是纪念牌坊,牌坊最上方有三块横匾,正中一块为蒋介石题“天地正气”,左侧横匾为陈诚所题“碧血丹心”,右侧横匾为白崇禧所题“旌常炳耀”。其下长横匾为王耀武题“陆军第七十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18个大字。牌坊正门两边方石柱为县参议会所题对联:“孤军浴血千秋壮,公墓埋忠万姓哀。”进牌坊十米是一座9米高的纪念塔,塔正面为王耀武题“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四面大理石上分别刻有考试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孙科、司法院长居正题词。孙科题词为:已表精忠光日月,长留浩气壮湖湘。于右任题词为:御侮身殉国,绩勋耀九洲;名城埋忠骨,壮烈永千秋。 3、芷江受降纪念坊 芷江受降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标志日本侵华战争结束的仪式,时间为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因受降地点位于湖南省芷江县城东的七里桥村磨溪口,史称“芷江受降”。选在芷江这个地方受降主要原因是:芷江是中日两军对峙的战略重镇,并建有大型军用机场,便于日军受降代表飞机起降。 中国方面的受降代表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中将肖毅肃,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中将冷欣,军令部科长(翻译)上校王武。美国方面为中国战区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准将巴特勒。日本方面为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少将今井武夫、参谋中佐桥岛芳雄、参谋少佐前川国雄、翻译特派木村辰男 。 纪念坊位于湖南省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及芷江受降而建立的建筑物。纪念坊为芷江明山贡石雕砌的牌坊,四柱三拱门结构,正南北向,高8.5米,宽10.64米,厚1.16米,牌坊造型是一个“血”字。正面中间刻有“震古铄今”四个字,下面是“受降纪念坊”5字。坊柱上有两副对联。 中联为蒋介石所题:“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侧联为李宗仁题:“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 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 背面上端中间刻有“万古流芳”4个大字。下端是一段铭文,记述了日本投降的历史背景。 背面坊柱上有何应钦的一副对联:“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芷江受降纪念坊初建于1946年2月,1947年8月建成,1966年10月被毁,1985年按原貌修复。 抗日战争是全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我们没有必要争论谁到底是抗战的主力,更不应该嘲笑在敌人面前打输了一次战役的奋战勇士,只要知道国共两党的军队在当年曾经并肩战斗,为抗击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战斗,我们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就行了。希望能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整个中国军队,了解他们浴血奋战的事迹,并给予他们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稿在整理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文献和个人与单位的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注明,特此致谢。搜罗不全,介绍不准之处,敬请读者海涵。更希望有人能为在下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资料,不胜感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7 05:50 , Processed in 0.2352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