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六章 一江湘水节会多

2017-4-21 1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40|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二、长沙火宫殿庙会

1、长沙火宫殿

如果说陶公庙会造就了一座小镇,那么长沙火宫殿庙会则是由于城市的需要而诞生。

古代,城市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长沙更是一座以木为建筑材料的古城。水生木,木生火;因此,为了祈祷城市的平安,修建了火神庙,祭祀火神。

一般城市都有火神庙。其他城市的火神”是“火德真君”,是远古时期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由于他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并使人类进入了熟食时代,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南方的火神、特别是长沙的火神不是燧人氏,而是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是炎帝后人。“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山海经·海内经》),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

明代,在长沙市火宫殿的现址上曾有一座小庙,供奉火神,习称火神庙。据传在火宫殿有一大铁香炉,上标有“明万历五年铸造”等字样,但此炉在“文夕大火”后不知去向。

从明末到清初的近半个世纪中,长沙城区屡遭战火,整个城市渐成废墟。先是1636年(崇祯九)临武、蓝山矿工起义军攻打长沙,致使城楼尽毁。继之1643年(崇祯十六)8月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克长沙,将占据大半个长沙城的吉王府悉数焚毁,近侧民舍亦受连累。接踵而至的是南明将领左良玉再陷长沙,烧杀掠抢更甚于前。1647年(顺治四)清兵进入长沙,所到之处一望沙场,偶有茅屋三、四家却是无门无窗……,长沙又在废墟上重建。1673年(康熙十二)12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不久即攻占长沙。在此后的6年中,清王朝多次派兵与吴三桂在长沙城下激战。刚刚有点生气的长沙城再次毁损殆尽。1679年(康熙十八),清将贝勒察尼大兵入城,饱经兵火蹂躏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长沙,开始得以休养生息。几经战火,几度城毁,几度重建。火神庙因地处城区闹市,也难免累蒙其难。

清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志》载:“火官殿在小西门坡子街。”此记载表明,火官殿在1747年(乾隆十二)之前已经存在,此时的火神,只是“官”,而不是“帝”。

光绪三年(1877)《善化县志》三十四卷载:“火神庙在坡子街,道光六年客绅蔡世望等倡省城绅商捐赀重建。咸丰三年奉颁御书‘德威赫’题额。”1826(清道光六)火神庙的重建,使其规模扩大:火宫殿分前坪、后院,前坪包括古牌坊、火神庙、戏台,后院包括财神殿、普慈阁、弥陀阁三个寺庙。形成南接坡子街、东通保安巷、西达三王街的大型庙群格局。

坡子街前的门坊上,为清代的书法家黄自元书的“乾元宫”三字。根据商家建庙的意愿,取《易经》中“乾元亨利贞”之义,而名“乾元宫”。清文宗为火神庙题写“德威烜赫”匾额,也悬挂于此。

从牌楼门进,便是从戏台下穿过。戏台,面对火神殿。背靠“乾元宫”牌坊。戏台上方有“一曲熏风”横匾;两边的台柱上雕刻了一副楹联:“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此联为书法家何绍基撰写。台口有腰圆形匾,何绍基写“静观”二字,并盖有何的图章。

火宫殿由于规模不断扩大,它的庙产也不断增多。在长沙郊外有田庄10余处,田租曾达1600担;长沙城内,特别是坡子街一带,有房屋多栋,门面7个。

1938年11月13日文夕”大火,除乾元宫牌楼外,火宫殿的庙宇和戏楼被付之一炬。

1940年,长沙市面得到恢复。在市民的强烈要求下,市政当局不得不将恢复火宫殿的事宜提上日程。1941年,市政当局拨款、地方商贾集资重建火宫殿。长沙焚城之后,由“火官殿”改为“乾元宫”的教训记忆犹新,经神庙主事人与商人协议,重修火神庙;财神爷也得罪不起,但比起火神来,他还是略逊一筹,被移至右殿。火神也由“官”升为“帝”,他的神位“赤皇上品三炁火官洞阳大帝南丹纪寿天尊神”由一块樟木厚板雕成,供在了正殿上。

门楼坊虽然没有被焚毁,但“乾元官”三字流年不利,人们以重塑“火宫殿”三字将其盖住。[1]

牌楼坊变成了大门门洞,四周建起了围墙。围墙内、神殿前的2200平方米的空坪里建造简陋木架棚屋48间,其中40间经营小吃。分成四线,名曰“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东西两线紧靠围墙,均为单间;中间两线前后分两个门面。四线铺面形成三条小街,门面毗连。


长沙大火之后,人们更加迷信火神。哪户人家失火,即便是不慎烧了一个刷把,都要到火宫殿谢罪。大户人家失火,杀猪设祭,请湘剧班子唱庙戏,也是常事。求了火神求财神,火与财发生了新的联系,因此火宫殿的香火更加旺盛。

1949年以后,火神祭祀基本淡化,而小吃的消费渐成风俗。

1956年,火宫殿改为国营饮食店。“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四线棚屋相继拆除。在拆除前,火宫殿为收集“文夕大火”以来的变化,特邀集原来的摊主、公私合营后的职工,对四线的摊位进行了指认,绘制出了《一九四二年火宫殿小吃棚屋简图》和《一九四九年火宫殿小吃棚屋简图》,比如1942年“东成”线胡建岳的“牛角饺子”、吴保生的“肉油粑粑”、谢仁甫的猪血,“南通”线盛桃生的“馄饨”、周福生的“荷兰粉”、陈益群的“卤味”、余总华的“糰子”,“北达”线邓春香的“猪脚”、姜立仁的“姊妹糰子”,“西就”线的李子泉的饭馆,以及火宫殿左右两侧舒三和与谭运生等人的书棚。这两张简图,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1958年,火宫殿新建贝壳式屋顶新楼和两层民族式楼房,分饭菜、小吃、面粉、甜食、冷饮6个门市部,职工达115人。

1984年改建、扩建为厅、楼、亭、阁式仿古建筑;有牡丹厅、八仙阁、聚仙堂、榆园、湘风阁、淮南厅、醉翁亭、如饴斋等建筑群。1985年10月更名为火宫殿酒家。

2000年,长沙饮食集团长沙火宫殿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公司兼并长沙湘江文具厂,对火宫殿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造扩建。重建火神庙。早茶、小吃、湘菜营业面积增加到4000平米。

2006年,公司拆除1958年建设的火宫殿东栋,扩充火宫殿庙坪,恢复原有的古戏台、普慈阁和财神殿。并购买相邻的“火神舫”,火宫殿营业面积达6000平米。

2011年,除了火宫殿本身的扩建,长沙火宫殿东塘分店、火宫殿五一分店已成为长沙火宫殿有限公司的新成员。

 

2、火宫殿庙会

火神的祭祀起源于人类对于“火”的崇拜,它是一种关于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礼仪。

咸丰帝所题“德威赫”四字,正是赞扬火神的伟大:煊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德威,即指火德——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除了熟食时代让人类跨入新的文明,还有与城市的发达相关的手工业的兴盛——与火有关的行业,如陶瓷、冶铸、糕点、烟花、砖瓦等行业,都把火神供奉为自己的祖师神。

当然,还有一个与城市的成长不约而同的话题:火灾。

人类集群而居形成城市,而给城市带来重大祸害首当其冲的要数火灾。怎样预防火灾?人们想到了请神灵保佑。因此,中国人在火灾方面的保护神,就出现在城市的神坛之上。

对神祇,人们喜欢追根溯源,对火神也是这样。《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因管理火源有功,死后葬于南岳衡山,并将其主峰命名为“祝融峰”,并建祝融殿。祝融既为楚人的先祖,又是一位有功的火官,因此,长沙人防火灾、建神庙,自然就会仰仗这位火神爷了。

光绪三年(1877)《善化县志》三十四卷载:火神庙“祭期。每岁以夏季月下旬三日致祭。祭品陈设祝帛爵三、铏三、簠二、笾豆各四,羊一、豕一、镫炉香盘如式”。至自此,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办庙会,举行隆重的祭祀。这是长沙历史较为悠久的庙会之一。

光绪三年(1877)《善化县志》卷之十四“秩祀”载:“祭期:每岁以季夏月下旬三日致祭。祭品陈设祝帛爵三铏二簠二笾豆各四,羊一豕一,镫炉香盘如式。礼仪与天后庙同。”同时刊有如下《祝文》:“致祭于火德荧星尊神 曰恭维 尊神正位 离明体阴 用阳配坎 福民有功 民社祀典 崇新兹届 春秋仲敬豆馨 惟望 神灵默佑福曜含精上报怀柔之 盛德下赐康吉于苍生 尚飨”。

在城市中除了一系列与火神相联系的祭典、禁忌之外,“火文化”中科学与技术也应运而生。

清同治元年(1862),火宫殿救火队成立。由火宫殿出资,坡子街劳九芝堂药号支房劳松杨堂药铺从广州购进一台铁木结构、人力摇动泵救火车(日本造),成为了救火队最得力的救火工具。宣统二年(1910),劳松杨堂救火队指挥权正式移交火宫殿,并由从北京巡警学堂消防科专修毕业的长沙人劳远葆任消防队长。从此,火宫殿救火队成为长沙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民间消防队。

“消防”的另一手段就祭祀火神。城市中的火神庙祭祀与其它乡间郊外的祭祀不同,实际主事的不是佛家或道家,而是地方政府和商家。

晚清以来,庙会祭祀由地方官员主祭,民间团体、绅商、民众数百人参加。但到民国,民族资本的兴盛使祭祀的主体出现了变化。民国十六年(1927),火神祭祀由余太华金号、李文玉金号、叶公和酱园、东协盛药号、西协盛药号、九芝堂药号、福芝堂药号、寿芝堂药号等8家大商户组成董事会,负责管理火宫殿庙产,主持庙政日常事务,人称“老八家”或“老八董”。“文夕大火”大火之后的民国三十年(1941),火宫殿重新站立起来,成立以詹恒大笔墨铺、詹彦文笔墨铺、杨正泰锡铺、杨振兴锡铺、老公和铜铺、王福鸣铜铺、阜昌参茸号、朱义新金银首饰号为董事成员的新董事会,募集资金重建被烧毁的火宫殿。管理庙会事宜的新董事会成员,后被人们称为“新八董”或“新八家”。

有了火就有了火神庙,也就有了火神庙会;有依附于火神庙的戏剧、曲艺市场,也有了享誉三湘的火宫殿小吃市场。我们说过,庙会的起源与庙市相联系;庙市的形成又与城市的形成有关联。但城隍庙、火神庙等城市兴起以后形成的庙会,也还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火宫殿的祭祀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形式”,而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商业文化遂成主体。如乡间数天数夜的祭祀盛典,到火宫殿便演变成为了六月二十三日的一个并不繁琐的仪式。神性在淡化,理性,在提升——人们不会去亵渎火神,但也不会去迷信火神。

第二,庙宇建戏台,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火宫殿当然不会例外。乡镇中祠庙里的戏台,主要是为神而建,目的是祈愿还愿、请神看戏;而城市庙会的演出,更多的是商业文化中的一种热闹,繁荣市面、聚结人气。

第三,乡间以走唱为主要形式的曲艺说唱在这里也找到了“码头”,开始落脚生根,出现了“搭棚坐唱”的新形式。长沙步入近现代,火神庙前和四围墙下曾经搭了许多棚子,一些说唱艺人都在这里卖艺献技,评书艺人唐仁芳(1901-1950)的《济公传》、《施公案》,廖夔(1913-1981)的《三国演义》、《岳飞传》,长沙弹词名家周寿云、舒三和(1900-1975)的《七侠五义》、《五美图》,开创出湖南曲艺最为兴盛的局面。这时,一些杂耍艺人也不时在这里摆个地摊,生意也红红火火。

第四,与庙会相关的市场,在城市中也出现自己的特点:乡间庙会常出现的生产资料的交换、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大宗商品销售,在城市中早已剥离,而只有与消闲相关的小吃文化,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彰显。

这里重点说说火宫殿的小吃。2006年,“长沙火宫殿传统小吃”与“长沙火宫殿庙会”一起,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流传至今的火宫殿名小吃大多兴盛于1941年重建神庙之后。著名的有:姜二爹的臭干子、周福生的荷兰粉,胡桂英的龙脂猪血,邓春秀的红烧蹄花,姜氏女的姊妹团子,张桂生的煮馓子,李子泉的神仙钵饭,罗三的米粉,陈益祥的卤味,胡建岳的牛角饺子等。这些小吃传承至今,长盛不衰。

卖臭干子的姜永贵是湘阴人,人称姜二爹。1941年前后,姜二爹的臭干子并没有店面,而只是一个小摊担,摆在乾元宫石牌楼旁的兴盛笔墨店前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仅12岁的姜永贵父母双亡,从湘阴流浪来长沙,被一位在落篷桥做油炸豆腐的湘阴老乡收留,从此学会了做油炸豆腐的手艺。后来,姜永贵潜心钻研,用冬菇、鲜冬笋、曲酒、浏阳豆豉特制成的活水,将老嫩适宜的豆腐坯浸泡以后,用小油锅慢火炸熟,然后钻孔滴入辣椒末、酱油、芝麻油等佐料,即成焦脆而不糊、细嫩而不腻、风味独特的臭干子。使豆腐具有“闻起来臭”,吃起来却香、鲜、辣和外焦内嫩的特点。

1958年毛泽东回湖南时仍惦记着火宫殿的臭豆腐,4月 12日,他在黄克诚和周小舟的陪同下,了却了这桩心愿,由衷地赞叹道:“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姊妹团子也是火宫殿传统风味小吃。20世纪20年代初由铜匠傅姜立仁与两个女儿所创。团子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分糖馅和肉馅两种,糖馅选用北流糖、桂花糖、红枣肉相配而成;肉馅则取五花鲜猪肉,配以香菇,并用泡香菇的水调制肉馅,因而味道醇香可口。在造型上肉馅团子为石榴形,糖馅团子为蟠桃形。由于色香味型俱佳,成为了火宫殿的名牌小吃。

神仙钵饭为鞋匠李子泉独创。民国二十一年(1932)火宫殿小吃生意兴旺,李子泉借得银元两块做本,在火宫殿内煮汤锅卖卤菜。民国三十一年(1942),租得庙内西就线两间棚屋开饭馆,到1949年,陆续扩大到北达、西就两线共14间,之后还盖了7间新楼房,人称火宫殿内的“李半边”(占有半边地盘)。他开的饭馆的米饭必挑选特级柔米,用小钵蒸熟,人称“神仙钵饭”。

胡桂英的麻油猪血丸是火宫殿又一名小吃。所选猪血为当天宰杀的牲猪鲜血,配以辣椒末、冬排菜和芝麻油为佐料,配以肉骨汤,味辣而鲜,爽滑可口,被人称为“龙脂猪血”。

椒盐馓子和三角豆腐是张桂生的特色小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说的就是馓子。其主要原料是面粉、盐和白胡椒粉,经油炸而成。精心制作的馓子,丝条粗细均匀、质地焦脆酥化、口味有甜有咸、造型新颖别致,既是点心,又可菜食。

由于小吃摊担的“安营扎寨”,庙会的时鲜小吃,成为了长盛不衰的休闲食品。至今,到火宫殿吃小吃,成为了旅游长沙的一个必须节目。每逢节假日庙会,更多的小吃摊摆到了坡子街上,臭干子、葱油粑粑成为了特色小吃的主角;麻辣烫、打棉花糖、爆米花、捏面人、棕编、糖画等民俗摊担,以及全国各地的民间小吃也出现在火宫殿前。火宫殿庙会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公司有意组织全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项目到庙会展示。火宫殿庙会成为了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



[1]参见苏宗润、黄志立《平民闹市火宫殿》,载《湖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惕厂《火官殿》,载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月二十六日《观察日报》(长沙)第4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20:19 , Processed in 0.9754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