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二章 水中之龙

2017-4-21 16: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90| 评论: 0|原作者: 孙文辉



三、划龙舟,祭龙神

赛龙舟,是为了祭祀龙神。                             

在湖南民俗中,农历五月十三日,是龙的生日。农谚云:“不怕五月十三漫,只怕五月十三断”,就是以这天下不下雨来推断今年是不是旱年。龙的生日,必有龙的祭祀;而祭龙的重要形式,就是划龙船。

南岳山下的衡山县。每年龙舟下水的时候,船员都要坐在河边龙舟上高唱龙王赞歌,常常是半个时辰方结束,俗称“祭龙神”。

株洲县一带划龙舟,要到当地的龙王庙中举行祭龙神仪式。祭祀者将龙舟上的龙头取出陈于神龛前,焚香秉烛跪拜祷告,祈求庙神保佑龙舟平安,龙神“显圣”旗开得胜,然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迎龙头出庙。

湘阴县临泚口,龙舟每年下水后,桡手首先要划到对岸南阳围的草滩上扯一把青草塞于龙口中,然后才去洞庭庙祭洞庭龙王。取“龙行一步百草皆青”之义,当地人俗称“抢青”。

双峰县一带的竞渡龙舟,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下水。下水时要举行祭龙神仪式,必宰猪为牺牲。设香烛祭拜,意义主要在保平安。

龙,是水神之王,许慎《说文解字》认为: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变化无常、春分登天、秋分潜渊,这一神话意象正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中雨、水的认识。人们崇拜的这种龙,是顺龙、是善龙,祭祀它,是希望它遂人心愿,常年风调雨顺。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一说:“龙下便雨,主晴。凡见黑龙下,主无雨,纵有亦不多。白龙下,雨必多。”此处之龙,即指龙卷风。龙卷风出现,便有雨的征兆民出现:黑色的龙卷风,主旱;白色的龙卷风出现,主雨。

于是,在民间文化中,龙更有顺龙和孽龙之分,即善恶之分。他们都是龙王的儿子,亲兄弟。在民间,各地均有二龙相斗的传说。有的龙,是与人为善的好龙;而另外的一条龙往往是十恶不赦的恶龙。

光绪《巴陵县志》记载:唐朝开元年间(713--714),西域有个叫妙吉祥的佛教徒来到岳阳,对父老们说,西方有一条白色孽龙窜到这一带,日久将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必须建塔镇压之。因此,人们捐钱建造了做一座慈氏塔,镇压孽龙。

益阳桃江的浮邱山也有关于洞庭湖孽龙的民间传说,浮邱山底下有洞与洞庭湖相连,洞庭孽龙作恶,水淹数县,为救民于水火,真武祖师将孽龙降伏锁于浮邱山风洞,于是这一带以后风调雨顺。

位于岳阳市区南湖大道西侧,与君山相望的金鹗山也有一个关于孽龙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种颜色如金的“异鸟”名为金鹗,聚集于此,啄死了危害生灵的洞庭孽龙,衔来了五湖四海的鱼种,让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因此取名金鹗山。

四川云阳县境内的长江江心有一块巨石,也与洞庭湖中的孽龙有关:相传洞庭湖中的老龙游入长江,直至巴地,到处兴风作浪。于是,玉帝派大禹到凡间治水,发现此孽龙残害生灵,因此砍断老龙颈项,老龙作垂死挣扎,大禹再将金锥刺向龙脊,结果了它的性命,孽龙残尸化为铁石留于江心。后人称此石为龙潜石。

龙,在洞庭湖区一带并没有令人崇敬的形象,相反,它是人们厌恶和驱逐的对象。

“龙”字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四义:1、神祇名;2、龙甲,殷先祖谥号;3、方国名;4、祸患。[1]从殷商先民对龙字的理解,表明他们对“龙”既敬又畏;他们对龙的祭祀,既有对“顺龙”的崇敬,也有对“孽龙”的驱逐。

——龙舟祭祀,作为一种远古的祭祀仪式,同时完成了这两大使命。

沅陵传统龙舟赛  沅陵传统龙舟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沅陵龙舟不止是祭祀屈原,而更多地是祭祀与水相关的各种神祇,如龙王,河伯,下元水官大帝,水霄娘娘,游江五娘、伏波将军,甚至包括傩公东山圣公,傩娘南山圣母,神农和土地。旧时,沅陵人将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双端午节”中都要赛龙舟。沅陵传统龙舟赛为横水竞渡,其传统习俗完整,民间传统体育竞技与民俗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包括有“偷料”“关头”“绕河”“绕庙”“赏红”“抢红”“冲滩”“毁船”等一系列独具风格,独具个性传统文化习俗。


辰河掐龙船  沅水中游的辰河流域有一种划掐龙船的古俗:龙船没有龙头,船头坐有三个壮汉,划船不比速度,而是两船并驶时,船头的壮汉互掐,将对方拽入水中。龙头(壮汉)未掐(未落水中)的龙船为胜。

道州龙船赛  道州龙舟在民间的影响深远,俗语云:“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说明比赛的激烈和热闹气氛。道州龙舟造型奇特,船身长20米,宽1.2米,平头翘尾,头低于尾,船头在竞赛时装上龙头、凤头、虎头等,尾部装饰彩旗挠手一般为20至30人。端午佳节赛龙舟是道县的优良传统,“选龙头”“偷龙骨”“涂鸡血”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在节日当中。道州赛龙舟除了端午祭祀屈原外,中秋节的龙舟赛则是新打造的龙船首度下水试航,邻村的龙船前来陪伴竞技,因而中秋竞渡也成了次年道州龙船赛奇特习俗。近年道县龙舟赛参赛龙舟超过100艘,桡手超过3000名,观众达数十万。2002年,道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


常德龙舟竞渡  赛前,有祭龙头的仪式:随着一串串鞭炮声,一队头扎白头巾,身穿白衣白裤的桡手,由扛龙头的“头桡”和捧着香烛、鞭炮、供品的舵手领着,擎着船旗,打着锣鼓,扛着桡桨进入祠堂。他们把用香樟木雕制的龙头摆在供桌上,便毕恭毕敬地朝屈原神像叩头礼拜。待主祭人将一条红绸布系上龙头,头桡扛起龙头,跑至江边,连人带龙头一块跳进江中洗澡,其他桡手也跟着在江里洗澡,然后才把龙头安于船头。据说,祭过屈原,又给龙头洗了澡,龙舟竞渡便能平平安安了。随后,白龙、赤龙、青龙、金龙……各色龙船,一一进入庙堂祭龙头。

常德龙舟首尾具龙形,长可三五丈,狭长如苇,舵窄,仅容二人对坐,底尖。轻巧便捷,滑行如飞。各船有十余人分两排同向坐,各执短桨,如百足虫。船尾一人执艄。船上另有三人,一执旗,一击鼓,一敲锣,指挥节奏,并助赛威。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描绘了常德龙舟竞渡的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益阳龙舟  处在沅湘之间的益阳,其龙舟也有自己的特色,清道光进士周代炳曾作《龙舟记》记述:“湖湘龙舟竞渡习俗,自五月朔日(五月初一)至端午日,每日啸江河,裹红巾,排列登舟,舟始行锣鼓齐应,坐着缓桡,而进,立者竖桡而歌,整以暇也。迨以二三舟相近,鼓乃急,立桡分水,桡具下,竿摇水激,呼声雷动,江水为沸,虽杨幺水轮不及也,数舟急进,须臾,渐分胜负……”



传统的益阳龙舟有一种是双层划,很显气势,站着划的人称之为“划插桡”,即在坐着划的桡手中再插一名站着的桡手。益阳龙舟一般设计在24—36舱之间,据说是按照天上的星宿或神佛之数而定,设二十四舱是二十诸天和四大金刚之数,设二十八舱是应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数,设三十二舱是二十八宿和四大天王之数,设三十六舱是应三十六天罡之数。

因益阳龙舟船体长,加上是双层划,因而参与的划手也就最多。益阳龙舟可载赛手100人之多,其中有坐桡手50人左右,站桡手40人左右,艄公3人,鼓手1人,锣手1人,唢呐1人,闪篙1人,铳手2人。坐桡中,雄踞船头左右的2—4个划手称为“头桡”或“二桡”,他们平常是擎着桡子,或随着鼓的节奏360°甩动桡片,非到关键时刻是不轻易下水,鼓手、锣手是龙舟的指挥,桡手“听鼓下桡”。有的龙舟不装龙头,却有一人倒立于船头,双脚朝天如同两只龙角,俗称“立阳雀”。

龙舟在非比赛状态时,船上唢呐手在锣鼓的节奏下吹出悦耳的乐曲,全船划手在领唱指挥下合唱《龙船歌》。

为了强化划船速度,益阳龙舟还会在船的中舱竖一根三、四米长的竹竿,从船头到船尾用一根绳子扯在竹竿的上部。此谓“打闪篙”。划船时,一人站立船中摇动闪篙,以协调全船动作,提高划船实效。这正是周代炳《龙舟记》中所描述的益阳龙舟“竖桡而歌、竿摇水激、呼声雷动”之真实情景。

为了提高划船速度,有的龙舟将三眼铳绑在船艄,在行进中点燃火铳,利用火药点燃后的后挫力推动龙舟前行。这种操作对后面的船只带来伤害,曾被社会舆论制止。

益阳龙舟在竞渡之前和竞渡之后,还有许多传统习俗。我在《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2]一书曾有记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益阳龙舟竞渡的习俗,名义上与纪念屈原相关,实际上与群众的节日娱乐与观赏的联系却更为紧密。

那么,在湖南,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究竟有何关系呢?

 



[1]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1259页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5月

[2]孙文辉《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岳麓书社2009年出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4:21 , Processed in 0.0986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