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城老地名故事多

2019-7-26 18: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43|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昔日“红牌楼街”(今黄兴南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一路吉祥、出入是门、平地一声雷、一步两搭桥……”作为长沙人的你是否还记得长沙的这些老地名?7月22日,湖南省民政厅联合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六部门向全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存在的“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都将成为整治对象。无疑,通过这次整治,极富长沙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地名将继续保留下来,流传下去,焕发新的异彩。

  都正街赐闲湖化龙池, 老地名背后藏着显赫历史和经久的传说

  “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上个世纪80年代的长沙细伢子,大都喜欢唱这首歌谣,它朗朗上口,还很好地串起了许多老长沙地名。

  而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西部解放路南侧的都正街,曾经聚集了善化县城隍庙、湘菜祖师爷的詹王宫、传承湖湘文化和梨园风采的桃花井等历史遗迹,朱熹、欧阳询等历史人物也在这里留下了身影。在最近一次“中国最值得去的老街古巷”网上评选活动中,都正街位列第五名。

  这里曾经还是长沙最重要的军事区域,无数达官贵人和百年老店在此尽显风流……最为重要的是,这里的老街坊百年不变,现今仍保留着长沙百年最原始的民俗风情。夏日清晨,一缕朝阳洒在青石铺就的老街,青石润润的,泛着点点微光。漫步在这并不宽敞的小巷内,思绪一下子回到以前,仿佛耳边有木轮的咿咿呀呀声、小贩的吆喝声,还有带着浓浓长沙口音的讨价还价声,街头繁茂的梧桐树下,似乎浮现出孩童们嬉戏的影子……一切是那样熟悉,一切又是那样令人迷恋。

  紧挨着都正街的赐闲湖巷在历史上是省衙门旁湖南贡院所在地。街道新修了辛弃疾词作名人书法碑刻墙、古代教育知识墙、科教文化长廊,虽然岁月斑驳了昔日整齐的街巷,磨去了其棱角,边走边吟咏辛弃疾的那些词句,凝望墙脚生长着的青青绿苔,感叹其旺盛生命力的同时,手儿就会不自觉地去触摸青石的润滑。的确,小巷见证了太多的沧海桑田、人生变故,如今只是优雅地守着一街清净,供人回味、漫忆。

  因为每一条老街都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每一块青石板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长沙的老地名,似乎都有过其显赫历史和经久的传说。

  白天是一条安静的千年老街,一到夜晚,华灯初上,就变成了时尚的酒吧一条街,这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化龙池。

  化龙池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为长沙仅存的4条麻石路之一。那时的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有“长沙秦淮河”之称,市民必用的油鞋、木屐店大多集中于此。相传,这条街上曾住着一位黑心的店主,店里还有一位忠厚老实的小学徒。有一天,店主生病即将故去,临终时,店主嘱托学徒请将他的尸体丢到井里,并且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丢一只鸡祭拜。善良的学徒谨遵店主临终的嘱托,一一照办。只是一年后,井中却时常发出异响。某天学徒做梦,梦到店主早已化作恶龙即日将东归大海,届时长沙便将要化作一片汪洋。恶毒的店主诱惑学徒:待长沙城的人都淹死了,你便可以独占长沙了。学徒没有听信店主的蛊惑,赶紧与妻子一同熔铁并将铁水倒入井中。突然,井中发出巨大的响声,地面也开始抖动,最后井边塌陷,夫妻两人为了消灭恶龙献出了生命。不久后,井塌之处变成了一口小池塘,人们为纪念学徒夫妻勇斗孽龙,就把这个小池塘叫作“化龙池”;后来,小池塘没有了,但“化龙池”街名却一直流传下来。

  定王台后不再有“平地一声雷”,却在网上被评选为“全国最霸气地名”

  长沙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遗迹丰富、文化活动繁多。

  以太平街、坡子街、潮宗街、化龙池等为代表的古老麻石路老街以及其他一批尚存的古街小巷,将长沙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市民气质等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条承载着数代人记忆的古老道路,就是长沙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它们反映着长沙这座城市的空间变迁,承载着长沙这座城市的时间传承。

  长沙的历史悠久,老城内外有老街1000多条,街名也是和悠久的历史分不开。

  有人把长沙地名加以归纳如下:

  有数词序列:一元里,二府坪,三泰街,四端里,五里牌,六堆子,七条巷,八角亭,九仪里,十间头。或一路吉祥,二仓里,三角塘,四家井,五堆子,六铺街,七里庙,八条巷,九尾冲,十字横街。还可接上百花村,千佛林,万祠巷。

  有方位序列:东庆街,南湖港,西安里,北墙湾,左东园,右石门,上宜园,下大垅,中和街。或东牌楼,南阳街,西湖桥,北长里,左局街,右局巷,上大垅,下宜园,中山里。

  有颜色序列:青山祠,蓝粉墙,黄泥坑,黑石渡,白果园,碧湘街,乌春巷,红龙庙,赤岗冲,紫东园。

  有五行序列、五金序列:金线街,木牌楼,水道巷,火后街,土地坡;金沙里,银盆岭,铜铺街,铁铺巷,锡庆里。

  如今,哪里还能找得到像“平地一声雷”“一步两搭桥”等等稀奇古怪的街(巷)名?

  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高井,城东墙根,定王台左,井可见底,水注旁穴,投瓮入汲,滃然有声,俗称平地一声雷。”不过,在市民的传说中,“平地一声雷”的来历显然要传奇得多。相传,长沙城东墙根下有一口千年老井,忽一日,井里爆震,井壁突易常状,泉源遂绝,深仅3米多,周宽数米,窟中绿草如茵,投之以石,其声轰然如雷,故名“平地一声雷”,又称“雷打井”,故街以井名。

  经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考证,“平地一声雷”西起古家巷,东至建湘南路,原在定王台后面,1997年拆建为住宅区和解放中路立交桥。夏日炎炎,站在解放中路立交桥上回望这片神奇之地,老井不存,“平地一声雷”已不复存在了。然而,却偏偏还有人记得它。前几年,在一项名为“各地最霸气街名大PK”的网络提议中,各地网友都列出本地霸气的地名,但最为公认的“全国最霸气地名”却是长沙曾经的一条街名——“平地一声雷”。

  陈先枢说,“一步两搭桥”位于长沙城南天心阁附近,西起磨盘湾,东到小乐嘉巷。在唐朝时,此处还是长沙城的护城河,为了方便城南百姓出入,有人在护城河上建了两座并列的桥,因两桥仅一步之隔,所以人们便称为“一步两搭桥”。物转星移,护城河没有了,桥也没有了,这里变成了一条小巷,小巷却一直叫“一步两搭桥”。可是,“一步两搭桥”早已消失多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左一包,右一包,既有饼子又有糕……”这些曾在长沙街头巷尾流传百年的童谣,现在基本上很难听到。渐渐消失的老街,也使很多长沙的老童谣远去。  

  1938年,长沙老城经历“文夕大火”。灾后重建的许多房屋、老街基本恢复原貌和保持原风格,加上未毁的,依然可以呈现浓郁的历史和湖湘文化韵味。伴随长沙老街的,还有古朴色调的老房子、青石板路、巷子里嬉笑的孩童、树下乘凉的老人……当然,还有糖油粑粑、臭豆腐这些长沙特色小吃的香味。

  不过,轰轰烈烈的现代城市建设热潮,改变了老街命运。有的重新整合翻修,有的保留原样,也有不少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消失的老街背后,是那些远去的童谣和难舍难分的长沙记忆。

  从“老九门”到“出入是门” 长沙城门里门外洋溢着温情的“光阴故事”

  清光绪年间的《善化县志》有张非常翔实的省城地图,像蜘蛛网般密布的长沙城被城墙包裹,就类似于一个大粽子,城墙上东西南北方位共开了9座城门。东边的小吴门和浏阳门;西边的为德润门(小西门)、驿步门(大西门)、潮宗门、古通货门(通泰门);南面为黄道门;北边为湘春门和古新开门(兴汉门、云阳门)。除了古通货门和古新开门,各城门都设有门楼、钟楼、鼓楼,它们都是入城必经之地。陈先枢告诉记者,东西南北9座城门虽然不对称,但都是每个方位的正门。

  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浏城桥)。明代长沙已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7公里的城墙开9座城门,即西临湘江4座、东向2座、南向1座、北向2座。从城门口入城都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与正街之间有许多横街,横街之间还有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城市的街巷骨架。“老九门”从此已具雏形。

  长沙“老九门”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甚至到了清末,为了城市发展需要,又新开了福星门、碧沙门、太平街的太平门、古潭州街口的学宫门,还有经武门。1917年,时任湖南都督谭延闿下令“拆除古城墙建环城马路”,千年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从长沙版图上迅速消失,留下的只是像浏正街落星田一样仅仅一个名儿了。

  很多老长沙人的脑海里都存有一幅画面:满街林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头卡子”热闹的马路菜市,筒子楼里的家长里短,街边各色小吃的香味,各种口音的吆喝叫卖声……近百年来,长沙北正街的日子就这样慢慢流淌,人们享受着生活的安逸。

  北正街,是古时长沙北城门即湘春门正对着的街道。古长沙城内南北向的大街有两条,一为南门正街,一为北门正街。南门正街早在民国时期已修成了黄兴路,即现在的黄兴路步行街。北门正街南起中山路北至湘春路,一直保留到两年前因旧城改造才不复存在。

  北正街作为老长沙北城的一条主轴,串联了长沙旧巷的庞大系统。进入北正街,旁边有很多网状分支街巷,如高升门、千佛林、学宫街、通泰街、民主西街、红墙巷、潮宗街……或许从这些地名还不能完全看出昔日湘春门的风韵,其实,自明朝以来,这一带一直是历代长沙藩王治官的后花园以及名僧藏经讲道的理想场所,是富人聚集地。有人就说,看北正街上的那些“老口子”的做派,可以窥探到那些藩王遗老遗少们的影子。

  一位北正街的“老口子”告诉记者,早年,湘春门口原有湘春塔、关帝庙等古迹。“关公讲义气,我们北正街的‘老口子’最讲的就是义气。”

  民国时期,关帝庙改为了辛亥革命烈士祠。但祠里却依然保留着关公像,1924年冬天,湘春街突然起了场大火,外湘春街旁的洋油池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其时,义勇救火队员第一个急救目标居然就是辛亥革命烈士祠那尊关公像,将之抬到湘春路上,以免将关公的脸面“烧得更红”。

  关帝庙改为辛亥革命烈士祠是有其来头的。1904年除夕,黄兴领导的秘密反清组织华兴会借聚宴团圆之机,在明德学堂校董龙璋的西园寓所(遗址在今交通设计院宿舍)正式举行成立大会。会上,黄兴被推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等为副会长,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为宗旨,决定在湖南发难,联络各省响应,“直捣幽燕”。西园龙家,成为辛亥革命发源地之一。

  冒着酷热,记者在建湘路北段至五一大道之间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却始终没有找到“小吴门”。问街上的那些老人,他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这片地方都叫‘小吴门’呀!”

  眼前的小吴门,车水马龙、行人如织,酒楼、商铺、银行等一家挨着一家,宝南街的手机市场更是红火旺盛,各种新潮的手机眼花缭乱,直把人看得心里“嘭地嘭”。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小吴门其实是当时长沙城内的一个“小吴国”。“我小时候听说过这个故事,说是那个‘小吴国’很小很小,小得只有百来人。像我们这些在小吴门一带长大的人,做细伢子的时候,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扮演‘小吴国’的国王。”

  不过,“小吴国”并没有历史记载,只是存在于民间。从小吴门进城的街道原名小吴门正街,民国时期,街道被拓宽并延伸至江边,名称也改为中山路。随着环城马路的修建,小吴门也随之作古,只是作为一个地名存活了下来。但小吴门却见证了长沙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小吴门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浩浩荡荡开入长沙,长沙市民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在长沙的老地名中,曾经有一扇“门”叫很多人“摸不清头脑”,每每有人来到巷口,就会开始纳闷:“‘出入是门’?到底出入哪个门?”“出入是门”是芙蓉区与天心区的分界小巷,通现在的大古道巷。该巷名的由来,是因为此巷过去通往善化县学宫南门,而学宫西门平时大都紧闭,出入必走此门,故叫“出入是门”,其对应的小巷因之得名。幸运的,而今,这条近千年的小巷,处处还散发出古朴、幽雅的气质,虽已被现代化气息包围着,但小巷依然静谧得十分肃然,学着昔日学子抬步走在小巷深处,不觉迅速“趾高气扬”起来,仿若明日即将高中,小巷尽头的那片光明就是希望……

  一个美好的城市,它能用既新鲜又古老的语言与人对话。它的街道、房屋、树木和行人走路的方式,都在对人们讲述这个城市的情感、历史和人们恰好想知道的细节。2005年5月,德国著名城市社会学家迪特·哈森普鲁格教授应邀来长沙讲学,他在考察了长沙的一些老街后说:“最好的城市规划,是让这个城市会讲故事。”

  或许,学着昔日学子抬步走在“出入是门”,就会唤起长沙最美好的记忆,进而又一个温情的故事在长沙蔓延。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1-3 12:50 , Processed in 0.1332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