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八章 渐行渐远的手工技艺

2017-4-21 17: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952|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七、剪纸

湖南剪纸之源

民间祭祀中的剪纸艺术起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但现代意义上的剪纸,不应该早于纸的发明时节。

唐代诗人杜甫的《彭衙行》:“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告诉我们,用以招魂的纸幡,在唐时就以很普遍了。

唐人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云:“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正是对“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的解释:“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荆俗剪彩为人,以贴屏风,正是湖南剪纸艺术的渊源。

湖南的剪纸艺术源头,同样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门、窗贴花,而是在祭祀生活和红白喜事中的剪纸。

1998年9月,“沅湘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沅陵七甲坪镇的金家祠堂召开。当我们走进从明代起就修建好了的祠堂时,我们就被祠堂中傩坛的布置震撼了。

整个傩坛,基本上由纸扎与剪纸艺术构成。

傩坛的格局呈桃源三洞形式,中拱门扎“华山殿”,左拱门为“五岳殿”,右拱门为“三清殿”;桃源三洞上吊有四长条字额,每张120×40厘米,色纸镂花,下部为圆形花,上部为提篮花或宫灯花。中拱门下设神案,神案上供傩公、傩母半身像,上方用五色纸与竹子扎成数个半圆形的穹门,穹门上扎有一对白鸟。

整个傩坛更多是称为“吊花”的剪纸。这些吊花张挂在傩坛顶端和四周,全部为160×20厘米的五色彩纸;剪纸多为花卉,常见的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也吊有鸟兽与诗句,多为吉祥图案用语。

    比设在室内傩坛更大规模的祭祀空间叫“坛场”,设在室外。在新化洋溪镇保存下来的汉族大型傩祭“还都猖大愿”,祭祀中的坛场更是一座用竹子和纸扎艺术组合而成的围城。还愿祭祀仪式必须在一块很大的空地上举行,秋后,这种场地一般选择在冬休的稻田当中,这时的稻田干涸平整,稍加整理,便是一个开阔的祭场。

坛场上,巫师插竹为城,按“九洲八卦”设城门,包括雍州西北门、冀州正北门、兖州东北门、青州正东门、徐州东南门、扬州正南门、荆州西南门、梁州正西门和豫州中宫。城外设茶山峒、乌风峒、杀鬼坳、铁叉山等。城头、城内所挂各种神像均为纸扎艺术,而色旗、彩吊等,全部为剪纸艺术。

剪纸在少数民族的祭祀仪式中更为突出。

瑶族的大型祭祀租盘王的仪式称为“奏铛”,仪式中有一重要仪程为“剪红罗帐”。红罗帐是盘王座位上的纸质道具,在仪式中,由巫师净手后取一张大红纸现场剪取。但红罗帐内中央的盘王像、红蜡烛、酒杯、铜铃、各种祭品,都是事先以色纸剪出来的,每样剪成6至10件置于帐内;帐内两侧,则是各种花鸟图案和吊钱。

    整个红罗帐就是纯粹的剪纸艺术。

像这样以剪纸的艺术来装饰傩坛、神坛,甚至更为大型的庙会(如敖山庙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庆典更加神圣、隆重、华美、壮观的祭祀行为,在湘西、湘中、湘南、湘东虽各有千秋,本质上却大同小异。

除此之外,在湖南人的红白喜事中,剪纸艺术也很突出。而红喜事为婚礼,白喜事指丧礼。

丧礼中,剪纸艺术体现在纸幡(又称“挂山帘”、“招魂幡”)、挽幛、花圈、灵屋、寿被等冥物上。婚礼中,剪纸艺术体现在嫁妆上覆盖的大红喜字和吉祥图案,以及新人房屋中门、窗上的剪纸图案。

祭祀中的艺术和婚丧活动的纸艺,无形中促进了湖南剪纸艺术的发展。

 

望城剪纸

长沙市望城县民间剪纸是我省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品牌。

望城旧属长沙县治。清同治十年(1871)《长沙县志》载:“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为龙灯鳖山游绕里巷”,和中元节“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的记载。可见望城的剪纸亦与祭祀和庆典相关。

望城民间剪纸,充分地体现在民间婚丧习俗之中。

婚礼中的窗花和礼花。窗花,称为喜期窗花,用红纸剪成。它以双喜或双喜团花为中心,四角饰以蝴蝶、蝙蝠、花卉等内容的角花,双喜两旁配寿字烛、龙凤烛或瓶花、盆花,双喜上下方帖“麒麟送子”、“双凤朝阳”、“石榴多子”等吉祥图案。置于嫁妆上的剪纸称为礼花。礼花亦为红纸剪成,按嫁妆的形状而剪成团花或其他图形纹样。

丧礼中的剪纸更为丰富。

一为灵屋。灵屋又称“冥屋”,是用纸扎制焚之以祭亡者的火化冥器。冥屋一般仿古建筑形制,其中仿门窗棂格形式组成的图案,俗称“格子花”。格子花多用于苏楼、主屋、莲台的门窗、楼边、雀替、门飘、幡子等,一般都有固定的程式。配合大型祭祀活动,如还傩愿,打醮,扎制在门前、神位前的牌楼、禁门,均以剪刻纸艺术,书画艺术进行装饰。格子花多为专业或半专业艺人采用刻刀刻凿。

二为纸菩萨。纸菩萨多在各种祭祀仪式中使用。剪的多为民间神祇,如玉帝、王母、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龙王、佛祖、观音、八仙、福禄寿仙、三霄、土地、关公、财神、猴王、杨戬等等,众多的菩萨聚集一堂,为的是祈福驱邪、祛难呈祥。

望城民间剪纸的另一类是用于装饰宫灯、走马灯、风镜灯、八方灯、孝灯的灯笼格子和春节贴在门上的门笺格子。格子花以福、禄、寿、喜、四季花草和戏剧等为母题组织较为复杂的画面,并以几何纹样或吉祥纹样“铺锦地”。如今,这类作品较为稀少。

20世纪50年代,一些美术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种脱胎于民间传统剪纸的现代剪纸由此产生。

望城民间剪纸古朴、厚重、稚拙的民间风格,衬色、嵌线、框线、描筋、打凿的特殊制作方法造成丰富的色彩效果和艺术韵味。民间艺人中巧手很多,各具风格。如艺人邹易氏(1893-1985)和李秀英(1924-),以不绘草稿信手剪出各种花鸟见长,她们的作品造型美观,形象逼真,古朴稚拙,生气勃勃。文震坤(1913-2004),以剪取戏剧故事人物和各种传统题材的凿花见长。他的作品饱满匀称,装饰性强。1984年,他的代表作参加全国剪纸展览,被收入《中国民间剪纸集》。秦石蛟(1938-)继承了传统技艺,又有开拓创新,作品多次发表。1984年应邀至日本表演,1985年设计的虎年明信片受到赞扬。他所编著的《望城民间剪纸》一书,2008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49年后,县文化部门对望城剪纸尽力保护,剪纸新秀不断出现。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水平较高的剪纸艺人有80多人,剪纸成为了一种民间工艺品进行生产。产品除窗花外,还有壁挂、书签、单幅镜挂、年历以及印刷剪纸明信片等。1984年-1985年,仅文化部门组织生产的就有1.2万件原作和6万多件印刷品,内销省内各地和广东、四川;外销香港、日本。

2004年长沙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称保护条例》中,明确要求搞好湘绣、湘菜、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收集、整理工作;秦石蛟创办了“华夏剪纸艺术博物馆”,馆藏作品15000件,免费向公众开放。

湖南泸溪剪纸(踏虎凿花)、凤凰纸扎、望城民间剪纸、梅山剪纸先后被确定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5:22 , Processed in 0.0982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