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长沙古建筑的特色 就是宜人和庭院别有趣味 高温持续发威,长沙进入了“桑拿天”。“没有想到,这样热的天,每次古代建筑艺术讲座都座无虚席!”最近一段时间,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柳肃一连举办了几次古代建筑艺术的讲座,“效果真是出奇的好,很多长沙市民和学子都听得津津有味。” 据果壳网通过网络调查,在全球5000多门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中,柳肃讲授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课程排名全球第三,“每次开讲都会引发一场抢座大战。”不过,热爱古代建筑艺术的人们更喜欢称一头银发的柳肃为“柳爷”,因为他一直致力于国内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被山东卫视评为2015年度“十大先生”。 7月15日,“重筑盛世国风:中式建筑传承创新峰会”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学家、文化学者聚在一起,共同剖析了中国建筑的时代之惑,分享传统中式建筑的文化精华,探讨古今融汇的新中式建筑创新之路。 在这次峰会上,柳肃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类型和审美层次分为三类,他说,如果把中国古代建筑按照文化来分类有各种不同的分法,比如说按照建筑的类型,宫殿、寺庙、民居等,也可以按照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按照文化类型来分就是三类:官文化、士文化、俗文化。 官文化就是皇家的宫廷的或者是地方政府的,比方说皇宫、地方政府的府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士文化就是知识分子、文人的园林,比如说岳麓书院、黄鹤楼、岳阳楼,还有文人的宅邸。俗文化就是民间的文化,像祠堂、会馆,一般的民间庙宇还有民居。 具体到长沙,长沙城内官文化建筑的代表就是明朝的藩王府。1385年,潭王朱梓就藩,地处长沙正中位置的藩王府占地宽广,城垣高阔,外有城门,内有王殿、后宫、官署等。1477年9月,20岁的吉王朱见浚来到长沙。吉王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新建的吉王府“广袤若干里”,以至“城内地方半属王府”。只可惜,到了1643年,张献忠的大西军攻克长沙,熊熊烈火中,威严的吉王府转眼之间灰飞烟灭。 虽然吉王府被焚,但长沙还有大量的“士文化、俗文化的建筑存在,比如岳麓书院,就是士文化建筑最好的代表”。柳肃给岳麓书院做修复将近30年,“在这中间做建筑,这部分是我恢复的岳麓书院的后部园林,这个地方非常有人气,人们喜欢聚在这里,我的理解是这个建筑宜人。我们平时讲宜居,建筑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愿意待在这里,这里很适合人的心灵,如果人不愿意待在这里,这个建筑就是不宜人的,从这点来讲感觉到古人的意境也就体现在这里”。 柳肃表示,文人往往是以朴素、淡雅来体现自己的清高,古人追求清高,所以文人的宅邸非常朴素,朴素到甚至没有什么装饰,但是一走到里面有一种书卷气,高雅的气质,这就是文人的特点。这种气质是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长沙古建筑的特色就是宜人和庭院的别有一番趣味,哪怕一个很小的庭院,也要做出趣味来。只要你去长沙现存的那些老建筑看看,就会发现每一处庭院都做得很讲究、到处充满了趣味。” 长沙有名的老建筑 几乎都是出自国际大师之手 1914年初夏,37岁的美国建筑师墨菲在北京紫禁城内流连忘返、悉心观察,他完全被这里的谜一样的建筑给迷住了。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群,在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找到如此宏伟壮丽的建筑物了。” 这一年,墨菲获聘为耶鲁校友筹建的长沙雅礼大学新校园进行规划,接着,他又接到了一个任务,设计湘雅“红楼”。墨菲为雅礼大学附属湘雅医院设计的三层病栋及附属建筑,是当时华中地区“最摩登最适宜的”建筑物、设施最好的医院,也是长沙仅存的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这是墨菲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成为他后来一系列仿古建筑的最初摹本。 就在墨菲设计湘雅“红楼”的时候,刚20岁的湖南新宁人刘敦桢远赴日本求学。1923年回国与师兄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学专业。1925年,刘敦桢回长沙订婚,当时的湖南大学趁机把他“挖”来,任土木系讲师。 可以说,有名的长沙老建筑几乎都是出自国际大师之手。柳肃感叹这段机缘巧合给长沙的建筑带来了全新的气象,本来是个人私事,“却为长沙城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1929年刘在土木系创办建筑科,1930年应邀赴北京与梁思成组建中国营造学社,在他离开湖南之际,写信邀请柳士英来湖大主持建筑学教育。从此,柳士英致力于在湖南传播建筑教育,终老长沙。 湖南大学大礼堂大量利用圆形、曲线元素,是柳士英教授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人们称之为“柳氏圆圈”。“建筑学界有‘北梁南柳’的说法,北梁,指的是梁思成;南柳,说的就是柳士英。虽然柳士英的知名度不及梁思成,但当时他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建筑专科时,却比梁思成早了5年。”柳肃说。 最初的湖南大学,其实就是岳麓书院,称为一院。今湖南大学物理系实验楼为刘敦桢1926年所建,当时称为第二院。1934年柳士英对湖大校区进行了多处扩建和规划,对教学区、宿舍、实习工厂统筹安排,从此奠定了湖大校园的雏形。 刘敦桢于1926年设计修复了天心阁。此前的天心阁是一座有着浓厚长沙地方特色的建筑,后部高耸起两道弓形封火墙,作为城楼,这种做法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刘设计修复的天心阁城楼,去掉了原有的弓形封火墙和围墙,却又增加了两翼附楼,这种造型又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罕见。可惜这座天心阁被毁于文夕大火,现在的天心阁是上世纪80年代初重建,整体上主楼加两翼附楼的布局,延续了刘敦桢当年的设计,只是附楼的造型又有了变化,做成了普通的歇山式两层楼阁。 抗战期间,湖大多次遭受日军轰炸,图书馆及许多校舍被毁。1946年湖大从湘西小县辰溪迁还长沙本校,柳士英组织重建校园并设计新图书馆,为适应长沙气候条件,又于建筑两翼以洞门小井联系,以利于分流。 湖大科学馆于1935年建成,由该校建筑学教授蔡泽奉设计,二层砖混结构。蔡为湖南湘潭人,也是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19年)。抗战胜利后,柳士英对科学馆改建加层,就是今天的行政办公楼。 1948年柳士英设计的工程馆是具有浓郁“机器美学”的作品,1951年他又设计了湖大礼堂,采用大屋顶形式,还用红、黑颜色漆点缀金饰。柳士英现代主义风格来源于1920年代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激烈交锋的岛国日本。他早年是个革命者,曾做过北伐先遣营营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学了建筑。 在长沙,柳士英的建筑理论已开始成熟。他不仅宣扬西式建筑,且直指中国传统建筑“暮气沉沉”,有一种“颓靡不振之精神”。那些雕梁画栋,被他认为“失诸软弱”,他“大声疾呼”,要用建筑改变国民性。到了晚年,柳士英在回忆录中仍然反对传统建筑,还是喜欢简练明快,讨厌繁琐堆砌。只不过语气平和、“淡定”了许多,不似当年那么“年轻气盛”了。 除了刘敦桢、柳士英外,蔡泽奉、陈植、童隽、梁思成这些曾经在中国建筑史上叫得响的名字均与长沙有过漫长或短暂的交集。他们留下了一个时代所独有的深刻印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清华大学准备南迁办学,选址长沙岳麓山,建造了和平楼、民主楼作为校舍,但楼顶在1938年日军轰炸中被炸坏。清华大学只得借用今韭菜园附近的长沙圣经学院,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也就是后来西南联大的前身。抗战胜利后,几经变故,和平楼、民主楼1952年归属了刚成立的中南矿冶学院,即今天的中南大学。 和平楼、民主楼是两座姊妹楼,平面像一架飞机,两翼合围成内院,坡屋顶的红砖清水墙。传闻它们为梁思成及梁的好友赵深、陈植、童隽所设计。梁思成曾多次为长沙老建筑把脉,据《中南矿冶学院的“清华”情结》一文所述,1952年成立矿冶学院时,首任校长陈新民在确定校门之前曾派人去清华大学找当初设计“长沙临时大学”的梁。梁说,中南矿冶学院的大门宜取和平楼和民主楼之中轴线,这条线正对着北面的虎头山,按照这种地形布局因空气对流适度而有利于教职员工身体健康。于是,陈新民就敲定了中南矿冶学院的主体建筑沿着这条中轴线展开。 长沙国货陈列馆银宫电影院等几处 老建筑建成后几经兴衰 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的吴景祥,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3年获法国巴黎建筑专门学院建筑师文凭,正是吴景祥设计了长沙国货陈列馆。1949年后长期执教同济大学,在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编撰的《长沙老建筑》中,称同济大学时代的吴景祥“与梁思成、刘敦桢齐名”。 长沙国货陈列馆因1928年抵制日货而建,1932年10月在中山路落成。大楼主体建筑8层,钢筋水泥结构,16根圆柱耸立在商场前部,一律限售国货。抗战时它的上三层阁楼被炸毁,因此今天只能看到5层楼,已经残缺。陈列馆附属的银宫电影院,曾在长沙首映彩色电影,为石拱门的欧式建筑。上世纪70年代是它的鼎盛期。 陈先枢回忆,他曾见过长沙国货陈列馆营造合同,最初的设计者是欧阳淑,“他是汨罗人,曾赴法勤工俭学。”银宫电影院与上文所说的湖大科学馆一样,为当时的湖大教授蔡泽奉设计,作为一个建筑学教授,蔡四十多岁就已去世,因此没留下更多作品。 柳士英是一个“多产”的建筑师,除了湖大建筑群外,他还设计了湖南电灯公司厂房、湘鄂赣粤四省物品展览会馆、长沙商务印书馆、长沙上海银行、长沙医院、李文玉金号等商业和公用事业建筑也出自他手,可惜都未能保存下来。除了几处老建筑得以保存,但很多老建筑已经没有了。 1935年建成的湖南电灯公司办公楼是湖南第一栋钢结构工业建筑,1938年“文夕大火”中受损,战后修复。在陈先枢2002年编著的《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中尚称“两栋办公楼今犹存”,并描述它是“主楼4层,裙楼2层的西式建筑”,但2003年扩建湘江大道时它被拆除,2004年,原址上建起了一堵“湖南电灯公司纪念墙”。 长沙明德中学乐诚堂设计于1932年,是由1920年赴巴黎土木建筑学校勤工俭学,回国后毕生专注于桥梁、公路建设的专家、周光召之父周凤九设计。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半圆拱门和筒瓦。建成时,蒋介石来明德题词“止于至善”。“乐诚”则是为纪念别号“乐诚老人”的明德校长胡元倓。“文夕大火”和随后的日机轰炸,使它仅剩框架。战后多次修葺,1980年按原貌修复后,保留至今。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建筑界,卢镛标是一个传奇。这个来自浙江定海的“草根”,自学美国西方建筑函授课程而成为“先锋派”建筑师。以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和吓人的粉红色、电器类的蓝色、警报器的黄色等装饰现代建筑。1935年他设计了长沙小吴门邮局,这座建筑呈U形布局,正面主楼四层,两侧裙楼三层,砖混结构,西式门窗。也因为混凝土的结构烧不垮,“文夕大火”时它才有幸保存下来,是个特例。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8 11:26 , Processed in 0.0916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