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七章 南青北白潇湘彩

2017-4-21 17: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00|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4、汤家岗白陶

1977年发现的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常德市安乡县的刘家村。安乡处于洞庭湖区北部,1960年代初期,曾在划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座陶窑。陶窑保存完好,分火道、火膛和出烟口三部分,窑内有残支垫数个。

汤家岗遗址出土的陶器,数量最多的是粗泥红陶,其次为夹砂红陶、粗黑陶、泥质酱褐胎黑皮陶、泥质白陶等。手制,大部分有红色陶衣。器形有釜、盘、钵、碗、盆等。早期灰坑中出土一件陶塑猴头,刻出眼、鼻孔和嘴,吻部和眉骨均明显突出,为原始社会的艺术品。

汤家岗遗址出土的白陶数量不多,胎质细腻,制作规整,从选料到焙烧整个制作过程都十分讲究。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白色。象征洁净、神圣。以白陶祭礼神灵,能通灵性,也能体现对神灵的尊崇。特别是陶器上的图案,更是通灵的符号。八角星被认为是太阳放射形图案。在万物有灵的史前时期,原始先民对光的崇拜,集中表现为对太阳的崇拜。从制作精细及装饰手法看,这件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夔龙纹白陶盘不是普通的日常用品,而是汤家岗人祭祀用的神器,距今约6500~7000年。这只白陶盘是我国最早的模印工艺精品,盘上龙的图案也是我国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陶以含镁较高的陶土制成,胎质纯净,显示了当时胎土的选料、淘洗到达较高的水准。盘敛口,腹部斜收,圈足外撇,与腹部造型呼应。器外布满纹饰,戳印X纹、圆圈纹、三角形纹、S纹等组成的环带装饰,外底在二圈S纹组成的环带内,戳印十分规整的八角星图案,并在八角星图案中心的方框之内戳印旋转状的十字纹,使整个圈足形成以八角星为核心,颇似一幅光芒四射的画面。这件陶盘用于祭祀时放置食物。仔细审视花纹的装饰部分,只有将白陶盘举到高于平视线之上,才能见到全貌。这也可以理解供奉时,必须把白陶盘高举头顶,见到八角星,才显得虔诚,才有通灵的效果。

有人说,汤家岗文化中那些典型的白陶制品在洞庭湖区找不到它的“根”,洞庭湖区白陶的寻根之旅,可然要溯源到沅水中上游地区的高庙文化。

5、城头山原始陶作坊

城头山遗址发现迄今中国最早的水稻田和用于灌溉的水沟,发现了大溪文化早期(6000年前)到屈家岭时代四次叠压建造的城墙,城内更有汤家岗、大溪、屈家岭不同文化时期的制陶作坊、古墓葬、房基以及包括水稻在内的上百种植物籽实、麻织物、动物、人骨与毛发及陶、木、石等人工遗物。 

城头山东门城墙有座祭坛,祭坛下葬首一位巫师。他的随葬品亦颇丰富,有磨光红陶器30余件。在祭坛边沿外许多地方,还发现了近200个圆形方形的坑,坑内或倒扣陶器,或放置动物骨骼,或满装红烧土、草木灰。在东北边的—个坑中,上层倒扣着10来件釜、碗、碟之类的陶质器具,下层则是深近1米的草木灰,内有经过烧灼的炭化稻米。联系到祭坛时代为大溪文化早期,位置又紧贴水稻田,其作用除祭拜天地祖先外,很可能也祈求丰收。 

在城的中部,发掘出制陶作坊区,共清理出8座陶窑。它们或烧制红烧土这样的建筑材料,或烧制某类陶器。这几座陶窑除一座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外,其余均为大溪文化二、三期的遗存。这是中国最早的陶窑群,有完整的制陶作坊区和烧制过的供人们日常生活用且能体现大量用作祭祀、随葬、宗教活动或者交易的各类陶器制品及陶片。包括饮酒饮茶、烧开水用过的陶豆、陶釜和各式各样的土陶杯以及制茶、加工食品、储茶、储酒和储藏食物用过的擂钵、陶罐及陶缸等。

中期的陶器中夹砂红陶增加,泥质酱褐胎黑皮陶减少,出现少量泥质灰陶。彩陶数量略有增加,出现了红陶白衣上绘红、褐彩的,图案有点线纹、网纹、旋涡纹、波状纹等,其它装饰方法有印纹、刻划纹和拍印纹饰。器类有圜底器和圈足器,计有罐、釜、碗、钵、盘、豆、器盖、器垫主器座等。

晚期陶器陶质的变化是:夹砂红陶数量超过泥质红陶,泥质酱褐胎黑皮陶大为减少,白陶仅属偶见,泥质灰陶增加,出现了少量泥质黑陶。在制法上仍不见轮制痕迹。器形上的变化出现了鼎,并出现了平底器,彩陶数量比中期减少,纹样无显著变化,主要器形有釜、盆、钵、瓮、豆、鼎、盂、器盖等。

6岳州窑

岳阳旧称岳州,有较早的陶瓷烧制历史。岳阳市郊铜鼓山商代窑遗址,就出土有陶鬲、斝、甑、鼎、釜、爵、簋、大口缸、大口尊、盆、豆、罐等,以夹砂硬陶为主,泥质陶次之,有少量硬陶。在岳阳县费家河边的水庙咀,发现有十多座商周时期的陶窑,1972年清理出一件完整的大口缸;在三神庙遗址出土了夹砂红陶、硬陶及少量已经瓷化的残片。在唐代,岳州窑是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一。今称的岳州窑,实指湘阴窑。湘阴县是个古城,湘阴窑窑址发现于1952年,1972年又在窑头山、梨园等地发现了早期窑址。从多处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发掘中,发现许多汉、晋、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这证明了岳州人有成熟的烧制青瓷的工艺技术、并且规模庞大。民间流传民谣:“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湘阴有个万窝窑,未有湘阴先有窑”。

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铭文为汉安二年(143)纪年款布纹青瓷片,瓷片与原地窑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县城附近出土几处墓葬,也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灯、碗、碟等,都是岳州窑制器。一起出土的“大泉五十”、“直百五铢”、“太平百泉”、“货泉”钱币,也可佐证该出土器系汉、三国、两晋器物。

1973年,岳州窑出土了一尊罕见的青釉龙首,年代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开片自然,烧结火候较高。口流作龙首状,手为龙尾形态,器型呈鼓圆,下配有三个高蹄足,十分稳当,生动活泼。此器物应该属于仿先秦时期的金属?器,造型典雅别致,是岳州窑中的精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岳州窑瓷胎在唐五代时较为轻薄,胎质不如越窑青瓷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较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器物丰富多彩,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岳州窑对长沙铜官窑而言,有明显的承接关系。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1:02 , Processed in 0.0996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