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武在雕刻菊花石。受访者提供 长沙晚报记者 许参杨 田芳 范亚湘 资源枯竭之困 菊花石原料“最多可用二三十年时间” 到时世间恐无菊花石雕刻技艺 一块黑黝黝的石头上,绽放出朵朵白色的菊花,初次见到这种石头的人们,满是疑惑:石头上居然开出如此逼真的“花朵”,这是画上去的吧?而了解实情后,无不惊叹于菊花石的奇妙独特,石上开花,天下一绝。 “石”因奇而巧、因 “雕”而美。菊花石雕技艺产生于1740年,至今已有278年的历史。由于菊花石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全球仅浏阳一处属于集中的原产地,故而它又有“全球第一石”的称号。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精美的石头不仅会开花,而且能生钱。一时间,浏阳菊花石原产地大溪河边聚集了好多采石之人。“如果采取科学的开采方法,即使百年后它也不会枯竭;假若继续照此盲目滥采,不出二三十年,浏阳将面临菊花石资源枯竭的局面。”作为浏阳菊花石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浏阳市菊花石文化传承协会会长陈继武向记者表达了他对于浏阳菊花石资源现状的担忧。 1990年,浏阳工艺伞厂16岁的少年画师陈继武翻开一本画册,立刻被里面一件集梅兰竹菊于一体的雕刻作品吸引住了。这件作品,就是戴清升的菊花石名作——《映雪》。“我看到《映雪》这件作品后,才知道菊花石就产自浏阳永和镇,这让我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从小就喜欢捏泥巴、刻木头,觉得自己肯定可以搞菊花石雕刻。” 这时,正好浏阳菊花石雕刻工艺厂招学徒,陈继武辞掉伞厂的工作,进了石雕厂。刚进去的时候,陈继武有些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石头不比木头和泥巴,它不是活的,刚开始雕刻菊花石完全找不到感觉。”陈继武一度想放弃,但师傅鼓励说:“把第一件作品雕出来,你就会相信自己了。” 陈继武花了两个星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一个雕有老鹰的小砚台。这件作品,厂领导很欣赏,后来还送去泰国参展了。更为重要的是,陈继武还获得了一笔奖金,“拿到这笔钱后,我直奔永和镇买了一块100多斤重的石头。”接下来的日子里,陈继武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家里忙“私活”,每天雷打不动两个小时。两个月后,一个砚台雕刻出来了。这个砚台最终卖了2000元,相当于他在工厂上班3年的工资。“卖掉那天特别开心,花100元钱请厂里的人吃了一顿,还喝了好多酒。” 1994年,陈继武从工厂辞职,“我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雕刻,10个月后,雕出了一个花瓶。这件作品被当地一位摄影师拍了下来,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不久,浏阳一位园艺老板花4万元买下了这件作品。当时在浏阳买套房也就2万来元,我的一件作品却卖了4万元,这对我该是多大的鼓舞啊!” 沉浸在菊花石雕刻中的陈继武很快发现,花钱都很难买到菊花石原石了。“菊花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时间,在自然界数量极少,全球罕见,因此菊花石相关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制约型产业。菊花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浏阳面临菊花石资源枯竭的局面,我是真的着急、真的气愤!”现在,浏阳永和镇的河石虽然还有一些存量,但由于水位的抬升等自然因素,已经无法开采。除永和镇以外,浏阳古港镇柳家湾一座小山上也发现过菊花石,“这个矿的菊花石资源品位比较高,适合做中件精品,但是产量有限,就那么几千吨的样子,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里的菊花石被发现后,大量采矿者蜂拥而至,更有人采用爆破法开采,浪费了不少好石头。”陈继武估算,加上人们手上现在存有的石头,浏阳菊花石“最多可用二三十年时间,到时候,只怕不会有菊花石雕刻这门技艺了,只会有菊花石作品收藏”。 菊花石雕的珍贵还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任何作品都仅此一件,别无二样,私采滥采对资源造成了很大浪费。陈继武称,这个“乱”是循环的,而且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菊花石雕“美誉度”受损。菊花石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迫于成本上升的压力,不少菊花石雕生产者开始弄虚作假:在河边拣一块废料,再买一个厚实一点的“花苞”,切割成若干朵花瓣,然后蘸一点水泥“栽”到废料上去,再在废料上雕一些背景图案,一件几可乱真的假菊花石雕便出炉了,“石之不存,何谈石雕技艺?”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浏阳菊花石的开采不再是一哄而上的无序。浏阳相关部门编制了《浏阳矿产资源规划》,对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作出进一步调整;关停已过期和未经配号矿山企业,继续加大矿业权整合来进一步调控矿业权数量,对菊花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作出专项规划。“现在,必须先由我们行业协会根据需要拿出方案报批后才能开采菊花石,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原石资源不被浪费。可能的话,通过对柳家湾山石有序开采,可以让我们菊花石雕这门技艺得以持续发展。”讲到这里,陈继武用“功在千秋”来表达对当地政府的感激。 后继人才之忧 浏阳从事菊花石雕刻的“还没有正规的大专毕业生”,“最年轻的已三十多岁” 目前,浏阳登记注册的菊花石工艺品加工厂和销售店有20多家,但有些已经名存实亡。“我有个统计,加上农村散落的小作坊,从事菊花石雕刻的人员也就二百四五十人。”而整个行业的年产值仅400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远不及浏阳另一个“非遗”项目即浏阳花炮产业某个稍大公司所创造出的产值。菊花石“美誉度”的受损,带来的不仅仅是行业经济效益低迷,而是一系列的问题。 在陈继武看来,菊花石雕是艺术收藏品,不是薄利多销的百货。因此,做菊花石产业,可能更需要小作坊式的操作模式,这样更能激发个人的创作灵感。“菊花石雕的制作周期有的长达三五年。如果是流水线式的规模作业,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时间打磨,肯定会降低它的艺术水准和价值。” 近日,记者走进陈继武菊花石雕刻作坊,里面很是嘈杂,在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工作间,地上零散地摆放着几件半成品,十多名工人戴着口罩、穿着工作服忙碌着。石灰飞扬中,精美的“菊花”若隐若现。 在陈继武看来,浏阳的菊花石行业面临危机,“一方面垄断菊花石原材料矿的老板无节制开采,并进行大批量、工艺水平低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是大多数菊花石作坊原材料奇缺,很多艺人改行,传承数百年的工艺后继无人。” 陈继武自己的作坊里就没有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伢子了:“年轻人比较浮躁,不肯吃苦,只想赚钱。我们协会做了一个调查,当下从事菊花石雕刻的人最年轻的都三十多岁了。行业不赚钱,从业人员的工资自然不高,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没有人才愿意投身到这项事业里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在菊花石资源集中地浏阳永和镇,从事该项目的石雕艺人现在仍过着纯体力劳动的生活;他们大多家境比较贫寒、没有太多的艺术知识,“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初中毕业生。”对此,陈继武表示,好东西不能物尽其用,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正的“伯乐”和上档次的人才。“说句不怕丢丑的话,目前在浏阳从事菊花石雕刻的人中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大专毕业生,美术院校的本科生就更不用谈了,这无疑是制约浏阳菊花石雕刻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今年刚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曹明珠,从13岁开始做菊花石雕,跟菊花石打了一辈子交道。“我自认为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就是带出了五六十个徒弟。”可一默想,曹明珠发现自己最年轻的徒弟也是四十开外的人了。 谈到如何鉴定一件好的菊花石雕作品时,38岁就获得“大师”称号的陈继武说,一件好的作品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为:好的原材料、独特的创意、精湛的技法。“菊花石雕行业美术基础很重要,所有的创意、灵感、悟性都是基于你的美术功底,只有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你的这些创意才能得以体现。” 近年来,陈继武除了在国内的美术院校招募优秀学子外,还经常自己出资参与一些国内外的石雕文化节。“这么做的目的除了宣传和展示我们独具魅力的菊花石外,还是为了将我们的一些创新作品拿出来给更多人欣赏,期待能在众多‘青睐者’中觅得人才。”陈继武呼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出台一些强制性规定,保护和合理利用菊花石雕技艺,并且从资金和政策上进行有计划的行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我们不该滥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而应该将这些美好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寻求振兴之路 开发新品“重礼”变“小礼”,让稀贵的菊花石飞入寻常百姓家 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伟在最近一次专题调研座谈会上表示,菊花石雕是浏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浏阳的一张名片。要着力培育浏阳菊花石品牌,制定行业标准,加快人才培养;要培养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扩大产业影响力;要将菊花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此,陈继武、曹明珠等业界人士提出建议,希望集中力量建设菊花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菊花石文化+旅游”的结合思路,打造集菊花石博物馆、创意设计、艺术创新、人才培育学校、科技研发馆、制作体验馆、互联网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 极具浏阳特色,却被消费者笑称为“重礼”的菊花石,能否朝着旅游小纪念品方向发展呢?近年来,浏阳当地为了振兴菊花石雕刻作出了种种努力,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引导其走上“开发小礼品”的道路,“通过这一手段行业得以为继,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实,早在几年前,当地政府为扩大菊花石的影响力,在永和举行了菊花石展,不仅有各大艺人的精品陈列,还有现场雕刻。无疑,通过这种展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菊花石产业的发展。”浏阳市非遗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关于菊花石的小礼品开发,最好是在2公斤以内,又富有文化内涵,能够随身携带的把玩石……” 对于这种开发方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天然菊花石资源逐年枯竭,开采一块就少一块,做成小的、廉价的不划算,浪费资源;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实,游客买纪念品,无非是买个地方特色,不在乎价值有多大,反正是送给亲戚朋友,所以不能太贵,几十块钱就行。” 记者调查了解到,菊花石作为浏阳的一种特有资源,到浏阳旅游、出差买回作为纪念品的占了多数。“将菊花石当作礼品馈赠亲友,还有就是居家装饰用。”而从市场现状来看,极具浏阳特色的菊花石,与追求“轻便、低廉”的旅游商品有所不同:笨重,价格昂贵,而且历来少有改观。“虽说历史不长,但这么多年来,菊花石许多雕刻的造型只是过去的延续,出来有多大就做多大,而没有去适应市场,做好营销这篇文章。”曹明珠把原因归结于“夜郎自大”的思想,因为菊花石只有浏阳有,认为做得再怎么样也会有人来购买。 目前,浏阳菊花石主产地在永和及古港。在浏阳城区,门店分散在金沙路和才常路。作品大多是最基本的浮雕、半浮雕两种技法,还有圆雕、镂空雕、透雕等技法。雕刻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花草、飞禽走兽,也有人将它雕刻成砚台、笔筒、花瓶之类工艺品。如果要打开旅游商品的市场,菊花石需要放低“姿态”——开发小礼品。但是,对于这种开发方向,生产商和经营商都有着利润的权衡。 陈继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做一个菊花石笔筒,售价100元,企业作为礼品发送订制100个,总共售价1万元。然而,做这些笔筒,要找挖掘机械钻口,普通劳力一天一个人能做3至4个,80元一天的工资,扣除材料、油漆、包装等成本,最多就是20元一个的利润。 而雕刻一块上万元的大成品,一般二十来天即可完成,利润却高很多。另外,“把大的石头砍成小的,是很不划算的。”菊花石雕刻成什么样子,主要看花型和石型,“因花造型,因石造型。”曹明珠介绍,大的经济价值普遍高些。 “现在,菊花石缺失三大市场,即游客、女性饰品、低消费群体市场。”曹明珠说,“尤其是女性饰品这块,是很大的消费群体,而且会带动相关联的产业。”曹明珠直言,要是能够生产出像玉一样轻便的菊花石女性饰品,那将撬开一个巨大的市场。不无遗憾的是,浏阳菊花石行业却没人愿意尝试做小饰品。 针对市场空白,陈继武建议,要由协会牵头,或者由政府牵线搭桥,拿出一笔资金奖励新作品的开发,尤其是要奖励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以此激励开发群体,“昔日稀贵的菊花石一旦飞入寻常百姓家,何愁行业不会发展壮大?” 精美的石头会“开花”,《映雪》巴拿马获国际金奖打开新局面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美丽的传说,浏阳菊花石雕也不例外。 传说远古的时候,天神沪溪和仙女宣恩爱恋人间,在浏阳河撒落菊花,落在河面的菊花沉积河底,久而久之变成了今天的菊花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倾心相爱的恋人石坚和菊花相知相爱,不离不弃,至死都不愿分开,最后他们双双化成了菊花石…… 当然,这只是一些美丽的传说罢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自然的奇特造化,雕琢出了独一无二的天然奇石。考古发现,大约两亿年前,菊花石的故乡还是一片汪洋,后来由于地壳变迁,浏阳进入了海退期,在地表低洼的地方积存的海水不断蒸发,当海水中的硫酸锶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晶体,并逐渐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围,同时随水中的泥质沉积下来,散布在泥灰岩层中,经过两亿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菊花石。 唐朝元稹《菊花》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居民为了抗洪,到大溪河中取石修筑堤坝,偶然发现了菊花石。一位名叫欧阳锡藩的秀才擅长雕刻,把一块菊花石雕成砚台,一时传为奇物。这便是最早的菊花石雕。菊花石质地细腻,花态逼真,充分展现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再以精工雕琢成工艺品,更是锦上添花、精美绝伦,被朝廷、官员、富商作为收藏、馈赠的佳品。 产生于1740年的菊花石雕技艺至今已有278年的历史。清末民初,石雕艺人阳长厚开设“补天石作坊”收徒授艺,戴清升是阳长厚的徒弟。随之,浏阳菊花石雕逐渐兴盛,产品分为文具、日用品、装饰品等20余种,年产值17000余元(大洋)。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戴清升之绝创《映雪》花瓶参展,令世人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这件作品至今还被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 《映雪》的获奖打开了浏阳菊花石的新局面。从1925年开始,浏阳大富商“保生东茶庄”将菊花石随茶叶销至日本和欧洲等地。戴清升等人亦在长沙药王街开了家“全球—菊花石商店”,雕刻艺人一度有50多人。不过,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菊花石雕刻行业除了剩下两位老艺人、20多件老作品,还有200多斤原材料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了。1956年,在政府支持下,戴清升组织成立“浏阳县全球—菊花石雕合作生产组”。之后,这个合作生产组改为浏阳菊花石雕刻工艺厂,靠做外贸出口工艺勉强维持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6 00:54 , Processed in 0.0975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