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序 自从1999年我们出版《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丛书分为《长沙百年》、《长沙老街》、《长沙名人》和《长沙万象》,共收录老照片3200多幅)以来,老照片深受长沙人及历史研究者的欢迎,因为老照片与文字资料比较起来,能更加客观地、真实地、直接地和形象地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也能更加勾起和满足人们怀旧、思乡、寻根、探秘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正如丛书前言中所言,老照片的编辑“视角相当阔大,但焦点又十分清晰,多维的视线角度,沉淀的文化底蕴,将清末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的政治风云、军事角逐、市民心态、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人文精神,乃至长沙街市、建筑风格,都真实、直观地介绍给世人”。 今去《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出版又十多年了,社会更加开放了,获取老照片的渠道更加广泛了,如部分封尘多年的历史档案开始解密,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国外一些档案馆、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世界各地网站互联互通,使很多从未见过的长沙老照片浮出水面,涌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很有必要把1999年《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出版以来新发现和收集的老照片出一个续集。因为照片所摄主要为往昔长沙的景物,且大多数是已消失的景象,一些重建或重修的景点也能从老照片中看到它们的原貌,故把书名定为《老照片中的长沙》。全书共收录老照片千余幅,照片来源除档案馆藏、旧书刊所载、民间收藏和摄影师拍摄以外,很多出自“老外”之手。 1904年,长沙开埠,“铁门之城”顿开,引来了一批批形形色色的金发碧眼人。他们中有: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医生、建筑师、工程师、摄影师、教师、记者、作家和旅行家等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传教士和商人。他们带来了当时被称为“奇工异巧”的照相机和近代摄影技术。追溯到1844年,一艘到达上海的法国巡洋舰上的船员,第一次带来了一架银版摄影机,拍下了最早的中国历史照片。他挟着这些“奇景”回国,不料意外地在巴黎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人都争看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的真相。从此,外国人热衷于来华“采风”,当年一位挪威水手萨克塞说:“多少是有一些对另一种文明的好奇,故而就像去进行一次远征的感觉。”这种好奇的感觉,在人们的意识和感知里,便酝酿了一种文化,即游历文化。外国游历者便成为记录、拍摄中国社会、风光、民俗等类老照片最多的人群之一。如美国女作家艾丽丝随任美孚洋行长沙办事处经理的丈夫来到长沙,度过了几年难忘的生活。回国以后,她即撰写出版了一部名为《By the City of Long Sand—A tale of New China》(在新中国长沙城的故事1921—1925)的回忆录。艾丽丝似乎对于商业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兴趣,而是以其热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长沙美丽的风景,记述她见所未见的事物,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她在该书的开篇就说:“我们陌生的环境,就像坐在河边的巴比伦王国。”要知道,古巴比伦王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啊。然后,她以“一扇窗户中的长沙城”为题,透视了这座城市的一个个景点。 像艾丽丝这样被古城长沙所吸引并拍摄了许多照片的外国人还有许多,如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日本摄影师山根倬三和岛崎役治、美国旅行家盖洛、美国医生胡美、美国工程师柏生士、美国英文教师高德华、美国记者福尔曼、美国传教士葛荫华、英国传教士班为兰、英国太古洋行董事长斯威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瑞典传教士谢尔拜,以及美籍华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等都拍有许多长沙老照片。有图书留存于世的也不乏其人,如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山根倬三的《长江大观》、岛崎役治的《亚细亚大观》、盖洛的《中国十八省府》、胡美的《道一风同》、美国雅礼协会的《雅礼协会百年史》、艾丽丝的《在新中国长沙城的故事》、高德华的《在战时中国的教学生涯》、福尔曼的《福尔曼日记》、柏石曼的《如诗如画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谢尔拜的《来自长沙的影像》、赵元任的《赵元任日记(英文版)》等等。书中刊载了不少长沙老照片,这些照片拍摄范围广泛,艺术造诣精湛,为古城长沙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史料。 需要指出的是,《老照片中的长沙》中反映旧长沙历史风貌的照片,有一部分出自今人通常所说的“反面人物”之手,或出自洋人的炫耀或猎奇心理,或表现“慈善家”的“关怀”之意,或突出“父母官”的“政绩”等等。每按动一次快门,无疑就记录下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瞬间,但是,每幅照片又都是拍摄者经过素材选择、拍摄立意、拍摄角度等潜心设计之后的“作品”,它肯定会打上拍摄者主观意向的烙印,或真实、或奉承,或宣传、或窥视,或欣赏、或贬损,这就需要读者朋友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去分析解剖这些照片,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公正的评论。 老照片的拍摄者是在用不同于今人的“另一种目光”看世界,因此它可以观照和还原百多年来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真实面貌。看了这些老照片后,便可意识到:不能站在固定的位置和立场上,用凝固的观点来回望历史,更不能把繁复多变的历史现象被归纳成了几条不容置疑的公式和一些精确到每一个词语的简单概念。 近百年之后,当我们从尘封的旧书库或档案馆里发现这些“往昔的长沙”,看到以长卷形式铺展的长沙旧城全景、长沙河西沿岸全景、岳麓山全景,看到如诗如画般的长沙名胜古迹、田园风光、老建筑和市井百像,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当我们结集出版时,发现从没有一本图集像《老照片中的长沙》这样场面浩大、一气呵成地展示了古城长沙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百余年来的沧桑之变。历史是沉重的,这本书中的许多著名景点,如文昌塔、大西门、南熏门、长沙文庙、曾国藩祠、左宗棠祠、红牌楼、老照壁、望麓园、中山纪念堂、英国领事馆等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从书中瞻仰它们的“遗容”了。这本书后几章中,还有一部分照片是当代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近几十年拍摄的老建筑、老公馆、老街巷、老字号、老行当等,因为照片中的景物已从地面上消失了,这些并不太老的照片才成了“老照片”。让我们记住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有感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衰败而说过的一段话吧:“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温故知新,让人们记住“乡愁”,是这本书要达到的目的。了解历史,是为了获得借鉴,承先启后,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本书最后一章,归结到长沙城市的“沧桑之变”,我们在惊喜长沙翻天复地的变化的同时,也目睹长沙在注重留住青山绿水,留住历史的文脉,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0:50 , Processed in 0.09477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