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雕刻 雕刻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在石器时代,人们打制的石头工具已经具有雕刻的特性。几乎与此同时,当陶器发明时,陶塑也可能在不经意中诞生;骨雕、木雕、竹雕的作品更不能完全排除,因为一枚刻纹骨椎在桂阳樟木乡小泉村旧石器文化遗址上发现[1];一具6000年前的木雕傩面,已经在澧阳平原上出现,并留存到了今天。 商代的雕塑更不容置疑:国之重宝——商代青铜四羊方尊出土宁乡;人面方尊、象尊、牛尊、猪尊哪一件不是雕塑的精品?! 春秋战国,长沙仰天湖25号楚墓中的木俑端庄清秀。木俑用圆雕,有武士俑、炊事俑,以及侍者、舞者;龙纹木笭床上的六龙雕花板已是透空木雕。 自此之后,石雕、木雕、竹雕、根雕、砖雕、化石雕、食材雕等各种雕刻技艺,历代层出不穷,佳作迭出。 雕刻,与城市的文明有关。对自然的崇尚,对艺术的追求,促进了人类将自然物加工成艺术品的进程。这一进程,是文化欣欣向荣达的表征,是城市人回归田园之梦的成果。 一般,过去几多的石刻艺人,都是木雕艺人出身;就雕刻技艺而言,木匠与石匠更是近亲。因此,我们把石雕与木雕放在一起;而把竹雕,与编织一起,放入竹艺之中。 湖南著名的雕刻工艺有:浏阳菊花石雕、双峰溪砚、洞口墨晶石雕,芷江明山石雕、永顺塔卧石雕、泸溪杨柳石雕、桃源玉石雕、衡阳木雕,湘西木雕、洞口木雕。
1、石雕 浏阳菊花石雕 浏阳菊花石雕是以产于浏阳永和镇、沿溪镇、古港镇、以及泸溪县浦市镇等地的岩层中,带白色的天然菊花纹石为原料雕琢而成的工艺品。因浏阳菊花石雕历史久、影响大,习称浏阳菊花石雕。 永和镇位于蝴蝶岭下的浏阳河畔,河中有一块石头,人称“斋洲石”(栽舟石)。清乾隆五年(1740),永和镇人在“斋洲石”上取石砌芙蓉河堤时,发现石头中有形如菊花的花纹。这引起了秀才、书画家欧阳锡藩的好奇心。他将石块带回家中细细琢磨,将其琢成一方砚台。石砚石质细腻,磨出的墨汁书写流畅,其墨汁久存不褪,而点缀其中的菊花更增添了石砚的魅力。于是,他与镇上的艺人程维达合伙,用菊花石雕刻砚台、笔洗、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具,开创了湖南石雕艺术的新时代。 谭嗣同(1865-1898)是把玩和研究菊花石雕的第一人。他将自己的寓所题名为“石菊影庐”,将自己的二卷论集题名为《石菊影庐笔识》,他写道:“浏阳菊石,温而缜,野而文。复生谓己其影,名石菊影于庐。”他为自己所藏菊花石砚作铭:“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其自注:“菊花秋影”。另一方砚,石小,砚面有一片残菊,谭嗣同取名为“瘦梦”,他题铭道:“霜中影,迷离见;梦留痕,石一片。”谭嗣同为唐才常赠梁启超的菊花石砚题铭:“空华了无真实相,用造莂偈起众信,任公之砚佛尘赠,两君石交我作证。”与此同时,谭嗣同还为邹岳生、龙湛霖、唐筠庐、黎壬生、吴小珊等人的菊花石砚题铭。可见,谭嗣同成为了浏阳菊花石品牌最得力的推广人。 浏阳菊花石砚因其地方特色产品,成为湖南向清廷进贡的珍玩。《故宫博物院院刊》载:“故宫博物馆藏有菊花石砚台多方,为清代内府旧物,其大者近尺半,小者七八寸不等。”宫廷及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收藏与赏玩,致使菊花石工艺得到发展,菊花石水盂、笔架、笔筒、花屏、镜屏、帽筒、茶壶、碗杯、酒具、相框、印盒、图章、茶几、桌面及陈设摆件,也先后进入市场。 清末,菊花石雕颇为兴盛,有阳长厚开设的“补天石菊花石雕作坊”生产砚台、笔洗、笔架、镜屏和帽筒。技法也由线刻、平面刻到浮雕、半浮雕。清末民初,艺人戴清升(1889-1987)发展了镂空雕和圆雕。 戴清升13岁时从师于名匠黄家权,20岁后在传统的浮雕技法上创新,相石寻花,因材施艺。宣统二年(1910)他创作的仿古假山参加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展出,获得两枚奖章。民国四年(1915)他创作的“梅兰竹菊横屏”和“梅菊屏”参加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奖。 菊花石雕在国外获奖引发了市场的热销。1917年,戴清升、戴兆升、饶国富等人创立“菊花会”,行业内相互切磋,推动了技艺的大幅提升。1924年菊花石雕进入全盛期,产品供不应求,浏阳出现了戴清升、饶国富、李文生、曾长久、戴杭炎等多家作坊,从业人员50多人,年产值达1.5万银元。1925年,浏阳保生东茶庄将菊花石雕随茶叶销往国外,菊花石雕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1928年,戴清升、饶国富、戴杭炎三人合伙在长沙药王街开设“全球一菊花石作坊”,1929年改为商店,自产自销。1932年10月1日,长沙国货陈列馆在中山马路落成,正式开业,“全球一菊花石商店”应邀进驻馆内营业。其开业的广告全面介绍了菊花石雕的独特品质与“十大特色”。广告曰:
湖南特产 天然菊花石。花样种类,有蟹爪、葵龙、绣球及金线等。惟妙惟肖,异彩晶莹,诚为独一无二之天然特产。中外人士,莫不交口称奇。此石产于浏阳县东永和市大河之中。其采取手续,异常繁难,每年只能采取一次。俟八月之交,水势低落温度适宜之时,聘请善水技师,泅入水底,采取其石;然后极精巧之能事,琢成各种文具及陈设物品,无不大雅宜人。应酬赠品,尤为特色。荷蒙惠顾,竭诚欢迎。
十大特色 天然凑巧——物质文明 菊开耐久——洁白晶莹 有茎有叶——活泼鲜新 花样百出——写意传神 画笔点缀——品重琅琳 不著呆相——得山水情 位置书案——古色缤纷 壶觞左右——玉润金英 花团锦簇——介寿作屏 凡百礼品——雅致宜人
进入20世纪30年代,洋货充斥市场,传统手工业生产与销售发生危机,菊花石雕产业也深受影响,众多小本经营的作坊倒闭。1944年日寇侵踞浏阳,石雕艺人及所存石雕又遭毁灭性打击。至1949年,菊花石料未再开采,生产基本停顿。 1949年至1956年,浏阳仅有2人从事菊花石雕,年产值500元左右。1956年,戴清升、汤耀彩、李刚发、朱才有、饶明亮、饶国松、戴杭炎等7人组织起“全球一菊花石生产小组”,开始恢复生产。1962年,湖南省手工业管理局将这7人调往长沙,在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菊花石雕车间,从事生产与科研。1971年,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恢复菊花石研究室的同时,浏阳菊花石雕工艺厂也得到恢复。长沙、浏阳两地都开始招收学员。1972年,泸溪县浦市镇高山坪村发现菊花石,为菊花石雕提供了新的资源。然而,时值文革期间,这一手工技艺还在艰难中前行。 1979年,文革结束。这一年戴清升雕刻的高58厘米、直径30厘米的《争艳》陈设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中。也是这一年,轻工部授予全国34位艺人“工艺美术家”称号,戴清升位列其中。菊花石雕也迎来自己的春天。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至今,浏阳登记注册的菊花石工艺品加工厂和销售门店到达26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年产值2000余万元。在浏阳,现已探明的菊花石储量有2340吨。为保护这一稀有资源,尽量满足市场的需要,浏阳市确定了“限量开采、提高品质、规范经营、扩大影响”的总方针,2005年7月,浏阳成立了菊花石行业协会。2006年4月浏阳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把菊花石纳入保护范畴,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菊花石雕刻技艺列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峰溪砚 溪砚产于双峰县杏子铺境内的溪口雪花滩。因长年的风化、沉积,形成其独特的远古化石及特种石,是制作砚品的上等原料,因地而名,世称溪石。 双峰溪石温润柔腻、坚而易琢,扣之如磬、抚之生润;用于砚台,贮墨不高,积水不涸;原石有绛红、碧绿、橙黄、淡青、紫蓝等,其色泽纹理,隐现其间,变幻万千。其中绛红石产自虎形坑,橙黄石产自猫面坑,是生产溪石的主要原料;青色、紫罗兰、湛蓝、玉带缠腰分别产自螃蟹坑、闺女坑、长石坑、虎形坑。其石品花纹有溪石石皮、年轮玉树花、珊瑚玉树花、双峰绿条形、天眼、双峰绿雪花、惊涛骇浪花、双峰绿冰裂、古木年轮、天马云龙等。 清嘉庆、道光年间,溪石就颇负盛名。 嘉庆二十年(1815)溪口人刘双清开始制作砚池;咸丰二年(1852)刘升平子承父业。扩大制砚生产。此时,溪口镇已有“玉生堂”、“吉庆砚庄”等近百号商铺。工匠将石磨刻成砚,称其溪砚,行销于市。 清·邓显鹤所著《南村草堂诗钞》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两位文人与三方溪砚的故事。 这两位文人是胡钧与邓显鹤。 胡钧,浙江镇海人,清道光四年至十二年(1824-1832)任湘乡知县,道光十三年(1833)署长沙知事。 邓显鹤(1776—1851),宇湘皋,新化人。他毕生致力于湖南乡邦文献整理,纂述甚多,梁启超称其为“清代湘学复兴导师”。 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胡钧仰慕邓显鹤的文采,便送给邓显鹤二方溪砚,以此索诗。邓显鹤拿着这两方砚台请书法大师何绍基鉴赏,何绍基看过之后告诉邓显鹤,此石就是双峰溪砚,并说:“湘石佳者可奴隶五盖,端溪上品无以过。”所谓“五盖”,指郴州五盖山骑田岭所产的“黝砚”。何绍基的意思是:这溪砚比五盖山黝砚还不知高多少个档次;而广东肇庆所产的最好的端砚也不会超过这溪砚。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七古诗一首:
湘中万古骚人魄,精气不消结为石。 晴滩飞雪自何年,落手虹光腾几席。 风流好事今胡威,顽矿刮目皆珠玑。 磨砻雕琢贶同志,吟兰搴芷纷芳菲。 朝来一骑来连道,贻我琳琅希世宝。 双蒙锦帕慎封题,启匣传观惊欲倒。 睛窗快雪一研磨,衫袖点豌香流涡。 老愧石田荒废久,奈此涵星双璧何。 自从即墨膺封爵,龙尾风咮争昭烁。 谁怜抱璞老荆蛮,翻以多石遭侮谑。 天生尤物不终穷,近者五盖光熊熊。 湘妃正色出并世,有若窃窕羞颜红。 纷纷端歙漫矜许,余子碌碌无足数; 骑田奴仆论纵苛,想见生非哙等伍。 千秋事业非所堪,重语嘉贶徒滋惭。 炎炎污白君知免,吾将守黑师老聃。
诗中的“睛滩飞雪”即指雪花滩,为原溪口镇附近的一段河滩;今在水府庙水库大坝之下。 诗写好后,邓显鹤并未把它赠给胡钧,这让胡钧有些焦急。久等无诗,胡钧只得写信催促。邓显鹤故意推托:您急什么?我还想向您请教哩!胡钧知道他的用意,只好再以一方更好的溪砚相赠。这第三方砚“仿宋制,大可尺许,其阴铭百余言”,并于最后表明自己的心愿:“我无奢望,酬以诗篇”。 邓显鹤也觉得自己未免心贪眼馋了,于是用黄东坡《仇池石》[2]之诗韵,写下了这首五古:
连朝乞湘灵,赚此双峰绿。贪夫心眼馋,得二犹未足。 槎丫冻僵手,空洞败匏腹。唯愁墨沈干,未觉诗肠蹙。 使君今词坛,好客古贤牧。固知针芥投,不惮再三渎。 情殊塞翁马,事匪虞公玉。得失亦偶尔,岂必祸福伏。 先生笑相谓,聊以子言卜。但令江管豪,岂惜陶泓逐。 昨遣长须来,荷担越溪谷。恭然蒙君恕,不恤徇我欲。 想当椎凿时,响遍清湘曲。作诗志吾过,嘉贶拜宜速。
邓显鹤诗中的“双峰绿”,即溪石中最为珍贵的绿色品种。 邓与胡关于溪砚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上一篇:第七章 南青北白潇湘彩下一篇:第九章 湘人的胃口
相关分类|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5:47 , Processed in 0.0979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