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六章 一江湘水节会多

2017-4-21 1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34|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3、炎陵祀典

古代的祀典,浩繁厚重。

据《炎陵志》载,明清时期,一般有备祭、迎祭、献祭等阶段。

一、备祭:在祭前由钦天监择定宜祭之日,一般择每岁春秋仲月的吉日。程序是,上翰林院撰拟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预备祭品、仪仗,由礼部开列参祭人员名单,提请皇帝指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斋戒,赴礼部恭取祭品、祭文、仪仗。次日,列队出行。

二、迎祭:告祭官至地方后,各官朝服跪迎,并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龙亭内,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祭前三日,告祭官斋戒,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于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视祭品、祭器,地方官监视宰牲,然后率礼生演习礼仪。

三、献祭:祭日,天交四鼓,开始陈设祭器、祭品,陈设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绫寿币各一;祭器为爵、俎、登、铏、簠、簋、笾、豆、篚、罇等41件;祭品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梁、型圤、薧鱼、枣、栗、榛、蓤、茨、鹿脯、饼、菹、醢等26种;烛二品。执事礼生达39人、乐工若干均集庙门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衣朝服,由东戟门入殿。击鼓三严,告、陪祭官就位。行三跪九叩首礼,迎神、读祭文,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送神。整个仪式都有歌乐相伴。

现代的祭典,一般春在清明,秋在重阳;在帝陵殿前举行。

株洲炎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申报书》称:

其祭典仪程庄严隆重。炎帝殿上陈设为谷、豆类(99种)、干、鲜果(99种)、鲜活中草药(99种)。吉日吉时,主祭、陪祭、参祭人员各佩胸花标识,由仪仗队引导,步行至朝觐广场;锣鼓、角号齐鸣,龙狮腾舞,鼓乐齐奏《大开门》,开启午门;队伍由花篮引导,依次由午门入;至行礼亭敬香、三鞠躬,然后肃立恭候。九时九分,祭祀仪式开始。主祭人就位;鼓九通,金九响;鸣炮、奏乐;敬献供品(五谷、三牲、鲜果)花篮;向炎帝神农座像三鞠躬;主祭人恭读祭文;焚帛书;鸣炮、奏乐、礼成。仪式结束后全体谒陵。

自古至今,炎帝陵的祭典培育了中华民族物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即:饮水思源,数典不忘祖;祈福家邦,爱我大中华。

 

 

四、南岳进香

1、南岳独如飞

从炎陵县出山又沿湘江而上,便到了南岳衡山。

衡山,中国名山。晋人罗含著《湘中记》云:“衡山近望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

人类自古敬天,而天高不可及,欲接近神灵,惟有登上高山祭拜。

受五行观念影响,古代的帝王以中原之山——嵩山为中心,按东、西、南、北四方择山而命名,五岳由此产生:中岳嵩山,东岳岱山(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而南岳却曾有两座,先是安徽的霍山 (天柱山),后是湖南的衡山。

这可能与帝王不断开阔的眼界有关,——在他们的视野中,突然发现南方还有更加广阔的土地和绵延不断的大山。显然,南岳应该、也必须南移,于是霍山便让位给了衡山。——这件事发生在隋朝。

这样,便有了后人的感叹:“岂知中原四岳各千里,楚地五千曷独一岳镇其坤?古称潜霍元白岳,并此而五如弟昆。始知南条别自有五岳,气敌岱华嵩岍恒。大断大起大回转,屹然祝融天柱尊。”

说这话的是“睁眼看世界”的华夏第一人魏源。他也曾到过衡山,留下了这篇《衡岳吟》。

魏源对五岳的认识非常独特,他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他把南岳看成是一只展翅低飞的大鸟,主峰祝融就在那垂云鸿蒙之中接受朝贺!

衡山秀山丽水,如今已是道、释并存的胜地。

对衡山的崇拜与祭祀起源甚古。《尚书》载:帝舜“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即以祀泰山之礼祭南岳。《西征记》曰:“禹治水,登而祀之,因梦元夷使者,遂获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

其后秦始皇、汉武帝、魏文帝及历代帝王,多沿袭古制,以大礼祭之,并屡加敕封。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封南岳神为“司天霍王”;唐开元年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加尊号为“司天化昭圣帝”,其帝后为“景明皇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

《荆州志》说:“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故号南岳。赤帝馆其岭,祝融寄其阳,威神堂堂,荫瑛峨峨,是以宅薮神灵,室宇仙罗。”

衡山奇峰有七十二座,其中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相传上古祝融氏葬此,故名。从峰顶俯视,众山罗列,景物雄奇,游人以祝融之高为南岳“四绝”之。峰上建有一殿名祝融殿,又名老圣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开元祠,以祀祝融火神。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为殿,光绪七年(1881)重修,用石墙铁瓦建成。其余诸峰,亦藏精蕴气,为历代高道僧侣隐逸修道之灵域。

南岳大庙,是中国五岳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由棂星门、盘龙亭、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后门、东西便门和四角楼所组成,占地面积为98,000平方米。南岳大庙为唐开元十三年(725)创建,以后历经重建和扩建,现大殿为情光绪八年(1882)重建。其结构为重檐歇山顶,高22米,正面七间,有石柱七十二根,象征南岳七十二峰。柱头木雕斗拱,檐下镂雕等极为精美,台基栏杆浮雕花鸟、走兽,栩栩如生。

衡山、南岳大庙、祝融殿为佛道共享,但山中的庙宇宫观各有千秋。

南岳道教由来已久。《南岳志》详记的衡山高道109人。先秦有太上老君参访云游,西汉有茅盈祖师拜师访道,东汉有张道陵天师礼祝赤帝,大晋有魏元君首创上清派蔚为大宗,盛唐有司马承祯与玄宗讲道,南宋有陈田夫总编《胜集》,元明时张三丰炼丹修道,明清时李长庚建观仙台。

《南岳志》编录的著名宫观有45座,如黄庭观、斗母阁、吕祖阁、先天观、衡岳寺、观音寺、南岳观、洞真观、铨德观、静真观、兜率观、朱陵观、东真观、涌泉观、玉清观、龙兴观、紫霄观、九灵观、天书观、真君观、九仙观、招仙观、降圣观、黄华观、万寿宫、玉清宫、上清宫、元阳宫、凌虚宫、洞灵宫、寿宁宫、洞阳宫、隐真宫、紫盖院、华盖院、田真院、北帝院等等。这些点缀在南岳山林的仙宇梵宫,虽然由于岁月悠久,兴废交替,留存不多;但凭这长长的名单就可领略到道教昔日的辉煌。

圣山南岳,同样也是佛教胜地。梁陈年间,慧海高僧造建方广古刹,慧思大师率高徒普法衡山,从此后,天台宗创立于中国;僧与道共存于南岳圣山。隋唐以降,禅宗之南岳系开创于福严寺,“一花五叶”[1]、“两派七宗”[2]的宏大局面,首现在衡山。其后,净土宗、律宗、华严宗相继结缘于南岳,从此,衡山高僧倍出,法轮大转,传统宗教长盛不衰!

佛教的兴盛,致使衡岳庙宇林立。

莲花峰下的方广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唐时改为方广圣寿寺。清初,寺毁于火,后又经修葺,寺右有纪念朱熹、张栻而建的二贤词,仍为木构建筑。寺前有“洗衲”、“啸台”、“恋响”等石刻。方广寺地处幽深,附近泉石、树木、峰峦绝美。

祝融峰下有上封寺,原为光天观,隋大业年间(605—617)易为寺。经千年沧桑,今仅存后殿。寺后山顶有望日台,山上古树龄有500年以上的高寿,根深叶茂,枝繁干壮。

南岳大庙西北有南台寺,据《南岳志》载:“寺为梁天监中创建”。唐天宝二年(743)石头和尚希迁居此,辟为道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三十二年(1906)时重建。除关圣殿、大佛殿、说法堂和两侧祖堂、禅堂、客堂及山门外,还有宋人石曼卿题写的“释迦文佛”石刻以及石头和尚之墓“见相塔”。

掷钵峰下的福严寺,距磨镜台约一华里。据《南岳志》载,寺为南朝陈光大元年(567)创建,初名般若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福严寺。现寺为清同治九年(1870)依山势而重建。山门横额石刻:“天下法院”’两旁石刻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建筑为砖木结构,有僧房、藏经阁、大雄宝殿、岳神殿、山门和过殿等。寺后拜经台岩上刻“极高明”三字,传为唐代李泌所书。寺右有古银杏一株,腰围逾5米,迄今已有1400余年。寺内有“三生塔”,即慧思禅师之墓。

赤帝峰下有藏经殿,旧名小般若禅林。相传为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僧慧思所建,陈后主曾到此避乱,拜慧思为师。明太祖朱元璋送来《大藏经》一部,因此名殿。《大藏经》早已失散。以后历经修缮,现殿为1931年重建。藏经殿附近,林木幽深,古树参天,环境优美,有为南岳“四绝”——“藏经殿之秀”的盛誉。

衡山南岳镇东街的祝圣寺,为南岳较大的寺庙之—。相传建于唐代,现寺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主要建筑有关圣殿、大佛殿、药师殿、说法堂、方文室、观岸堂、罗汉堂和山门等。罗汉堂内有青石阴刻五百罗汉像嵌左右壁,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姻霞峰下的邺侯书院。为纪念唐代李泌之处。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人。曾筑室南岳,隐居读书,德宗时官至宰相,封邺侯。李泌好藏书,唐韩愈诗有“邺侯家多书,扦架三万轴。”原书院在福严寺“极高明”石刻下,名端居室,又称明道山房。后李泌子李繁建书院在南岳庙左,名南岳书院,宋代移至集贤峰下,改称邺侯书院。元、明两代均经重修,现存建筑为1922年重建,石墙筒瓦,仅一明间二次间。门前石柱上刻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南岳的庙宇宫观,荫映在秀丽山林之中,成为了南方人朝圣祭拜祈祷的心灵向往之处。因此,这里的佛教法会、道教法会、民间进香活动常年不断、此起彼伏。衡山,成为了一座福山、寿山、禧山。

 



[1]一花五叶: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五叶:佛教禅宗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

[2]禅宗“两派七宗”为南岳与青原两派,沩仰、临济、黄龙、杨歧和曹洞、云门、法眼七宗。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5:03 , Processed in 0.17054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