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未仕。因其词集名《白石道人歌曲》,历代刻本多名以《白石词》,所以历来习惯称呼他为姜白石。词皆可唱,自度乐谱,所著《白石道人歌曲》是至今仅存的一部词和乐谱的合集。姜夔身世颇为清贫。因为其父姜噩绍兴三十年(1160)举进士之后,曾任湖北汉阳县知县,所以姜夔幼年随宦,往来汉阳二十余年。父亲病逝后,不得已寄居在已经出嫁汉川的姐姐家。二十多岁时,为谋生计,出游扬州、合肥,旅食于江淮一带。他在以后写的《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中曾追忆:“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可见他少时才华出众,颇有文名,只是这段经历蒙染上“凄凉”的基调而已。 淳熙十三年(1186),姜夔约三十二岁时,流寓长沙,这是他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在长沙结识了福建老诗人萧德藻,萧时任长沙别驾(通判),人称千岩老人。在此以前,姜夔交游的多是郑仁举、辛泌、杨大昌等汉阳地方文士。而萧德藻是当时著名诗人。萧德藻,字东夫,长乐(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曾官乌程令。诗风“工致”,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近代风骚四诗将”。萧德藻来往的人中多有当时的一流文士,酬酢之间,当然也惠及姜夔。以后经萧德藻引荐,姜夔又袖诗往谒杨万里。杨万里赞其“文无不工,甚似陆龟蒙”,并将其诗送呈曾任副宰相的诗坛名家范成大。可以想见,与杨万里、范成大这样的大诗人交游,对姜夔影响力是何等巨大。从家庭方面而言,萧赏其才,将兄女嫁之。于是姜夔自少年失父、飘泊江湖以来,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室。 观政堂是萧德藻任的长沙别驾时的官邸,遗址在浏阳门内定王台附近。姜夔常往来于观政堂。姜夔在词《一萼红·登定王台》的序中描写了观政堂“野兴横生”的景色: 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治,治两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影。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 萧德藻常携姜夔一道出游。定王台是长沙最早的名胜古迹之一,位于在龙伏山山脊之上,宋人登定王台曾成为一种时尚。朱熹、张栻、真德秀、袁去华等迁客骚人都留下了《登定王台》的诗篇,抒发“定王百尺台,长安万里目”之咏叹。姜夔与萧德藻同登定王台,兴尽悲来,醉吟成《一萼红》词:古城阴,有宫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古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此词借景抒情,自然流畅,对长沙四围景色的概括,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姜词风重音律、尚工巧,讲求意境清幽,咏物抒情相结合,给人清新挺拔之感。 岳婿二人常在观政堂中饮酒赏梅,诗兴大发,其咏梅诗词皆成为传世佳作,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词云: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全诗浸透着愁漪和相思。萧德藻的诗当然也不会比学生的逊色。萧作有《咏潭州古梅》二首,其一云: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诗以“冻蛟脊”、“珊湖枝”比喻梅树的老干硬枝,以“湘妃”、“海月”比喻梅花的清冷,把古梅的“古”表现得淋漓尽致。 婚后蜜月,姜夔游历了湖南各地。在衡山,得祀神之曲《黄帝盐》《苏合香》,并且在闲翻乐书时,得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这对于精通和喜好音律的姜夔来说,可谓无比惊喜。弹奏古乐,又勾起词人无数思念。长夏将尽,清秋将临,踟蹰江畔,乱愁如织,忧怨难平,遂作《霓裳中序第一》: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欢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堕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姜夔在长沙还结识了任长沙楫棹(主管江河事务的官)杨声伯。杨声伯“居临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燕公、郭熙均为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姜尝与杨及妻萧氏族人一道秋夜游湘江,留下传世佳作《念奴娇·湘月》: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弘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录自《迁客骚人潇湘情》张湘涛主编,陈先枢 奉荣梅 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1:23 , Processed in 0.0982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