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二章 水中之龙

2017-4-21 16: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94|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四、祭屈·五月初五划龙船

为祭屈原而划龙舟,这种记载在史料中颇多:

唐代《北堂书钞》转引晋代葛洪《抱朴子》云: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唐初魏征撰写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时有详细的载述,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明代杨嗣昌《武陵竞渡略》云:“竞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今洞庭以北,武陵为沅,以南长沙为湘也。故划船之盛甲海内,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仿效之者不能及也。”

《荆楚岁时记》《武陵竞渡略》等都认为:划龙舟虽然不是始于“招屈”,但将屈原投汨罗江与龙舟竞渡相联系的习俗,却是始于沅湘之间;而且,这一天,被定在了五月初五。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此后,汨罗赛龙舟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因此屈子祠祭屈大典是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汉代三闾大夫祠庙设立,官府祭屈活动形成历朝沿袭的祀典。历代官府端午祭奠,有史料可考的有南朝·宋湘州刺史张邵亲临汨罗祭祀,并请颜延之作《祭屈原文》。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下敕重修屈子祠,并命地方官“岁时致祭”,将祭祀屈原正式纳入官方祀典之列。此后,历朝数次给屈原追赠封号,官府数次修建庙宇,每次加封和修建都由州、县官员亲临祭奠,有宋知潭州府事真德秀、湘阴知县胡哲、元湘阴知事宋仁仲、孙天才,明湘阴知县黄知让、戴嘉猷等。至清代官府到汨罗祭祀屈原更是有明确规定,祭日为五月初五,雍正九年(1731)加县域屈原行祠春秋二祭,祭日为正月和七月的上旬丁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祭祀规定废除,地方官员只有不定期的祭祀活动。抗日战争和文化革命期间,纪念地遭到破坏,祭祀活动中止。1980年地方官员祭祀活动恢复,尔后,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都由地方官主持。国际、国内名人来纪念地祭祀亦由地方官员陪同。

据《湘阴县志》载:清代时每年五月初四日,地方官到汨罗净庙(打扫)省牲(宰杀猪羊)行三叩首礼。祭日(初五)设整猪、羊各一,帛一(长1丈8尺的白绢)爵、簋、豆(均为古时食物盛器)25件,内盛白酒和稻、稷、粱四色,米饭、加工的鱼和猪、鹿、兔肉、韭、芹菜以及栗或荔枝、榛或核桃、菱、芡(或莲肉)等食品;开祭时秉烛焚香,击鼓鸣金,鸣炮奏乐,之后,由礼生唱读祭文,唱毕。地方官及其他朝庭命官着蟒袍补服,行三献爵六叩首礼。整个祭典活动庄严隆重,带有强烈的湘楚文化色彩。

与屈原祭祀相关的习俗还有吃粽子,这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1]屈原死于汨罗江,正是五月祭龙之时;对三闾大夫十分尊敬、对龙舟文化也十分崇尚的沅湘居民,自然把龙舟竞渡也当成了对屈原的祭祀。于是,祭祀也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神性,渐渐远去;人性,不断扩张。久而久之,赛龙舟,成为了一种群体性的宣泄,一种社会的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一般的民俗活动的传承,在一个村寨,在一个地区,在一个民族;而龙舟竞渡,则分布在汉族、苗族、白族、傣族、土家族、回族、彝族、侗族等近10个民族和16个省区,以及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一活动。

神性远去,祭龙王的意识渐渐淡化;人性扩张,文化使传统习俗具有了时代的活力。



[1]唐·刘禹锡《竞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9:20 , Processed in 0.1033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