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六章 一江湘水节会多

2017-4-21 17: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635|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六、舜帝祭典

2、仰冀明灵,尚其歆格

“仰冀明灵,尚其歆格!”——这是祭舜文中常用的一句说词,意思是:“我尊敬的神灵呵,请您享用这些祭品!”

古代祭舜,供奉什么样的祭品呢?这些祭品是怎样来到九嶷山陵庙的呢?是由什么样的官员来护送与祭祀?祭祀时又要进行怎样的仪程呢?

让我们以明清两代的资料为主,参照历代的一些史料,来还原这一过程吧:

祭舜是国家大事,隆重而又繁缛。

秦汉以来,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祭舜制度。大体上是每年春秋二祭。如遇国家大事,则随时向舜帝陵致祭。明清两代就是把祭舜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按《宁远县志》记载,明制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季第二个月和秋季第二个月的上甲日,由县令奉上祭品致祭。凡是遇到另有国家庆典或其他大祀,则由朝廷撰写祭文,派官员带香火蜡烛到九嶷山舜帝陵祭祀。

皇帝遣官诣陵致祭前,必有一个具体的“策划书”,按部就班,分工合作:由钦天监选定黄道吉日,翰林院草拟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分别预备祭品、仪仗,由礼部开列、题请钦派致祭官

祭祀官员。根据祭祀的重要程度,派出的致祭官员为三至九等不等。主致祭官为侍郎以下之堂官。

如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四十岁的朱元璋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明,是为洪武元年。尔后,设“行人司”为执行传旨、册封等事务。行人司设司正一人,左右司副各一人,行人三十七人,皆以进士担任,行人为正八品官,在国家大典时分赴各地告祭五帝及其他神灵。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亲制祭舜帝文,派遣翰林院国史编修雷燧赴九疑山祭告舜帝陵改朝换代之大事。国史编修为正七品官。祭舜时间为二月初五。

政府派官员致祭,地方官员自然陪祭。乾隆四十五年(1780)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七十大寿,他于当年正月初一(2月5日),就以七旬大寿之年颁恩诏十五条。之后,派遣詹事府詹事(正三品)梦吉赴九嶷山祭告舜帝陵七旬大寿之事。送香帛官为礼部笔帖式臣文保。陪祭官为永州府知府臣范树礼和宁远县知县臣查尔达。

护送皇帝赐予的香烛祭帛等物的官员为“赍香帛官”。一行人,九至七品不等

也有的年份,中央政府委派中央在当地的官员承祭。如清同治十二年,承祭官为大臣朱洪章,朱洪章是皇帝派遣驻扎湖广的永州镇总兵官,他代表中央政府和皇帝在帝舜有虞氏神主牌位前致祭。

告祭人员包括献官、执事、参礼者、协助行礼者等。献官由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组成。献官是行礼的主体,执事由引赞、捧爵者、执帛者以及读祝、司洗、司樽、乐生、舞生等组成。

祭品,又称供品。从宋太祖下诏起,每年春秋祭舜要“祠以太牢”,即供奉牛、羊、豕(猪)三牲。皇帝诣陵致祭,更是如此。这几乎成为了以后历代官方祭祀的定制。除三牲外,还有兔、鹿、禽、鱼;果,粗果(干果)、细果(水果);菜蔬,酒等。

由皇帝恭奉的祭品特别重要的有香烛与锦帛,这是供帝灵享用的主要供品,有专门制作,由专人护送。其香,分为大山八斤降香、小山二斤降香、八斤速香、二斤速香;烛,为大山八两烛、四两烛、一两烛,小山八两烛、四两烛、二两烛、一两烛,吊,为大山十六段奉先吊、小山四段奉先吊;帛,为礼神帛、素帛。

仪仗华丽、隆重,主要有伞仗、龙旗,幡、表、联幛、舜字灯笼、祭字方旗、三角旗。朝廷祭祀仪仗由朝廷礼部配给;春秋例祭由郡县制作。各参祭人员的服饰均有规制,其制为梁冠、上衣下裳、浅淡常服

古代舜陵祭祀祭器有鼎、鬲、簋、、豆、笾、俎、爵、尊、壶、卣、觥、觚、觯、盘、等十六种。朝廷祭祀部分由派出的致祭官员带来,部分由当地准备。

路途。启程,致祭官临前一日斋戒,净身沐浴。当日赴礼部恭取祭品、祭文、仪仗。恭取祭品,有一定仪式。如遇皇帝亲阅,程序更加繁复。

祭祀官按择日从京师出发,前面以伞仗、龙旗引路。

《孔子家语·相鲁》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 必有文备”。文事谓礼典,祭舜大典,路途遥远,祭礼丰厚,一路必有武备。张京华《马王堆汉墓〈地形图〉〈驻军图〉再探讨》[1]一文,已对马王堆汉墓《地形图》和《驻军图》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认真地分析和探讨,他认为《地形图》的核心要素是舜陵,也就是围绕祭舜的需要而绘制的地图。而根据对时局的分析,所谓的《驻军图》中的军队并不是为了实战,结合与之相关的祭舜《地形图》而言,极有可能是舜陵祭祀的警跸军队帝王仪仗出行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加以戒备谓之“警”,禁止行人来往谓之“跸”。皇家的祭祀队伍出入舜陵,一路皆有军队护卫。马王堆汉墓主人利豨作为长沙王派出的、在湖南境内的警跸部队的主要将领,参与了祭祀舜陵的典礼,并将这一活动中的“路线图”和“警跸部署”作为荣耀珍藏,死后用于陪葬,是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同样,中央的告祭官经过各地,各官一路朝服跪迎,并将御祭文、香帛供于公所中堂,恭奉于特制的龙亭内,各官参拜,行三跪九叩首礼。

队伍到达宁远县城之后,安顿停当。祭前三日,告祭官斋戒,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前往祭所。

明代对祭前三日的斋戒,有许多具体要求:如要洗头沐浴,不食荤腥,不饮烈酒,不近女色,不去污秽场所,举止恭谨,不得失仪放荡、哗笑言语等等。

致祭官祭前一日到达路亭村,于路亭王氏书堂歇息,或者直达永福寺歇息。在歇息时,由于奉诏祭舜的官员与陪祭官常常吟诗助兴,逐年累积,形成了王氏书堂特有的诗歌集。祭前一日,由告祭官省视祭品、祭器,地方官监视宰牲,然后率礼生演习礼仪。

致祭。祭日,四鼓时分,陈设祭器、祭品、牲俎,乐工集庙门外恭候。当地瑶总率瑶族青年男女百余人敲锣打鼓,盛装列队五里外,沿途铺以松针翠柏。祭祀队伍到来时,瑶族歌舞迎接。祭日五鼓,告陪祭官各朝服,由山门入殿。待击鼓三通,告、陪祭官就位。仪式为前后行三跪九叩首礼,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送神等。每一项均演奏专用乐章。仪程进行中各官与参祭人员均按司仪的呼请行跪拜叩首之礼。其中,亚献礼奏恢平之章乐曲时,由朝廷太常寺乐舞生伴干戚舞;终献礼奏靖平之章,由九嶷山瑶族男女青年三十二人伴舞。执事礼生达三十九人。

祭祀时,向舜帝神位,宣读祭文,然后焚烧,即“读祝”、“焚帛书”。庙堂歌祭,就是在祭舜时增加歌咏仪程,在“读祝”之外,由祭祀队伍歌咏舜帝功德。

歌舞祭。在祭祀之中,以歌祭灵,更庄重、肃穆。唐代元结任道州刺史之时,亲作《补乐歌·大韶》,为歌祭之用。其词共两段,每段四句,内容为:

 

森森群象兮,日见生成。欲闻朕初兮,玄封冥冥。

洋洋至化兮,日见深柔。欲闻大兮,大渊油油。

 

此后相沿成习,歌祭正式成为祭舜程序中的议程。

歌祭之后,随歌漫舞,出现舞祭。这种形式始于宋代,到清代成为定制。

宋代在祭舜作出规定,歌祭时,有统一的乐曲,歌词统一使用朱熹所作的《虞庙乐歌》。其歌词如下:

 

皇无为兮山之幽,翳长薄兮俯清流。

渺冀州兮何有?眷兹土兮淹留。

皇之仁兮如在,子我民兮不穷。

以爱沛皇泽兮横流,畅灵威兮之无外。

洁樽兮肥俎,九歌兮韶舞。嗟莫报兮皇之

 皇欲下兮俨相羊,烈风雷兮暮雨。 

从此以后,朱熹所作的《虞庙乐歌》成为祭舜时的通用歌词。[2]

在湖南的边远地区——宁远,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为什么舜帝陵的祭典历经千年时空,虽累遭劫难而不曾泯灭呢?

我想,这与湘江有关。湘江之舟,将不息的文明之火不断地传向湖南之南,使零陵(今永州)成为开发较早的地区。

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居住在今道县一带的先民已种植水稻。考古学家在道县玉蟾岩发掘的栽培稻谷遗存,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新石器时期,零陵境内的人类活动遗迹现已发现100余处,在出土的骨器、石器、陶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中,有的磨制精细并印有各种图形纹饰,表明当时零陵的农业和手工业已有相当发展;在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不仅有瓮、罐、瓶陶器和戈、矛、斧、鼎、锯等青铜器,还有一柄铁制插口锄、一只铁鼎和一只陶制盖、青铜身、铸铁足的复合鼎,足以表明零陵是全国铁制器具和生活用具使用较早的地区之一。

也许,这一切都与虞舜有关。自从有了虞舜,文明之火从未熄灭。唐宋时期,零陵的社会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永州、道州荒地大都开垦,经济日渐富裕,唐开元至元和年间,永州与潭州、衡州并称为湖南三大手工业区。其时银、钨、铜的采掘与冶炼,已遍及南;所产葛布、细麻布、草席、笔、箫、琴、扇柄、石蜜、石乳等负有盛名,湖南锡器推零陵工巧为最,永州葛布可与绸缎媲美。至宋时,道县与江华对锡、铁矿的开采冶炼已具相当规模。明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集市交易日趋活跃,零陵境内形成80多处集市,每逢圩日人头攒动。清朝代,土地广为开辟,农林牧渔品种繁多,零陵所产锡器纯度高,制工精,居湖南之冠。祁阳草席、葛布,东安丝绢,永明龙须席,江华八宝被等,精致考究,名闻遐迩。以楠竹为原料的手工造纸遍及永州各县,商品交换更为活跃,县城和重要集镇已纷纷出现布行、米行、油行、糖行等各类商业牙行。农村定期圩市更加广泛,粮食、耕牛、牲猪等专业市场多处涌现。

与经济交相辉映的是文化。

唐代湖广第一状元李郃和宋代特科状元乐雷发,84名进士出自零陵,居湖广各州县之首。宁远文庙,高贵而堂皇,规制与气派,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文化的发达也表现在舜帝的陵和庙:历代文化名人,如司马迁、蔡邕、元结、刘长卿、李商隐、寇准、徐霞客、何绍基等曾登临拜谒,揽今怀古,留下数百篇瑰丽诗文;李白、杜甫、钱起、柳宗元、朱熹、苏轼、乃至毛泽东,也都有诗文咏赞这里的山川风物。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舜帝陵的祭典,在成为经济与文化繁荣和发展表征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一大源泉!


[1]载《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六辑,岳麓书社2010年3月

[2]此段资料,部分引自张介立编著《历代祭舜》方志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5:07 , Processed in 0.0959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