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龙 桩巴龙,为断尾龙。为什么会有“断尾”之情节?这一情节在神话中有没有特殊的含义呢? 清同治《巴陵县志》载:
五月十三日,为之“龙生日”,是日宜雨。谚云:“不怕五月十三漫,只怕五月十三断。”以此卜后雨之有无。(旧志)《续博物志》云:“五月雨为分龙雨”,未定何日。楚俗谓二十为“龙会”,二十后逢辰为“分龙日”,此日无雨则旱。
农历五月,龙与水密切相关。五月雨为“分龙”雨,二十后逢辰为“分龙”日。 “分龙”为何意? 有一种解释是,五月,小龙要离开老龙到各自管辖范围内发号施令,耕云播雨,所以分离,叫分龙。另一种解释是,天帝在辰日这天开始,命令下属各自分头行雨,以便“察而治之”,所以这叫“分龙”。 我认为:《巴陵县志》转《续博物志》提到的“楚俗谓二十为‘龙会’,二十后逢辰为‘分龙日’,此日无雨则旱。” 应注意此为“楚俗”。 湖南古为楚地,其习俗有浓烈的神话色彩。 湖南曾是三苗之地,苗族五月的龙舟节不在农历五月初五,而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四天(这一习俗,湖南今已不传,但在今天贵州凯里的苗族仍还存在)。在苗家有一个传说,说代天帝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违背了天意。天帝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从此天地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江划渡,去寻找被分解的龙王尸体,让他复活,于是,天上的降雨又回到了常态。这个传说也说明了古龙舟节的由来。 龙被“分尸”即干旱,是这一神话应该特别注意之处。 湖南怀化市古为辰州,辰,地支的第五位,属龙。辰州有一古俗,即玩“断颈龙”。怀化市在申报这一项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命名为“雪峰断颈龙”,并对这个项目作了如下的文化解读:
舞龙即耍龙灯,又称“滚龙灯”“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每年从春节到元宵或是重大喜庆活动,中国广大城乡都有舞龙的习俗。龙舞虽遍布神州大地,但舞的都是整龙。而流传在湘西雪峰山区的洪江市洗马乡、塘湾镇一带的民间舞龙,却是身首分离的“断颈龙”。 舞“断颈龙”缘于纪念泾河龙王。 在中原大地,泾河、渭河交汇于陕西省境内高陵县船张村。这里有一个古老神奇的美丽传说。相传,唐太宗年间,玉皇大帝派遣渭河龙王和泾河龙王分治两河流域的雨水气候。接旨后,泾河龙王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管辖区域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而渭河龙王则无所事事,整天与属下游手好闲,花天酒地,扰民害民事件时有发生,百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为此,唐太宗李世民赏赐了泾河龙王三担瓜子金,而渭河龙王却受到朝廷的黄牌警告。面对这一褒一贬,渭河龙王心生嫉恨,盘算着设法陷害泾河龙王。通过精心策划,渭河龙王从自己的“打手”中挑选出一条玩世不恭的孽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秘密潜入泾河,实施罪恶阴谋。自这条孽龙潜入后,泾河流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怪现象:时而久旱无雨,赤地千里;时而暴雨连降,两岸决堤。泾河龙王得知真相,愤慨至极。于是亲自披挂上阵与渭河孽龙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一时间,泾河流域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地动山摇,刀光剑影,昏天黑地。唐皇李世民十分诧异,急派宰相魏征率一干精兵进入泾河流域,召见泾河龙王问个究竟。渭河孽龙闻讯逃跑,泾河龙王奋力追杀。魏征未见渭河孽龙,但见泾河龙王狂奔怒吼,一幅杀气腾腾的样子,误以为是泾河龙王为非作歹,乱施淫威。一气之下,令精兵将泾河龙王现场缉拿。泾河龙王来不及申辩,就成了魏征的刀下之鬼。可怜、可悲、可敬的泾河龙王不仅龙头被斩断,而且全身被斩为十三截,仅有龙皮相连。被蒙冤误斩的泾河龙王死不瞑目,夜夜托梦给皇上,诉说不白之冤。同时,泾河龙王的属下也纷纷联名上书。一时间,要求讨说法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往京城。唐皇李世民寝食难安,即刻召见文武大臣商量对策。李世民通过明查暗访,得知真象,怒不可遏。下令御林军围剿渭河孽龙,宣读孽龙罪状,当场将其斩杀。同时,李世民还亲率宰相官员,登门拜访黎民百姓,为泾河龙王平反昭雪,御令民间烧香祭奠泾河龙王。皇上拜访百姓,为泾河龙王平反昭雪的事迹轰动了泾河流域,传遍了中原大地。 时至唐末五代,梁、唐、晋、汉、周争夺中原大地,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而当时以雪峰山为屏障的“五溪地区”(现怀化市、湘西自治州、贵州黔东南、重庆秀山地区等50多个县市区),因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五溪蛮荒大地”。这一蛮荒之地成为当时朝廷无瑕顾及的边陲,民众远离战争,安居乐业。于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大地的先民们纷纷迁入五溪地区,繁衍至今。据考证,位居雪峰山麓的洪江市洗马乡、塘湾镇易姓村民的祖先就来自泾河流域。迁入的易氏先民,念念不忘泾河龙王的功德,模仿被误斩的泾河龙王,用竹篾扎起龙头、龙身,取名“断颈龙”。他们把“断颈龙”做成泥塑,镶嵌在宗祠屋脊,让“断颈龙”至高无上。他们还专门修建了祭祀“断颈龙”的风雨桥,取名“接龙亭”。千百年来,雪峰“断颈龙”历经了初始、成熟、发展和创新的历程,成为流布五溪大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舞乐文化,传承至今。
与泾河龙王、唐太宗、魏征相关的这段神话故事,可能出自明代人吴承恩的《西游记》相关章节。吴承恩非常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他在《西游记》中采用的这个斩龙的神话故事,只是为了铺垫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缘由。 吴承恩讲述这段故事的原型出自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但断颈龙“全身被斩为十三截”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雪峰断颈龙出自辰州,到底与泾、渭龙王有没有联系,我们很难断定;但它在表演时有一项严格的程序,即在灯会结束这天,必要焚烧龙衣,叫做“残灯”。被“断颈分尸”与“焚残灯”的情节应与“楚俗”有很大的关联。 与吴承恩同时代的出版家、小说家余象斗编著的《南游记》第二回《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有记载有“龙会”与“分龙”的神话。
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旱治雨,救治禾苗。今年会期又至,乞我主可颁玉旨前去会上,众龙王前来赴会,不致失期。”帝曰:“可。”…… 话分两头。却说东海老龙王接得玉旨,言赴会治雨之事,心中十分烦恼。叹曰:“吾今年已老迈,如何去得,若然去在会上,见众龙王亦行礼不便,如何是好!”却有儿名叫铁头太子者,侍立在旁,闻父言,上前禀曰:“父亲不必挂虑,自古养儿代老。父亲老迈,去不得,我为子当代父一行,未卜可否?”老龙曰:“此亦恰好,奈你是个好酒之人,倘去那会上饮酒得多,恐有误事,不可以此为是,令我烦恼。”太子曰:“我就当天发个誓愿,现今在行,若再好酒,有违父命,四体不得回乡。”老龙曰:“吾儿今有此志,则我无忧矣。你若到那会上去,那里都是你叫叔的,或叫兄的,可宜谦恭,不可太狂了人。”太子领父严命,离宫上路。夜住晓行,来到一村中,见是个酒店。太子自思曰:“爹爹叫我不要吃酒,我今见店面牌上写个酒字,我就思量吃,今如何忍得?”自思不若入店少饮几杯,以免思量也罢。进店就呼酒保沽上酒来,自歌自唱。饮了数壶,将碎金一钱还了酒钱,离了酒店。来到天门,入了南天宝德关,入会堂与众龙王相见。明辅升堂坐定,众龙王依次谒见过。明辅曰:“下官蒙玉旨。差我为明辅,赐宴以待众列位。凡饮酒之间,不可造次,亦不许游席过座,酒醉不得乱言。有违逆者,推出天门,降职不用。先奉列位酒,然后迎入席前,各依次序而坐。”那铁头太子自思,这个酒是御酒,一年一度,难得吃,不免多吃几杯。言毕,连饮数十杯,酩酊大醉,闹将起来曰:“这明辅好不公道!往年我爹爹来,坐又在上坐,酒亦先劝我爹爹。今年我来,坐又坐在边席,酒又不来劝我,是何道理,不公不公。”灵耀听罢云:“往年设会,乃令尊来,他是前辈。今年你来代他,众位你应在末,为何说我不公?我为明辅,安有偏向?汝既酒醉,故把言语冲我。”大怒,就将铁头太子推下南天宝德关。对众龙王说明:“今日与你众位无干,各人领谕回去,保守地方,勿得违律,取罪未便,”齐皆答应而散。 说那太子被明辅推下南天宝德关,羞惭满面,心中思量,不敢回转龙宫见父,摇身一变,变作一个大鲤鱼,身长二丈,在扬州江上游戏,舞水作浪。忽然潮水退去,被困在沙洲之上,进退不能。却有一伙樵子,砍柴回来的,看见沙洲之上,有一大鲤鱼不能丢去,即把那手上柴刀下来,会集众人,割下鲤鱼身上肉带去。那太子被割得身上疼痛,眼中流泪,发滚起来,把那一伙百姓都踏死了。太子趋回龙宫,流泪满面,哭报父曰:“不肖有违父命,因酒醉后闹了分龙会,不敢回见父亲,变作鲤鱼,在扬州游戏;忽遇水退,不能得脱,被扬州百姓将儿身上肉俱割尽。想儿必要死的,望父王可看骨肉之情,代儿报仇。”言罢而死。老龙王大哭,就点虾精鳖将,水族军兵,涌起波浪,杀至扬州。扬州百姓遭其水灾,叫苦连天。 却说扬州有个土神,乃是后土圣母娘娘宝像,见水淹到庙前,本地方的百姓人等,各各来至庙前,一步一拜,拜到庙前,求圣母灵威退其水灾。圣母大惊。即去天曹上表。入了天门,玉帝升殿,百官朝贺毕,有扬州后土圣母俯伏陛前。奏曰东海老龙王涌水淹死百姓事。玉帝依奏曰:“卿且回归,朕即传下玉旨,即差四土星君,带领天兵,速去中界退水。”四土星君领旨,带兵出朝,来至中界,见是东海老龙王涌水。那四土星君用土去填塞波浪,弄得老龙王大败,走回龙宫……
这里,被肢解的是“鲤鱼”。隋代萧吉所撰《五行大义》认为:“辰,朝为龙,昼为蛟,暮为鱼。”虽为鱼形,但仍是变为“鲤鱼”的龙太子。龙太子“肉俱割尽”,老龙复仇,不是行干旱,而是闹水灾。 这与苗家的传说:龙王行错了雨步,违背了天意,天帝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本质相同。 我认为,“分”是个会意字。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分龙”即“龙被肢解”。 “分龙日”,龙被肢解,此日无雨则这一年度必遭干旱。——这是原始思维对天象的解读。“断尾龙”“断颈龙”都有被“分”之意,都与天象有关。 因此,苗族古老的习俗:当天地大旱时,苗民即造船沿江划渡,去寻找被分解的龙的尸体,让他复活,使降雨又回到常态。这种古老的祭龙活动,也正是远古时期龙舟节的由来。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蛮野寻根”,《蛮野寻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孙文辉/著,岳麓书社2015年3月出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4:52 , Processed in 1.3963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