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三章 云中之龙

2017-4-21 17: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34|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张家界泼水龙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是当地农民在夏秋干旱时求雨祈福的一种形式,在永定区的尹家溪镇西尹村、莫家岗村十分盛行。

泼水龙源于当地居民祭祖祈神。

据《紫荆堂田氏族谱》记载:其始祖田承满,官拜太子太保、抚夷通判,宋庆历四年(1044)奉旨平蛮,屯兵大庸所武口寨,踞“南府北城”。南府,指大庸所,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北城,即现在的尹家溪镇莫家岗村。田承满后,田氏又分支出庹姓。某年天旱,田、庹二姓因用水发生纷争。他们请来师公,“水断神君”。神君告诉他们:旱灾来临,是龙脉气断。所谓“气”,乘风而散,界水则止。龙脉之气,须水来聚之天上的龙因缺水,已奄奄一息,需村民帮忙浇水相助,龙才有回天之力。于是,田、庹二姓,协力为龙浇水,始将龙救活,旱灾因此解除。自此,田、庹二姓视水为神,立龙神庙、始祖碑坊。大年三十祭河祭井;大旱之年,祭祖求雨,将水和龙合二为一,制扎成泼水龙,祈求上苍风调雨顺。

久晴无雨时,当地即舞泼水龙祭雨。嘉庆十年(1805)永定岁贡王允裕就写有《祷雨喜雨》五绝诗。当时县府还规定,泼水龙进城,禁屠三天。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旱岁荒,田氏、邹氏的泼水龙到邻近的麻崆山玉皇洞舞龙求雨,邑人李京开在岩壁上刻了一幅对联:“虎啸风生摇遍地,龙行雨下润中天”。民国三十四年(1945)六月,久旱不雨,数乡农民四百多人舞泼水龙进城,他们穿街走巷,敬庙拜司,围观泼水者达万人,沿街水流成河。《大庸县文艺志》就记载有“水龙是夏秋天旱祈雨时舞。……在龙骨架上扎上松枝,舞时,过路人都给龙浇水”。

张家界泼水龙用柳条、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鲜棕叶作龙须,不用龙骨和龙皮,分九节、十一节、十三节、十五节等不同长度的奇数,舞龙时,前有两位老者手持写有“殄瘟除殃、有求必应”的排灯引道;后随两名童男童女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大灯笼垫后。伴着锣、鼓、唢呐,一人持“宝”在前,9至15人参加舞龙。有“乌龙绞柱”,“四门架子”,“美女梳头”“龙戏水”,“水戏龙”“旋顶立天”“龙摆尾”“蛇蜕皮”等五十多个套路。

龙身舞动时,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用脸盆、水瓢、提桶等容器端水围绕着龙浇泼,这样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也预祝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场面欢乐绝妙,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张家界泼水龙的制作简单,但特别讲究。龙骨要取生长在阳山十年以上无损无疤的楠竹。砍竹前焚香烧纸敬山神,与一起采集的松条、柳枝、葛藤放在离地八寸高之处,选一净身女子用清水浇泼三次,以“洗鳞捋须”,每次八瓢,寓意“七上八下(雨)”。然后,方可扎制。

泼水龙一般扎制分九节、十三节、十五节取自八卦图像说,九为乾,代表天;十三为巽,代表风和草木、漂亮女子;十五为艮,代表山和高地。很清楚凸现出女性祈天求雨之意。柳枝精编龙宝,出自观世音“愿得柳枝甘露水”之说。据传,泼水龙习俗形成的初期是以女性为舞龙者,后田氏先祖以“上露下短”的半裸男人参与,这种习俗为何而起,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泼水龙扎制完毕后,还要经过四个祭祀程序。一、诚敬龙神(乡下敬泼水龙神、土地庙;城内敬城隍庙);二、扎位归位(将泼水龙立于龙神旁就位);三、取水敬龙(挑来清水浇泼龙身);四、尝水谢龙(舞龙者和在场群众各喝一口清水,以示龙王所赐,求雨必成)。然后,女性紧束全身,男性赤身短裤,开始舞动。每到一地,先参拜当地土地、河神、井神。

每逢天旱,人们就玩泼水龙,去各村巡游,亦救龙王亦求雨。村民得知有水龙要来,早就将水缸和其它盛水器物装满水,放在阶沿上,当水龙一到,就用瓢将水向舞龙人的身上浇泼,浇得越多越好。据说会因此感动龙王,可能会很快下雨。舞龙少则三天,多则七日。然后将灯火焚,谓之缠灯。

莫家岗村的泼水龙世代相传。当地民谣就这样描述龙的传承:“莫家岗下一条河,舞龙人马几十泼,老的还没死,新的又在学。”


慈利板板龙灯

慈利板板龙灯分布在慈利县的龙潭河镇、高桥镇、景龙桥乡、二坊坪乡、金坪乡,以及桃源县的芭毛洲、黄石镇、九溪镇。

龙潭河镇位于张家界市慈利县正南30公里处,有一条小河,河的中央自生一条长300米的石埂,像条长龙,故名为龙潭河;境内有一山,名龙头山,此山三面绝壁,仅东面一羊肠小道而出入,易守难攻。相传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龙潭河有一山匪名叫张大奎,纠集千余人盘踞在龙头山顶,常下山抢劫财物,虏虐妇女,使当地百姓深感不安。

为了除恶平难,当地有一名被百姓公认的“赶天二公”李盛上京禀告皇帝,请求皇上出兵。宋太宗立即派征南大将军高怀德(南平王)领兵进剿。高元帅领兵五千,并指派李盛为先锋,来到龙潭河的朱家坪、彭家坪连扎十里营寨。李盛多次攻山,均遭大地回春礌石滚木攻击落败。高帅命李盛招集当地朱、彭、叶、李、高等家族族长共商良策。时近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一位前朝落榜秀才朱名月献上一计,发动群众各家自备木板,上面点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诱敌出山观灯。正月十五日,各家的板板龙灯都来到龙潭河集镇赛灯,郑、潘二将则率兵潜伏群众当中。久未下山的张大奎果然来集镇观灯。玩灯的农民利用板板龙灯冲散众匪,官兵趁乱活捉张大奎。从此,龙潭农民安居乐业,年年正月十五玩起板板龙灯,庆胜利,祝吉祥,沿习至今,已逾千年。

慈利县的板板龙灯一般在春节或国家大型庆祝活动时表演,如日军投降时,抗战胜利后举行几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举行一次,1984年后,农民们又玩起了板板龙灯,他们自发组织,连续多年在大型庆典、节假日中表演。其玩的主要方式起初只会如蛇一样的圈大盘;如今,已变成有组织、有规模、有策划和排练的大型龙灯会。龙灯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福禄寿禧”“太平年”“祖国万岁”等字灯造型,高怀德、雷万春等传说人物的雕像作为吉祥物,供奉在龙的前面抬着。参加表演从几十个人,发展到少则300人,多则达到2000余人。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14:13 , Processed in 0.1004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