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中国陶瓷的新品种,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造前后不过20余年,由于生逢乱世,作品存世量不大,精品罕见,传世作品不过400来件。故宫博物馆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仅7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过17件。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着独特的艺术之美。造型富于变化,而趋于活泼。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规,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却经常将传统的器形和其他外来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绝没有大红大紫之类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贵的气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工艺技巧和观赏性。 一件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 1、选用优质原料,如高岭土、长石、石英、滑石等,经过长期实验之后得出的配方,精制成坯料和釉料。2、继而对坯料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艺流程,以保证瓷泥不掺杂其他杂质。3、坯体成型:以手工拉坯、旋压、液压等方法制作粗坯。手工整型,工人以全手工将胚体打磨的十分轻薄与平滑。4、晾干。5、彩绘。其用色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十分珍贵。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让色料饰于胎釉之上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之高。6上釉。7、装烧。传统习俗在烧制前必祭窑神。烧制时使炉温逐渐到达1350℃—1410℃。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晶莹润泽,具有很高的洁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 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纹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釉下彩瓷具有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观赏和使用价值并存。 纵观湖南陶瓷史,醴陵釉下五彩给人以启迪。 自旧石器晚期湖南出现陶片之后,至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的陶瓷文物出土,已是遍地开花。无论是白陶,还是彩瓷,湖南的陶瓷工艺在全国并不落后。但自有宋代的市场发展之后,湖南的陶瓷却缺失了竞争力。发展到当代,除了在远离都市的边远的山区和乡村,土陶粗瓷仍有生命之外,大多瓷厂,频频倒闭;唯有处在湘江流域繁华地带的醴陵釉下五彩,几经波澜,能在市场上独争一席。 这是为什么? 走过湘江,我们才意识到,传统的文化只有紧跟时代,参与竞争,不断创新,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湘绣如此,醴陵釉下五彩,浏阳烟花也是如此。如今,这些独具魅力的传统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也在悄悄地丢失。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守护在这方领域的传承者,仍然会在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去赢得光明的未来。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在简述湖南陶瓷历史的时候,我也突然意识到,原始社会发达的古陶经济,是否也产生了与此相关联的意识形态呢? 我要说的就是“五行”的观念。 五行的观念不会凭空而来。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原始人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会不会始于陶器的制作、使用与崇拜呢? 陶器最基本的元素是“土”,但让土成型,又离不开“水”;土与水都属阴,水与土的结合,产生了出一种新的形状的东西,但它还不是新的物质或事物;这就离不开烧制。烧制这个新形状的东西离不开火,烧“火”又离不开“木”,木与火属阳,水、土、木、火一起作用的结果,产生出了一种神奇的、全新的东西——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这种崭新的东西,质地坚硬、闪亮、光滑;与一些硬质的金属有许多一致的特性,当原始人还不能充分区分金属和陶的时候,会不会把它们当成一回事。从而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观念的早期认识呢?
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的人,应该对它有一种认识上全新的反应。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1:03 , Processed in 0.0998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