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八章 渐行渐远的手工技艺

2017-4-21 17: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958|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四、印刷技术

木版印刷

北宋时期(960-1127),长沙已有雕版印书。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茶陵、衡州、安仁等地都刊有《图经》。南宋时,邵州一带,盛行以木版刻印门神、佛像、佛经、启蒙读本等。[1]

1985年10月,考古人员在沅陵县双桥发掘出一座元代夫妇合葬墓。在女棺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两张商品包装纸和一批保存完好的元代服饰、丝织品、纸币“至元通行宝钞”和金银器。两张商品包装纸,长33.5厘米,宽25.5厘米,为黄白色的毛边纸。纸内有木板刻文字和朱色印记,有“请认红字门首高牌为记”这样的胭脂广告用语。广告上方有“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等文字,说明这木版印刷的广告来自长沙。


明宣德六年(1431)刊印的《宝庆府志》和四十年(1561)刊行的《邵阳县志》,都是当地用土纸印刷的。明代《长沙府志》六卷是嘉靖十三年(1534)的长沙刻本

清代,邵阳已是全国刻印木版书著名的地区之一,鼎盛时有刻坊20多家,刻印了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木版书300多种。滩头镇的木版年画,年销量最高到达700多万张。

石版印刷

20世纪初,由于铅字活版印刷与石印技术的兴起,木版印刷业才逐渐衰落。


石印技术也是一种平版印刷的技术,分单色和彩色两种,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它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溶的原理创制的。其基本程序是:先在平滑的石版上涂上脂肪性的药墨,再将文稿平铺在石版上显印出来,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胶液,使字画以外的石质略为酸化,再开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无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着墨而显色,这样便将字画按原样印在空白纸页上。石印版也非常适合在宣纸上印刷,且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大部头的丛书、类书体积因而大为缩小,一些稀见的字画碑帖、名人手迹通过石版影印。我国已知最早出现的石印品是1834年广州出现的外国人所张贴布告。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华兴印刷局在长沙兴办,这是湖南最早的石印作坊。到民国初年,长沙有湘鄂印刷、湘潭有群守益、醴陵有老唤民等石印作坊。石印迅速向全省扩展,仅长沙、沅陵等15个县,除专营石印的印刷作坊和工厂就有95家,还有兼营者34家。[2]但石印技术风行不久,就被铅字印刷所取代。

铅字印刷

铅印印刷术为活字排版印刷,有拣字、接引、拼版、上机、印刷等基本程序。

在印刷厂的排字车间,有一排排字架。这种存放铅字的架子,同一字体和同一大小的字放在同一架中。字架上布满许多格子,每一格都倒放着同一字数个,常用的字摆在最顺手的位置,便于工人拣字。拣字工手托手盘,在架子前拣字,工人看到的是倒放着的、反铸着的铅字,他们拣好的字也同样倒排在手盘上。工人每排好一行字,就要夹上一根铅条,分隔出行与行。一篇文章拣好后,根据版面的要求形成规定宽度,并按编辑要求固定好页面,形成整版。接着打样稿,形成校对稿。核对后,用镊子把错字镊出来,再放入正确的字。经过校对后再拼版,上机印刷。

铅字印刷到后期,也用照相和化学腐蚀金属等手段制作版面上的照片和刊头。

长沙铅字印刷始于清光绪年间的《湘学报》(亦名《湘学新报》)。《湘学报》创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二十一日,[3]旬刊,木版印刷,学政江标督办,唐才常、陈为镒主编,以长沙经学院名义发行。创刊号由唐才常作序,谭嗣同作《湘报后叙》。1898年8月,改为商办,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8人为董事。报社自办印刷厂,购置了铅字和平台印刷机,从上海请来技师,培训工人,开始了铅字印刷。先进设备印出的报纸字迹、图像清晰美观,受到读者好评。其后,民营铅印厂相继开业,最早的有乐中堂和宏文印刷公司。民国元年(1912),吴受珉、沈焕南、徐延祉集资数万元,创办湘鄂印刷公司,兼营铅印和石印。吴曾到日本学过印刷技本,沈、徐则精于管理,故经营顺手。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各种即回机27台,年产总值20万元,成为当时湖南省规模虽大、设备最全的印刷厂。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沙成为全省印刷业集中之区。1947年,彭虞阶创建天伦印回厂,购置了一台胶印机。从此,湖南始有胶版印刷,石印逐渐被淘汰。

1949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报《新湖南报》社接管原湖南《中央日报》和《国民日报》及湖南省银行的印刷厂,成为湖南最大的印刷企业。1950年,将平台印刷机改为轮转机,开始套印两色。20世纪70年代,报社拥有轮转机10台,80年代开始改为胶印,逐步淘汰凸版印刷。

1985年,中国成功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印刷技术进入了颠覆性的发展阶段。它不但使木版印刷术成为文化遗产,而且让以往的全部印刷技术都归结于历史。

在印刷技术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印刷工具的办公化和家庭化,促进了油印机和打字机的诞生。

油印机  油印机技术是英国基士得耶(GESTETENR)公司在100多年前发明的。第一台油印机是根据蜡纸的材料而设计。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蜡纸制造材料和印刷过程一直在不断改善。

把蜡纸放置在一块平板上,用钢笔在上面刻写,蜡版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从用最简单的方法刻穿蜡纸平放在纱网上,再把纱网架放在纸上,用油墨辊在蜡纸上滚一下,从而把字印在纸上。速度超慢,工作量很大。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许多单位和学校等还在普遍使用手推油印机进行印刷。先用钢板、铁笔把字刻在蜡纸上,或者用打字机打印一张蜡纸,然后装在油印机的纱网上,将滚筒涂抹墨油.,然后用手推滚筒在纱网上印制。这种机子效率很低,花许多工夫才印完一份材料。经验不足的人常常因为换蜡纸、加油墨而弄得满手、满脸黑乎乎的。后来,又出现了手摇机和电机带动的半自动油印机了。至后来,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出现,致使油印机、钢板、铁笔、蜡纸、油墨均成为历史。

打字机  世界上最早的打字机诞生于1808年,它是由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发明的。他发明打字机的动机是帮助自己的一位失明女朋友。后来这台打字机失传了,所以今天无法知道它的外形与结构,但使用该打字机打出的信件至今仍保存在意大利勒佐市的档案馆里。1855年,意大利人拉维札创造了第一台打字机模型。但奥地利南带尔设计师彼德·米特霍弗尔却被认为是打字机的真正发明者,他在1864-1869年设计了多种打字机,这些打字机用木头制成,上面的“打印连动杆系统”经过适当改动之后,和现在常用的那种联动系统相似。

首次投入商品化生产的英文打字机是由丹麦哥本哈根的尤尔根斯机械公司出品的,该机器的发明人是一位名叫马林·汉森的神甫。

1866年以后,欧美有很多人致力于打字机的发明与改进,其中以美国人肖尔斯和约斯特的设计对后来打字机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肖尔斯打字机的文字盘和今天的打字机基本一样,而且设计了打完字后能自动移位的装置,打出来的字也很清晰。但肖尔斯打字机的体积很大,外形很难看,而且操作也比较麻烦,因为他设计的字盘是大写和小写字母分别有自己的键,键盘上有78个键。另外,这种打字机无法观察到打出来的字,即使打错了,也要等整页纸打完后才能看到。

几乎与此同时,曾经是肖尔斯合作者的约斯特也在一家公司的资助下研究打字机。他通过一根控制杆使同一个键能分别打出大、小写字母,这使键盘上的键一下子减少了26个。约斯特还对打字部分作了改进,使操作者能随时看到所打出的字。

1915年9月,山东籍的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中文打字机。最初的形式为一个约一张A2大小的盘上,排满了活动铅字。铅字的排列次序跟活字印刷厂的一样,按部首画数排列。打字机上,打字员首先按一键,一个小钳即把铅字盘上的铅字钳起,再按一键时,小钳举起铅字,隔着色带印在纸上。后来,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排定常用字字盘;将不常用字放入备用字盘,从而缩小了字盘,方便了操作。同时,也利用打字机打印蜡纸,用油印机进行印刷。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率先研制出了电脑打字机。电脑打字机又称文字处理机,仅从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在功能与传统机械式打字机的不同。它不仅可以打字,还具有存贮功能,修改、编辑也很方便,因此至80年代风靡世界,以研究和生产电脑打字机而著称的王安电脑公司曾是美国效益最好的高技术公司之一。除了英文等以字母直接构成语种的电脑打字机外,世界各地还出现了中文、日文、朝文等象形文字的电脑打字机。但好景不长,随着个人计算机(PC)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脑打字机很快就被功能日益强大的个人电脑所取代。

我们这一代真幸福,我见过了印刷术快速发展的全部历史:

小时候,我见到过木板印刷的雕版工,看到他们雕刻纸马、信笺或账本;我的伯父办过石印作坊,我曾在用作石印的、冰凉的大理石板上午睡,度过了特别酷热的夏天;在文革中,我掌握了全套的油印技术,从刻蜡纸、上油墨,到揭纸、印刷,曾创造过一张蜡纸印刷2000份油印小报的较高纪录;参加工作后,我曾多次到印刷厂的排字车间,与工人商量排版、在拚版上增删稿件、还有最后对清样的校对;打字机我不会用,但我曾与一台打字机共睡在一个房间,打字员来敲字,必须得到我的同意;至于电脑,那就无须再说……

然,这都成为了历史。

我真想我们的城市中有一个印刷博物馆,——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没有我们幸福,他们只能在这种博物馆中看到浓缩的印刷文明史!然而,我们城市的管理者还没有这种意识。再不要过多久,我们将看不到石版,见不到铅字,无法找到打印机,更难寻觅到蜡纸和钢板……

 



[1]《湖南省志·工业矿产志·轻工业纺织工业》卷 P401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

[2]《湖南省志·工业矿产志·轻工业纺织工业》卷 P402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

[3]众多资料写成光绪二十四年,但该刊首页明确印为“光绪二十三年”。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5:53 , Processed in 0.0951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