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八章 渐行渐远的手工技艺

2017-4-21 17: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826|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4、湖南印花技艺


在纺织品上着色较早,而印染花样相对较迟;但最迟也不过战国时代。

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有三大印花技艺,一为蜡染,古称“蜡缬”;二为扎染,古称“绞缬”;三为镂空印花,古称“夹缬”。西汉时,有金银加彩三色套印染缬;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唐代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均普遍流行。

至今,蜡染、扎染及雕版镂空印花在湖南还有遗存,略作简介:

蜡染

“蜡染”一词,最早出现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指染花的丝织品,以蜡点缬,即为蜡染。

蜡染的技法是:在画蜡之前先将土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然后点蜡,即把白布平帖在桌面上,用铜刀蘸已经熔化的蜡,在布上画出各种图案和花纹。然后将其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染,浸泡5至6 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称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之后为去蜡,即将染布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极有民族特色。

湘西蜡染纯朴典雅,立意简略清晰。按传统与习俗,又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

蜡染工艺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妇女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特别是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扎染

扎染工艺分为扎花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

扎染用的布料为土布、生白布或包装布,这些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易于扎染。

扎花,有的地方称为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

浸染,即将扎好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即色深一层。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花”和“地”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花色丰富自然。

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高山彩云,或飞花蝶影,千姿百态,妙趣天成。

 

邵阳蓝印花布

2011年4月28日,我们来到邵阳县五峰铺镇,考察蓝印花布的生产。

五峰铺镇地处邵阳、衡阳、永州三市交界之处。这里高霞山、云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五峰护卫,檀江水、夫夷河二水交汇,风光特别绮丽。我们走进小镇,小镇古老而略显破旧。在街尾,我们来到了一家个体染坊,参观了印花布的生产流程。

邵阳人称蓝印花布为豆浆布。这是一种用石灰豆浆代替传统蜡染,采用防染法而进行染印的双色花布。印花布底是浸染的靛蓝色,花是未染的白布底色。深沉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显现出浓烈的乡土气息。

自明清以来,邵阳纺织印染工艺发达,邵阳人自称邵阳花布,衣被天下”;至民国年间,仅邵阳县城就有8家大的印染作坊、中小染坊30多家,但到1986年,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也在邵阳县五峰铺镇倒闭了。

从2003年开始,邵阳市民间文化的守护者覃保来,在五峰铺文化站长陈克文的陪同下,在五峰铺镇调查了解,收集流失的蓝印花布,召开座谈会,抢救传统染印技艺。终于在2004年,他们在一个老艺人家楼顶,找到了一套古老的印版和图案。他们开始帮助老艺人恢复老作坊,重操旧技艺,使尘封已久的邵阳蓝印花布获得新生,2008年,使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成功地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艺人给我们简明扼要地讲解、演示了蓝印花布的生产流程。这个过程是:造靛、磨浆、制版、设计、刻版、搅灰、刮印、固灰、染色、洗灰、晾晒、卷布、踩压、整理等过程。其要点是:先用厚实的油纸或皮革雕刻出所需要的图案花版,然后把花版压在布料上,在花版的镂空处刷上用石灰石浆调合的防染浆,待晾干后将布料投入蓝靛染缸中加染,然后晾干刮去防染粉浆,花纹图案就显露出来。其传统的踩石压布,是一门即要技巧,又需体力的技术活。经过踩压的印花布,花纹色泽分明,布面平整光亮。

邵阳蓝印花布纹样古朴、占线细密、巧为拼集、虚实明暗、妥加调配,注重大的色块对比和细部刻画,其图案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有:凤凰牡丹、狮子绣球、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凤鹿、鸳鸯戏水、蝶戏牡丹等。

邵阳蓝印花布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了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蓝白艺术世界。其主要作品有花布、被面、床单、门窗、桌布、包袱、枕巾、帐檐、腰带、头巾、围裙、肚兜、椅巾等,以蓝印花被面、床单、帐檐最为著名。

 

凤凰蓝印花布

凤凰蓝印花布,以湘西州凤凰县沱江镇为中心,在凤凰县的阿拉营镇、吉信镇、木江坪镇、廖家桥镇、腊尔山镇一代普遍存在。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服饰习俗与自然条件有密切关联。

苗族的印染材料来自大自然。1940年,湘西苗族学者石启贵在他的考察报告中写道:“苗民染布,向用本地所产之土靛。无论青、黄、红、蓝、紫、灰各色,均以土靛土法染之。土靛之类甚多,大别之,可分家靛、野靛两种。家靛是人工培植者,野靛则为天然野生者。制法固属不同,染法亦属大异。近趋向西法,专用国外之舶来西靛(即快靛)。用之染色,咬为美观,故原有之土靛,逐步消失。时至今日,少知其染法也。值此抗战时期,暴敌入寇,交通梗阻,百物昂贵,靛价倍增,每瓶售价百余元之多,每染布一丈,取价费元余。倘抗战期长,以后靛价,有涨无已。一般经营染业者,若尚旧法,加以改良,染出之色,不难与西靛并驾齐驱矣。”[1]

苗族的印染技术历史悠久、种类亦多。大致可分为5种:一是传统石染,属于版面印染艺术,通常用于被面、门帘之类;二是正宗拔染,属传统的绘染艺术,多以国画为主;三是彩绘蜡染,以色彩的变化见长;四是针扎浸染,属针扎印染综合艺术,主要表现苗族的传统文化;五是现代扎染,属线扎浸染艺术。

蓝印花布采用的是漏版刮浆的防染工艺,与邵阳印花布工艺相差无几。它在苗族蜡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也融入了苗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其雕花版的图案纹样,都带有吉祥如意、洪福康乐、子孙满堂之类的寓意,如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观音送子、鸳鸯戏水、双龙抢宝等。

传统的凤凰蓝印花布多为单面花,经过长期的探索,凤凰染匠刘贡鑫,人称刘大炮(1936- )创造了一种双面花的印花布技艺。制作时,他将制好的花版夹住布料,再在花版上刮浆,刮浆后再取下两面的夹版,再晾干、入染、漂洗、晒干、碾平。著名画家黄永玉受刘大炮的启发,也创造了一种手绘花纹图案染制法:他在白布上用画笔蘸豆浆绘制各种花纹、动物、人物形像,然后按传统方法照旧晾、染、刮、压,形成了在传统基础上的新的绘制方法。

凤凰蓝印花布通过继承与创新,在旅游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2008年,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与邵阳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一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P96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0-18 13:05 , Processed in 0.1012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