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灯与庆典 舞龙灯,因观赏性强,参与人员多,有蓬勃向上之气势、热烈喜庆之精神,逐渐从祭祀中独立出来,成为节日庆典中的重要项目。一些地方的龙舞,通过不断的演进,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了中国舞龙艺术中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 平江九龙舞 平江县时丰乡白杨村,在端午日配合划龙舟,举行“九龙闹洞庭”龙舞。此舞规模巨大,规矩严格。过去为一姓舞,现在扩大为一村舞,参加人数近二百人。每条龙九节,每节一人,九条龙就需要八十一人,每条龙两个打旗的,五面大鼓,每鼓五人,一支长号,威风极了。加上换班的,就超过二百人了。 “九龙闹洞庭”保持了古老的习俗,十分神圣而严肃。主坛、祭坛的人要斋戒沐浴,正心诚意,立坛、请神、上疏,禀告为什么舞,多大的范围,请神扶助。凡在这一范围内的神都要请到,还要请龙王、洞庭君和南岳神。对每一位神都要上一道疏,由巫师念《九龙经》《九龙忏》,请来一碗水,参加舞龙者每人哈一口气于水中。还要从井中请来一桶“龙水”分给舞龙者喝,以桶中的水为基础,以后添多少水都有效。说舞者喝了这种水才能通神。神坛和神水要日夜派人守护。守坛的人要吃素,不能过夫妻生活,三班倒,一刻不能马虎,不许女人和外人进去,不许掉脏东西在里面,当然更不能被人倒掉。所舞之龙不进门口有水的人家,说是龙会随水游走,对这家人家有利,但对以后接龙的人家便无效用了。舞龙者吃饭不去别人家吃,要送来吃,由巫师在各人的饭中吹一口气,说是这样盛的饭,耍龙的人不到吃饭的时候不会饿。大家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不能掉一粒饭粒,不能弄出响声,调羹不能拖碗边。说是大家吃饭,其实是龙一个人在吃饭,因此不能有一点响声,免得影响龙吃饭。 舞龙的指挥叫“首事”,由大家推举产生,大家都听他的,有事敲锣集合,行动迅速,绝对服从,故民间有“龙会大于政府”的说法。 收灯时叫做“送龙上天”,要扎一条草船,上有帆,帆上写“顺风相送”,放在河中漂走。耍龙者要从一堆火上跳过去,说这样就与神脱离了,自己的魂又回到自己的身上,不再受龙神缠绕。
衡南七巧龙舞 据传,衡南七巧龙源于湖南郴州的桂阳、嘉禾一带的狗婆蛇龙。20世纪30年代开始传入衡南县江口镇,经民间艺人廖茂求、廖仁正、廖仁嘉等改造成为湘南地区特有龙舞品种。 七巧龙龙体精致灵巧,每次龙舞,由4至9条龙同舞。每条龙由七节组成,身长四丈一尺,身围一尺五寸。衡南七巧龙的套路以缠、绕为主要特点,其基本动作有:开四门、龙盘花、龙跃水、、龙戏珠、五星花、龙滚腰、黄龙花、龙下海等。形成龙腾云、龙盘花、龙滚腰、龙跃水、五星花开、龙下海等十多种套路。 七巧龙在表演过程中,凡是转圈时,都是往左转,龙身往内倒时,都有是往左边,往外倒时,都是往右边,每表演一个花样,一般是由单花(小花)到双花(大花),再由双花到单花,而且每条龙都要面向观众表演一次。除“大四门”和“龙下海”两个动作外,每个动作都用“龙腾云”动作收尾。 七巧龙的耍法集舞蹈、杂技、武功于一龙,善于变化,便于舞蹈,短而活,舞而巧,龙多而不乱。七巧龙腾、盘、窜、绕迅速敏捷,辗转张翕严整有序、沉、浮、合、散、干净利落,均来自舞龙者紧张、快速而准确的表演。“穿跳如旋风腾云,聚合成疙瘩一砣,散开似闪电一过”是它的独特风格。 数十余年来,七巧龙一直活跃在衡南东乡东乡江口、九龙一带的农村,成为当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传统项目,尤其是春节的群众文化生活,并成为一种文化习俗。
长沙洞井龙 洞井龙是湘派龙舞的代表,在长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 洞井镇地处长沙市南大门,原属城郊结合部,现属雨花区。在明清时期,洞井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集市,故一直以来被称为洞井铺。 洞井镇原属长沙县,该地区的龙舞历来颇为流行。清朝同治《长沙县志》十六卷,《风土部》中记载:“……龙灯鳌山游绕里巷城市,彻夜游观,各乡里庆祝,社神合醵,歌唱为乐,谓之祈丰。”可见当时龙舞与迎春祭社有关,龙灯在乡村及城市里巷十分流行。 现在,洞井龙舞成为民间欢庆新春,祈福纳祥的娱乐与表演。 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大致分为“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等。各种龙舞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表演套路不一。 “布龙”是受群众欢迎广为流行的一种风俗集体舞。这种龙,龙头小,分九节和十一节两种,每节相距为6尺。头和第二把,尾和第八把相距为7尺,第六节为主把,龙衣的长度为6尺。主要舞法有:打纽丝、摆图案,排字等。据老艺人介绍,“布龙”的图案玩法,少的有70余种,多的有100余种,起舞时如同蛟龙入海,左右翻滚,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人龙”系一种大型徒手舞蹈,这种“人龙”不借助任何道具,完全是由成人和孩子连接而成,起舞时动作简单,主要是“S”形行走和起伏行进,造型动作主要是盘旋,不能作大的变换和调动。主要由成人和儿童徒手交错搭建组成。 “长龙”又称“摆龙”,在长沙地区十分流传,这种龙龙头重、大,龙身直径粗,身长,十分讲究扎制艺术。一般有13节至15节,不适宜做大的舞动,主要是展现龙的气势,表演展示主要是跑动。也有的事先将儿童装成各种历史故事人物或戏剧中人物,坐在龙把上,做一般表演。 “三节龙”的表演主要是高台上的配合,人、龙不能相撞,不能掉下高台,舞步、动作、玩法与布龙无多差异,由于人少,动作较为简单。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14:30 , Processed in 0.0976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