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八章 渐行渐远的手工技艺

2017-4-21 17: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955|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明山石雕

明山石,又称沅州石、黎溪石、夕阳石,民间又叫五彩石。因其石质细腻,红黄绿相间,自古位列湖南制砚名石。南宋以前,商贩多拿来冒称端石出售,故端砚中很多名品如“紫袍玉带”其实就是沅州明山石。

明山石雕因取材于湖南怀化芷江县之明山而得名。明山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南麓及雪峰山西脉之间,延绵数十公里,舞水环绕,溪涧纵横,为芷江胜景之一。明山石主产于明山黎(漓)溪、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冈和五士坡等处。其石材是一种粘板石,品类有黑石、绿石、紫袍玉带、紫袍金带、金丝带、眉子纹、金星和石眼等。石质细润,色彩斑斓,抗压、抗折、抗碱强度大,耐酸性能好,易锯,易磨制,易抛光,它非常适宜制作文房的用品。清人陵江昱所著《潇湘听雨录》载:“芷江明山石青赭黄白五色层叠”、“其石紫质有纹绕之如带”,如此斑斓丰富的色彩汇集于一石,绝无仅有。芷江为侗族聚居区域,因此明山石又有“侗家美玉”之称。

明山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载始于南宋。南宋赵希鹄所撰《洞天清录•古砚辨》中称用明山黎溪“紫袍玉带”石所制之砚,在南宋高宗时由“高宗朝戚里吴琚曾以进御”。南宋朱辅所撰《溪蛮丛笑》一书也有同样的记载。朱辅是在与沅州府(即今天湖南芷江县)相邻的辰州府做官时著下此书的。书中称南宋初期,明山石就已被当地的土著所开采,并已形成相当规模。

清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芷江明山石作花卉、草虫、楼台、人物之状 ,琢为几榻、屏风,雕饰极精。”色彩斑斓的明山石,经艺人们精细雕琢,天工巧夺而倍受欢迎,一直被列为贡品敬献朝廷,产量规模在此时也得到了空前长足的发展,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完美,以致“凡游宦过此,必争购觅市间”(《沅州府志》),就连石料,也被商贾贩往外域销售,足见明山石材之美,石雕之精,无外乎被誉为“古槎怪石、屈玉重金”。

明山石雕质地润泽、纹理天成、色彩斑斓,本地巧匠因材施艺,或雕为屏风柜镜,或琢为门楣梁柱,更多用于文房用具之砚台、笔洗、笔筒。

明山石砚亦称漓溪石砚。具有南北各砚之优点,集观赏实用,收藏于一体,因其石质地坚细适度,磨墨不费时,磨出的墨汁细腻均匀且用时不伤笔,不干墨,所作书画适于装裱。在明代许多砚史著作,包括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砚论》、文振亨的《长物志》,都对芷江明山石砚做了记载。

明山石砚以主体浮雕为主,其图案结构复杂,有动物、人物、山水、花鸟虫等。如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凤穿牡丹、荷花戏鱼等,颇具侗乡民族特色,深受历代文人墨客之喜爱,成为各界名流佳士相互馈赠之佳品。

2012年,芷江明山石雕列入第三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木雕

洞口木雕

城乡建筑的繁荣,带动了木雕技艺的繁荣。民居、家具、祠堂、戏台、神龛、菩萨都离不开木雕工艺。

自宋以来,客家文化随着移民大量地迁入湖南而兴盛。邵阳市洞口县,是客家人落户的重要地区之一。客家人崇宗敬祖,不忘根本,因此洞口祠堂林立,菩萨济济,这无疑促进了木雕艺术的繁荣。从目前收集与发现的建筑构件、神佛造像及实用木质生活用具来看,自宋至元明清历代的遗存并不少见,其品种之多,技艺之高,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武冈州志》载,明代初期,明朱王府在武冈建造,曾在洞口征召木匠。因此洞口高沙的雕匠、山门的桶匠在武冈王府务工20余年。现残存的王府大成殿,气势雄伟,门窗飞檐,雕梁画栋,均是洞口能工巧匠的杰作。

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武安宫位于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民国年间改为“蔡锷公馆”,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蔡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其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洞口县山门镇度过。公馆大门上的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反映出了人们对蔡锷的颂扬。而护国倒袁,再造共和,也是蔡锷一生中最光彩的一笔。

2004年12月,我来到山门镇,寻找到了“蔡锷公馆”。进门就是一个戏台;戏台边有一组戏剧木雕。正好,雕刻这些木雕的匠人还,我就向他打听这是一组什么内容的木雕。他告诉我:这是一组以“护国”为主题的传统戏曲故事,这个主题正好表现出蔡锷将军爱国护国的民族精神。我请他讲解了每一雕刻的内容。他告诉我:自上至下:《草桥关》讲述的是汉代姚期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事;《仁贵救主》讲述的是唐代薛仁贵与唐太宗的故事,《潘美挂帅》讲述的是宋代潘美拥立赵匡胤称帝的故事;《洪武登基》演绎的是明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的故事。这些剧目均是祁剧的经典剧目,但如今已经失传;而使它们长久存在于舞台之上的却是洞口木雕艺术。

民间的雕刻艺人以手艺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但不仅仅只是手艺,其中还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我遇到过很多收藏木板雕刻的美术家和收藏家,也读过他们的一些著述;面对那些木雕作品,他们只看到技艺,却读不懂其中的历史和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然而,我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忘记了雕刻这组作品的民间艺人的名字。

自古以来,木雕手艺散落在民间,悄无声息。1956年,名艺人雷桂云、傅满山等手艺人组建了“洞口县工艺厂”,从此,洞口木雕从做民间花板、祠庙雕刻为主而转移到工艺美术品的开发上,从浮雕为主到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透空雕;从民间装饰雕塑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艺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木雕经验,并总结出技艺“七法”:单刀法、实刀法、逆刀法、顺刀法、圆刀法、勾刀法、斜刀法;在产品的开发上,不拘一格,因材施艺,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等,品种空前丰富。《松鹤屏》、《五虎戏珠》、《九龙屏》、《龙凤屏》、《八仙过海》、《十八罗汉》、《仕女扑蝶》、《仙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一大批传统题材的产品,佳作叠出,赢得了高端市场;一大批中青年新生力量勇于创新,大幅提高了洞口木雕的声誉。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上,木雕《特大喜讯到草原》、《胜利龙鼓》等入选展出,并获得好评;1982年,木雕《新娘子》在轻工业部获奖,并评为全省优质产品;《渔乡》在省轻工产品展销会上获设计奖。2003年,《旗杆龙》、《从水龙》、《从云凤》等60件雕刻作品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政府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展出。从此,洞口木雕得到了空前繁荣,产品开始走出洞口,走出湖南,走上世界。

在洞口,傅氏木雕较为有名。

傅氏木雕是以家族为主要传承方式而得名,它是湖南木雕艺术中一个重要品牌。据《傅氏族谱》记载:“傅氏八十四代傅余峰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因苦于兵荒马乱携妻抱子,由山西平陆逃至江西新余,以雕刻谋生,元末明初由江西填湖广,其子傅岩孙,次子傅鼎孙兄弟举家由江西新余迁之宝庆(今武岗)以竹木雕为业,带徒授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6)傅湘东(今洞口岩山乡攀溪村人)拜宝庆竹木雕艺人傅友贤为师。”此后傅氏木雕一直在家族内传承不断。

傅氏木雕主要分为五大类:即祭祀木雕(佛相类)、建筑装饰木雕、家俱木雕、陈设木雕与巨型树蔸雕。傅氏木雕由单体雕发展到群雕,由普通的圆雕发展到巨大型树蔸雕。技艺更趋精湛,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更臻完善。

傅氏木雕较为著名艺人有傅友贤、傅湘东、傅柱先、傅畅炎、傅振源、傅昭槐。曾参与组建洞口县工艺厂的傅振源,13岁开始学艺,从艺60余年,后又担任了黄桥镇竹雕厂、岩山乡出口工艺品厂的总设计师。他雕刻的作品《天女散花》、《打渔杀家》、《桃园结义》、《十八罗汉》、《宝黛初会》、《穆桂英挂帅》等,多次参加广交会。为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和出口创汇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与其子傅昭槐创作的国内最大的树雕作品《芙蓉仙境》、《群仙祝寿》为怀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洞口的黄杨木雕曾经是湖南出口的特种工艺品,1978年至1980年,出口额分别到达3.53万美元、4.75万美元和8万美元。后因黄杨木取材难、手艺难,出口逐年下降。

随着社会的转型,洞口木雕也有着艰苦的市场抉择。洞口工艺厂解体后,艺人们分散到各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组合与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木雕艺术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木雕工艺有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2008年,洞口木雕被认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湘西木雕

湘西木雕遍布包括自治州、怀化、张家界在内的大湘西。这一区域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樟、梓、楠、柚、松、杉等木材。这些木材大都质地细腻,坚实耐用,气味芬芳,防虫防腐,是建造房屋和制作家具的上好材质;因此这一区域内,木质结构的建筑、家具、用具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无疑为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湘西木雕以永顺最为著名。永顺的传统建筑和家具中的龙凤花鸟人物雕刻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现存建筑中不少地方还保留有许多精美的传统作品,如长官镇的汪家院子,塔卧镇的雷家老屋、丁家院子,西歧乡陈家院子、胡家院子中的格门、窗棂、牛腿、屋檐等都有与建筑整体相协调的木雕,大量精美镂雕窗格更是独具匠心。龙凤、神仙、山水,以及古典戏曲中的打斗场景是这些雕刻的主要内容。

家具木雕主要体现滴水床、洗面架、衣架、椅背、八仙桌、祭台、香案、书柜、抬轿、梳妆盒等。其雕刻的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并有浓郁的地方民俗寓意。如滴水床四周有百只喜鹊和葫芦的浮雕,寓意多子多孙,儿孙满堂。“麒麟送子”、“望子成龙”、“寒窗苦读”、“光宗耀祖”的木雕作品形成“组雕”。云纹、喜鹊、花草组成的图案有吉祥、喜庆、娱情多种寓意;一些戏曲人物、传说与神话故事,如“郭子仪庆寿”、“百鸟朝凤”、“福禄寿禧仙”、“麒麟送子”、“八仙飘海”、“年年有余”等图案点缀其中,突显出民间风情。

永顺木雕刻有线刻、阳刻、阴刻、单面刻、双面刻,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当传统木雕成为遗产,今天的永顺木雕正转向雕刻为仿古木雕和木雕工艺品。

2013年3月,我在湘西的王村的一个旅游店里见到了一个收藏湘西木雕的老板。他收藏的木雕多是土家族木楼上门、窗上的雕花板,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我对这种收藏人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他们的存在,致使偷盗成风,加速了土家族民居吊脚楼的破坏,实在可恨;然而,他们的存在,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湘西木雕艺术的认识,使那些司空见惯、并不显眼的东西成为了“宝贝”——一组雕花板,本来值不了多少钱,经他们过手,价值飚升上千上万。但愿他们盗卖的只是那些老屋构件;而这创造这些构件的传统手艺,在土家族中还能得到保护、传承和新的创造。

2008年,以永顺为代表的湘西木雕被认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列入省级名录。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5:33 , Processed in 0.1015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