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面具 湘西木雕的另一种成果表现为傩戏面具。 湘西傩戏保存较为完整。在大湘西范围(包括自治州、怀化、张家界)内,至今不少地方仍有傩戏演出。傩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保存有演员戴面具演出的习俗。傩面具大多为柳木、丁香木、白杨木或樟木制作,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 傩戏面具大多有特定的人物造型,这与傩戏剧目的内容有关。特定的面具有: “先锋”面具,女性,白脸,又称白旗娘娘、仙风娘娘,为一般傩戏开场的剧目,意为傩坛扫瘴。此一面具在傩戏中,也为孟姜女、三霄娘娘等女性人物共用的面具。 “开山”面具,为开山神的专用面具,花脸,圆眼,龇牙,部分地区的开山头部有角;其特定的道具为一把斧头。此神的原始意向为生殖之神;后在民间的传承过程中失去原意,演变成为驱邪、迎财神之开山之神。 “土地”面具,老者,有须,为傩戏中极带喜剧意味的角色,因此,绝大多数土地公公的面具都面带笑容。 “歪嘴”面具,傩坛中戏称其为歪嘴秦童,傩戏中的喜剧人物。 “八郎”面具,又称为蛮八郎,其面具无下腭,因此又称为“半块脸”,在傩戏中为杀牲之前特定剧目《八郎买猪》中的特定人物八郎的面具。 “五猖”面具,一组五个。五猖为小鬼,同时又是驱邪中的五方将士。鬼脸,面目狰狞,其中有一或二名鸟嘴形猖鬼。 “笑和尚”面具,圆头大耳,笑脸。另有“歪嘴和尚”,歪嘴,多在傩坛上讲“反话”、笑话,故为歪嘴。 以及其他共用之面具,如“郎君”、“算匠”、“铁匠”、“太婆”、“判官”、“五岳”、“功曹”以及城隍、关公、猴王等面具。 傩戏是一种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共存于一体的原始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口传心授,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在不断地丢失。在倡导文明、宣扬科学的历史时期,傩戏曾一度消失;其面具艺术与制作技术也逐渐衰落。20世纪50年代,湖南泸溪的民间美术工作者,将傩面具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加以发掘与加工,得到广泛的认可。泸溪傩面具,脱离傩戏的演出,强化了它的造型、色彩,并增加了众多动物神的造型,获得了艺术界高度的评价和工艺品市场的认可,使之成为了一个独立于傩戏之外的雕刻艺术品种。 2008年,泸溪面具作为传统美术项目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5:24 , Processed in 0.0994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