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六章 一江湘水节会多

2017-4-21 1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21|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聚会为市

庙会,是民间定期的节日。凡节日,必有人的聚会;凡聚会,必有消费;凡消费,必有买卖;买卖兴隆,必成集市。

我们尚未到达敖山庙时,就看到了庙前店铺林立,摊点遍地。

摊铺的销售主要是以下一些类型:

1、祭品,包括香烛、鞭炮、冥钱、纸扎、各种材质的菩萨、香炉、经书、皇历等所谓“迷信用品”。

2、食品,庙会的饮食有个特点,主要为方便食用,又能解馋解饥的熟食、小吃。因此,各地催生出了各自的土特食品。在敖山庙会即有:苍粑粒,一种叶背微白、颈带青绿、有粘性的苍草加入米粉蒸制而成的粑团。清乐糊,用少许冷水将薯粉化开,倒入烧开的沸水中,搅匀,几分钟之后即可食用。清乐糊可用盐、糖做成咸、甜两种。咸的选用猪肝、鸡杂、鸡血、猪肚、瘦肉、鸡蛋、豆腐丝、食用菌等为主料;甜的则常用枸杞、苹果、薏米、葡萄干、花生米、莲子等材料。另有常见的糍粑、米粉、面条,包子等熟食。

3、农副产品。如蔬菜、水果、禽蛋、鱼肉等等。

4、日用手工艺产品,如竹器竹艺。

乞讨与曲艺

通往敖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排成一条长龙的乞丐队伍。我感到吃惊,从来没见过这么壮观的场面和这种乞讨的方式。乞丐大多是残疾人,缺胳膊少腿的,像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约于此。他们没有吆喝、没有哀求,只是面前放着一个盆或碗,静静地坐在地上等待。

我真有点怀疑他们能有何收获!

突然,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佝偻着腰背的老奶奶出现在他们面前。她一只手拎着一个小布袋,另一只手从布袋中拿出一些硬币,依次给乞丐的碗里盆里放入一枚硬币。我看到,老奶奶比所有的乞丐年纪还要大呀!乞丐们在接受,没有任何羞愧;老奶奶在施舍,没有任何怨言!

我有些感动,赶紧拍下了老奶奶的背影!

我突然明白了:庙会,人们求菩萨,拜神仙,希望解除现实的痛苦,赢得来世的幸福。怎样才能到达这一目标?菩萨告诉他们,就是多多行善。庙会众生云集,正是人们表达善愿的时候。因此,老奶奶把自己平时省下来的零钱,积攒成一个个一元钱的硬币,到此一一施舍,来完成自己的心愿。乞丐们也知道这一机缘,他们不约而同来到此地,不用哀求,守株待兔,自然有所收获。

接着,我又听到,一阵凄楚的歌声传来,其中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敲击。转眼望去,一个汉子推着一辆自制的四轮小车,车上坐着一个瞎眼的女人,面前摆着一个乞讨用的空奶粉罐。汉子左手持一面掌锣,右手执一片锣板击奏,凄婉的小调就是他不紧不慢地吟唱出来。

我曾把曲艺称之为“流浪者之歌”[1],一些走唱式曲种的发生,也与乞讨有密切的关联。敖山庙会的这一幕,就是鲜明的一例。

在庙会中经常出现的曲艺种类有:小调、丝弦、渔鼓、弹词、快板(顺口溜、莲花闹)、赞土地、三棒鼓、大鼓等。

唱大戏

农历五月廿三日敖王天子的寿诞,是敖山庙会每年三大活动时间最长的一次,从廿二日下午开始至廿七日下午结束。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大戏。

过去敖山庙唱戏,一是许愿戏,二是还愿戏。为了行船一帆风顺、保佑平安,船东和船工都出钱唱戏。戏从廿二日下午开始唱起,直至廿三日早向敖王天子拜寿,之后,廿四、廿五、廿六日每天早晨都要唱早本,一直唱到廿七日下午散戏。在为敖王祝寿的这些日子里,数以万计的信男善女川流不息,他们来自耒阳、衡南、衡阳、安仁、常宁、茶陵、郴州等地,广东、江西每年也有不少的信士前来朝拜。他们焚香许愿、祈福还愿、求神拜佛、抽签问卦,昼夜川流不息,车水马龙。免费用餐的斋饭一直开到半夜。

唱戏主要是唱衡阳湘剧(当地人称之为汉剧)和衡州花鼓戏。唱戏的班社,从早至晚,连续数天轮番粉墨登场。唱戏前,演员们先从扮演皇帝的开始,按职位高低依次叩拜敖王,之后,才开始演出。演出的剧目由出资者点取,但开台的剧目一般都是《打加官》,又称《天官赐福》。

我在敖山观庙会,仅至廿二日晚十时就转回耒阳了。此时,敖山已完全潜入暮色之中。庙中的戏台上锣鼓已经敲响;乡间的大路、小路上手电筒闪闪、人潮涌动,正向敖山庙集聚……


[1]参见孙文辉《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岳麓书社2009年出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NextPage##########

2、敖山游船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是敖山庙会的重头戏——游船的上演之日。

当地的六个行政村,按传统习俗分为三堂,分别抬出三条纸船至鳌山庙集会,参拜神灵。

据传,初二的庙会活动起源于清光绪二年(1876),当地民众也扎制纸船游方,结果观众发生争斗,把船抢为三节后就成为上、中、下“三堂”。这个三堂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还是宗族的区分?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至今不甚清楚。但三船集会的形式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梁兆萍的文章,纪录了这一盛况:

 

……敖山举行庙会,游船便是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先年12月就开始“造船”,其船每艘长5米、宽0.77米、高1.7米以上;用楠竹做骨架,船上糊扎官仓,另有一纸扎舵艄婆,船头有彩纸扎撑篙二水手,水手能沿船梆前后移动,整个纸船飞檐画阁,旌旗飘飘,其做工极为精细,装饰华丽,金碧辉煌。

新年正月初二,当地六个行政村(共分为三堂)的群众天蒙蒙亮就起床,匆匆吃完春节就准备了的早餐,分别抬出三艘纸船(上、中、下三堂各一只)至鳌山庙集中,参拜神灵,当日上午八点钟左右,万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嘈杂一片,然而秩序井然,此时三船开动,按既定线路向各自然村巡游。每只船由八人分两班扛抬,每个纸船前后计有执“坛竹”者一人,由村中福寿双全之老者担任,道士(司公)一人(祖传),大鼓一面,由二人抬打;全锣六面(一人一锣)、姓旗一面、彩旗二面、大小号各二把,大旗十二面(一人一面)、排灯八盏、明镜八举,大香三十扎(香长2米一根)、香炉二十个,香亭(焚柏香)二十个、放鞭炮者四至八人,凤凰灯笼十三个,踩高跷者十二人,舞蹈队二十人,舞锈球者二人,彩纸扎戏剧人物和景致者,十二至二十抬,另由人扮戏剧故事《打鱼杀家》、《醉打山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数十人;另有腰鼓队四十人、龙灯四十到八十拱不等,花亭四人、女灯十二人、男灯二十四人、东方青帝青灯十四人盏,南方赤帝红灯十四人盏,西方白帝白灯十四人盏,北方黑帝黑灯十四人盏、中央黄帝黄灯十四人盏、铁铳三百人把。另有鼓、锣、二胡、笛子乐队三至七个,有数十人。队伍庞大,浩浩荡荡巡游于垌中阡陌和湾村之中。

纸船队到了早就既定了的自然村,即所谓“船头村”时,村头鞭炮齐放,由村中最年长且福寿双全(即有儿有女,夫妻双全)的老人,接过“坛竹”,将船迎进本村有神龛的“正厅屋”,将纸船架放凳上。旗队、故事队等亦在村子里停下了,龙灯在禾坪上舞起来,数百杆铁铳齐放两炮。锣鼓、乐器齐鸣。同时,村中妇女带着小孩,老少一齐在纸船下钻来窜去,一边将纸钱往船里丢,一边口里念念有词、祈求平安有福、神灵保佑。道士亦举行仪式,为本村驱瘟求福。期间,全村各户将自家早已准备的香烟、茶水分发给游船队伍中的每个人,还将包子、米耙等点心倒到游船队伍中的箩筐中,以便执事人员享用。这一切做完之后,方由经理统一发令,抬船出村,朝另一自然村游去。这时又是铁铳、鞭炮齐放,锣鼓声声,震耳欲聋。

大约到下午五点钟,巡游完毕,各船队赶到预定的野外地点。此时,大队人马陆续散去,单剩抬船的、放鞭炮的以及数百名放铳的人了,道士当然随船没有离开。他们先在敖河边一块较平的地上(一般是无水的稻田)铺上一层引火的柴草和纸钱,将纸船置于其上,由道士焚香跪拜敬祭天地、敖王之后,鞭炮和铁铳再次齐鸣一通,道士一边口念咒词,一边手执火把,把船周围柴火引燃,一时烈焰冲天,柴火声、铁铳声完全掩盖了道士的咒语声。铁铳手们的铳硝火药必须全部放完,而船也就烧了大半了。最后烧完船了,人才各回其家。[1]

 

敖山游船活动发生的年代已无法得知,但从这一活动有道士参与,可知它与民间的宗教有关。

那么,敖山庙会的游船,到底有什么文化内涵?它起源于何处呢?

仔细解构敖山庙会的游船活动,我们能看到它有如下一些不可或缺的仪程:1、造船;2、游船;3、烧船。这是一个在相关祭祀仪式中相对凝固、难以变异的仪程。

让我们看看与之相关的民间文化习俗与文化活动,同样有这一程序。

在湖南沅陵的辰州傩祭中,保留了一些原始的信息:

造船

沅陵“上河教”中有傩歌《造船歌》:

仪式启动,巫师焚香请神,开始便请来五方“造船先师童子军”,然后上山伐木。造船之木是神木,鸟不敢树上宿,虎不敢树下眠,人不敢砍其枝,只有游江五娘用三年的时间将它砍倒,水流五娘将它送到庙门前——

守庙童子来看见,此木好造五花船。

跨马扬州请匠人,请来张良共鲁班。

二十四个小匠人,斧锉刨锯闹喧天。

大木原要千千万,小木原要万万千。

张良造船先造底,鲁班造船先造舷。

造底造舷先造就,方可叫做五花船。

打马扬州请画匠,请来刘保来画船。

前头画起姣娥女,后头画起五色莲。

前头画起张元伯,后头画起李道玄。

泗州菩萨当堂坐,游江五娘排两边……

这船造得有多大?傩歌告诉我们:

上划爬到龙州寨,下划爬到恶龙滩。

爬到洞庭湖内过,占了洞庭湖半边。

头抵扬州干镇市,尾在赵州向魔天。

左扒三桡波涛起,右扒三桡浪翻天。

吓得鱼鳖爬沙洲,唬得龙王身不安。

三官大帝哈哈笑,从来未见五花船。

造船为的什么?

师郎造船无别事,但为蝗虫遍世间。

五瘟时节随舟去,五色花虫上神船。

龙头虎尾千年动,永远灭祸万万年。

原来,造船就是为了“送瘟”!

游船

船造好后,即等待时辰,开始游船。

游船之前,焚香请神。

首先恭请驾船的人,包括船头张艄公、船尾李水手,张打鼓、李划船,看船童子、守船郎,撑篙扳橹郎、掌舵唱歌郎、发鼓儿郎。这是第一拨神。

第二拨是水神,包括下元水官大帝、桥梁渡子、河伯水官、屈原相公、游江五娘、清浪开江马猴王、溪沿水尾神、霞迩高真等。

然后第四拨为各种农业神,第五拨各路游神,第六拨为道教诸神,第七拨为诸位宗师。

各路神仙都被端坐舟船之上。做什么?

——收瘟揖毒伏群魔,穿山破庙捉邪精!

收捉到瘟、毒、邪、魔、妖,怎么办呢?就是火烧,连船带瘟一起烧。

烧船

烧船必在水边。为什么?水属阴,也通阴间,水路是鬼魂出入之路。以船载瘟、毒、邪、魔、妖,也是送它们远离阳世,不再祸害生民。

同样,在湘南临武傩祭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4-5 03:59 , Processed in 0.0920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