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正老人退休后“玩”起了皮影戏。长沙晚报 通讯员 陈炎平 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陈炎平 “皮影人一个个生动形象,能表现人物的动作,加上配音,就像上演历史故事……”近日,当退休教师王必正老人来到宁乡市玉潭中心小学给孩子们上关于皮影戏的传统文化课后,六年级的学生刘冰说。在宁乡市坝塘镇、资福镇一带,说起王必正几乎无人不晓,之所以这么出名不仅因为他曾在这些地方教书30多年桃李满天下,还因为他退休之后“玩”起了皮影戏,由他改编演出的皮影戏《状元楼》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播出后,更是名声大振。 创新,将皮影戏制成视频传播 今年78岁的王必正自2001年从教师岗位退下来后,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皮影戏的整理、表演、创新与传承中。为了让皮影戏更具观赏性,他采用现代声光艺术融入到演出之中,打破了皮影难于布景或布景简单粗糙的局面。 “框内框外相结合,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与直观性、可视性,既保留了传统皮影戏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现代新元素。”王必正在皮影戏表演中,在音乐、场景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并通过摄制、后期剪辑等制成视频、刻成光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皮影戏,让人耳目一新。 在表演和呈现上进行创新的同时,改编剧目也是王必正一直在探索的事。“剧目改编的目的就是要让‘老戏新唱’,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至今,王必正通过新编或改编的皮影曲目有70多个,如传统曲目《八仙添寿》,他借八仙之口宣传环保知识。 “我改编的《状元楼》在去年上了中央电视台呢。”王必正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灯光的照射,眼前原本平淡无奇的屏幕仿佛在瞬间有了生命,鼓声灯影之下,一尺来长的皮影变换着姿态,这出戏名叫《状元楼》,是王必正根据传统花鼓戏改编的一个曲目……”去年4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在介绍宁乡时,特别推介了王必正改编的皮影戏《状元楼》。 传承,让小小少年爱上皮影戏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喜爱。”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皮影戏,王必正每年都要进学校为学生免费演出10多场次。“我最大的愿望是让皮影戏一代一代传下去。”王必正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古老传统的皮影戏,我要想方设法让少年儿童了解、喜欢皮影戏。这次,当王必正来到宁乡市玉潭中心小学给孩子们上关于皮影戏的传统文化课,他看到孩子们有模有样地摆弄起手中的影人,一个个热情满满时,更坚定了他的“传承”信心。 记者在老人的皮影制作室看到,一张书桌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塑料片、彩纸、胶布、剪刀等,一块正方形白色屏幕的横梁上挂着形态各异的皮影人,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如今,王必正在尝试制作一种全新的皮影戏,那就是把古诗词融入皮影剧目中,让更多的小朋友从古诗词中感受皮影戏的魅力。 “我现在带的年轻徒弟有30多个,他们都是10多岁的孩子,每到寒暑假,他们不仅跟着我学唱皮影戏,还学做皮影人。”王必正老人说,表演皮影戏不仅可以对孩子们进行艺术熏陶,还可以锻炼他们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皮影戏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应该有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它、传承它。”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6:42 , Processed in 0.0971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