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八章 渐行渐远的手工技艺

2017-4-21 17: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951|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在农业社会中,湘江流域交通便利,文化先进,城市发达,市场繁荣,人民聪慧,是湖南手工业特别发达的地区。

在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这两大门类中,这一区域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湘绣、菊花石雕、望城民间剪纸、浏阳花炮制作技艺、醴陵釉下五彩技艺、铜官窑陶瓷技艺、益阳小郁竹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火宫殿小吃、杨裕兴面条和永丰辣酱制作技艺,以及靠近这一区域的沅江麻香糕手工技艺、中方斗笠竹编技艺等。这占据了全省这两个门类总数的五分之一。

然而,这些精彩仅仅只是过去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凤毛麟角。

让我们细数家珍。

 

一、湘绣

刺绣起于民间,源于妇女。

史家认为:中国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汉代开始展现艺术之美。而重要的遗物则出自湖南:一是1958长沙烈士公园出土楚国刺绣,二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一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

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汉绣图案主题,波云翻腾,凤鸟翱翔,神兽奔驰,寓意吉祥。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充盈,结构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流畅。墓中出土的“遣策”上清楚地记下了这些绣品的名称:“乘云绣”、“长寿绣”、“信期绣”等。这些名称与绣品相映生辉,既显示出辉煌的技艺,又渗透着丰厚的文化。

在马王堆三号墓中记载绣品来源的木简中,有“临湘家给”、“受中(受自长沙王禁中)”;衡阳出土的宋代绣花衣裳,邵阳出土的明代刺绣衣边,其花纹、针法、绣线、以及先画后绣湘绣的技艺流程,都可以看出它们与现代湘绣的承袭关系。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这些作品全部出自湖南人之手,但更没有证据否认这是湖南人的创造。因为在湖南长沙之外,并没有发现同一历史时期(特别是楚与西汉)、有能够与之媲美的绣品佳作!

湘绣的真正繁荣与发展在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率以钿锦相侈向。” 钿锦,即长沙妇女所制的湘绣。

湘绣原为农家自给性的副业生产,为富家馈赠的礼品。作为大规模的商品出现,则在19世纪后期。据史载:最早的专业刺绣户应推胡莲仙(1832-1899)。胡莲仙,安徽人,少年时居住江苏吴县,学会顾绣。后与湘阴人吴健生结婚。胡中年丧夫之后,于光绪四年(1878)由湘阴迁居长沙,先在天鹅塘(今劳动广场附近)租一小屋,挂出“绣花吴寓”招牌,接受订货;后迁尚德街(今芙蓉区东牌楼内),改挂“彩霞吴莲仙女红”招牌,自产自销,产品以烟荷包、钱褡子、眼镜盒、表袋、茶褡、枕套、怀镜、手帕、腰带、鞋面、裙饰、衣边等日用小件为主。光绪二十四年(1898),胡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红牌楼(黄兴路八角亭附近)开设“吴彩霞湘绣坊”,继续从事湘绣生产。光绪二十五年(1899),袁瑾荪,在八角亭开设“锦云绣馆”,以母亲袁魏氏的绣品行销,取得成功。袁魏氏(1842-1914),长沙袁家冲(岳麓区桐梓坡西路)人,聪明好学,其丈夫在城内一家绸布庄务工,偶尔带回家一对官服上的“补子”,她模仿刺绣,并绣小件出售以补家用,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绣工。不少妇女向她学习,先后带出徒弟100余人。袁魏氏与胡莲仙以绣艺相识,成为好朋友,二人相互切磋,奠定了湘绣的艺术根基。“锦云绣馆”与“吴彩霞绣坊”一起,成为湖南两家最早的湘绣专业绣庄。[1]

之后,长沙城内湘绣绣庄如雨后春笋,春红簃、梁玉霞、李协泰、天然等等,至民国初年,多达26家。当时,供给这些绣庄产品的刺绣女工,多达万人,分散在长沙县的袁家冲、沙坪,城郊的圭塘、鱼湾市、溁湾市、三汊机等地。年产量多达2万件,产值80万银元。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长沙绣庄多达40家,常德、衡阳两地5家,城乡绣工1万5千人,年产3万件以上,产品行销国内外,产值达120万银元。[2]

如果说胡莲仙与袁魏氏开拓了湘绣的市场,那么李仪徽与杨世焯则让湘绣成为了一种艺术。

李仪徽(1854-1928)又名李厚芑,平江人,幼年读过诗书,常习字画,也学过刺绣。成年后,她嫁给了长沙东乡关山嘴一闵姓男子。婚后不久,夫即死,因无子嗣,便过继一个侄子作为儿子,后携子回到平江娘家,借住叔祖父家的“超园”中。超园藏书室有各种诗书及名画,李仪徽常得以研习临画。一次,她将一幅《雪松图》勾蒙于绢缎之上,因少时学过分层着色的刺绣方法,便试着依画刺绣。慢慢悟出新法:以便于混色的掺针和逐渐变色的绣法,比照《雪松图》画面,终于将画完整绣出。不久,叔祖父家有女出嫁,夫家为湘阴的仕宦大家。按当时婚俗,新娘出嫁,娘家要备绣花荷包、手帕、鞋子、枕头之类的礼品到夫家散发。这项任务便由李仪徽操办,她邀约一些会刺绣的妇女,尝试用新法教她们刺绣,很快就完成了这些精美的陪嫁绣品。男方的贺客和亲眷分得这些礼物后,为之赞叹。此后,李仪徽绣制出绣品后便成为了争相订购的礼品。

湘绣的热销促进了湘绣的发展,宁乡画家杨世焯(1842-1911)在光绪24年后也参与到了湘绣的改革之中。杨世焯是善绘花鸟虫草,他将国画的技法融入湘绣的设计当中,在宁乡大湖塘开办了绘画、刺绣、雕刻三个学艺班,传艺授徒。光绪三十年(1904),杨世焯迁居长沙,开设春红簃绣庄,招收门徒,自产自销,对湘绣现代风格的形成,作出了贡献。[3]

中国书法、绘画进入湘绣,亦是市场的因素导致。晚清民国期间,社会上层日趋骄奢淫逸,名人对联、绘画出现在湘绣制品上,使湘绣成为了一种高档艺术品。如李鸿章、赵尔巽、端方、汤芗铭、张敬尧、吴佩孚等军政大员,都曾大批订购湘绣,使湘绣名声大增。

1915年,衡粹女校刺绣班的教学成果——湘绣制品送往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金牌奖。1933年,湘绣参加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获得大会金质奖章。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请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参展的协会代表张祥麟、湖南省政府代表何凤山,在闭会之后将一幅24英寸的湘绣、美国总统罗斯福肖像送往白宫。制作肖像的锦华丽绣庄为此获得“誉满全球”匾额一方。长沙自治女校参加博览会展出的绣品同样获得好评。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登基,国民政府在长沙中美一绣庄订制一批湘绣致贺,这批湘绣精品在伦敦引起轰动。湘绣的国际贸易量从此大增。

随着市场的行销,湘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刺绣内容以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题材为主。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从汉代的几种针法发展为几十种针法,主要有平针、掺针、游针等,及织绣、结绣、打籽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法。其中,以掺针为主,并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根据表现物象不同的部位及自然纹理,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有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又有刺绣工艺的质感;既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又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口订单锐减,湘绣生产急剧下滑。1937年的长沙大火,绣庄损失惨重。1944年日寇占领长沙,大部分绣庄歇业。至1949年,长沙仅存以粗绣小户为主的绣庄25家,职工70余人。

1950年,中共湖南省委正式接办由地下党出资兴办的锦华绣庄,改名地方国营红星湘绣厂。1951年,长沙市郊及长沙县的绣工开始恢复生产。1956年,32家私营绣庄合并为公私合营门市部。后经几起几落,至1985年,湘绣大型生产企业有5家,职工1200余人,厂外绣工6万人,年生产总值1266万元。

这一时期,在余振辉(1913-1984)完善了湘绣的独有针法——鬅毛针的同时,传统的湘绣针法不断改进,交叉针绣法、隐针绣法等不断出现,湘绣针法体系日趋完整。双面绣,双面异绣,双面全异绣等技艺,把湘绣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1981年,湖南湘绣研究所黄淬锋设计、饶碧友主绣的双面全异绣《杨玉环》,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会”的展品送往加拿大等国展出,1982年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1986年创作设计、王玉辉主绣的双面绣《望月》,入选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成为国家级珍品收藏。1995年至1998年湘绣所设计创作双面全异绣《花木兰》、《西施》、《易安词意》、《虎头》等以及《韶山全景》、《饮虎》、《雄狮》、《洞庭春色·百鸟朝凤》、《布什总统全家福》、《毛主席与五十六个民族》和其他湘绣艺术家创作的《我们的总设计师》、《韶山》、《国色天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一大批湘绣经典的传世之作,均被国内外重要部门陈列或珍藏。

湘绣成功地完成了从生活日用品向工艺美术品的艰难蜕变,从而,在新的时代获得了生命的延续。

201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会议厅落成。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约请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分别绣制春、夏、秋、冬四景悬挂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会议厅大厅,其中冬季景色由湘绣来表现。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承接了这一项任务之后,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艳和毕业于法国巴黎CREAPOLE管理设计学院的青年设计师昌妮来共同创作,并确定了“冬雪北国”的主题。《冬雪北国》长7.6米,高3.6米,历时115天,耗费55200个工时,是迄今为止尺幅最大的湘绣作品。该幅作品构图气势恢弘、内容朴实而充盈,画面高雅而细腻;其刺绣工艺异常繁复。刺绣工艺师们反复拆剪试制,以掺针、乱针为主,但在施绣的层次、角度、走势上却是千变万化,同时创新了堆针等技法,充分体现了湘绣技艺灵活多变的特色。这幅作品是湘绣艺术史上的最新代表作,更是中国刺绣艺术史上的新里程碑。

2006年,湘绣作为传统美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傅冠群主编《湖南社会大观》P87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湖南省志·工业矿产志·轻工业纺织工业》卷 P108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

[3]《湖南省志·工业矿产志·轻工业纺织工业》卷 P111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0:48 , Processed in 0.0950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