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城遗影之清末长沙市井

2016-12-28 21: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6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这是一组清末长沙市井的真实写照,共由8张照片组成,反映了其时的社会万象和市民生活,街市的喧哗与乡间的平静,人们的饮食起居与婚丧喜庆。清末的长沙,虽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状态,都毕竟已开始迈上了近代化的旅程,华洋杂处,新旧交融,古老的传统文化与舶来的近代文化相处共生,使这个城市在发生缓慢的变化。


1、清末营盘街


2、清末太平街


3、清末传教士在长沙街头演讲


4、小巷里的观望


5、清末长沙市民在公井取水


6、1909年停泊在长沙湘江的鸟篷船


7、长沙抬轿过渡场景


8、乘平底船的贩运者


首先是两幅难得一见清末老街照片,一为营盘街,一为太平街,均为英国太古洋行斯威尔1911年所摄。营盘街因南宋辛弃疾在此筑飞虎营抗金而得名,图中的营盘街,麻石路面,道路狭窄,两侧店铺矮小,但行人拥挤,市井气十足。太平街则气派多了,那时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新开一城门,名太平门,太平街也因比而得名。太平街的麻石路面铺得很规则,右侧的“锦新昌绸庄”有高大的砖墙和石库门,空间搭有遮阳的凉篷。街中虽仍见挑箩筐、拖人力车的传统画面,但见路旁已竖起标志近代化的电灯杆。


接下来4幅均为1906年来长沙的美国雅礼协会所摄,见于《雅礼协会百年史》一书中。


传教士在长沙街头演讲。晚清的长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被称为“铁门之城”的城市,西方的传教士曾想方设法地要进入这个城市,但都遭到强烈的抵抗。直到1904年长沙开埠,西方传教士才开始在这里公开活动,建立教堂,传教布道,招收信徒。这幅照片,摄下了一位传教士在长沙街头宣讲教义的镜头。一大群市民站立在他的周围,屋檐下还置放着一乘轿子,大概就是这位传教士到处演说宣讲的代步工具。


小巷里的观望。这是一条小巷,狭窄弯曲的巷道,铺着麻石,显得十分的古朴。在巷左的一处高墙角下,一位老太太怀抱着小孩,两个稍大的儿童依偎在她的身边,前面还有一位少年,都静静的站立着,眼睛凝视着一个方向,充满疑惑与茫然。在他们的对面,一位中年男人也转过身来,亦似乎有所不解。大概是摄影师举起照相机,以镜头对向了他们,引起了这好奇与纳闷的观望。


公井取水。清末的长沙,还没有自来水,人们的生活用水为河水与井水。因此,旧时的长沙水井甚多,既有街头巷尾的公共水井,也有高墙深院、居民小宅内的私家水井。据民国年间的一项统计,长沙共有水井三千多口,可知其时长沙取用井水的普遍。这张照片,就是长沙街头公井取水的场景,有两人正在井口边弯腰取水,旁边置放两只水桶。这一处公共水井的场地颇为宽大,仅留下一个不大的井口,井旁的墙边立着一方石碑,当为保护这水井所立。20世纪50年代初,长沙建设了自来水厂,此后水井即在人们生活中慢慢淡出,直到今天完全不为人们使用。而这三千多口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水井,大多已经消失,只有少数作为历史遗物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宝贵记忆。


湘江边的乌篷船。这帧照片拍摄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长沙湘江一处港湾的景象。在这寂静的港湾里,樯桅林立,上百艘乌篷船,已落下风帆,密密麻麻地停靠在岸边,静静地等待着夜幕的降临。乌篷船是旧时一种用作运输的中小型船只,船上搭有篷盖,使用船篙,并使用帆篷,借助风力行驶。今天,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这种船只已很少使用,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象征。


最后两幅为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所摄,拍的都是长沙湘江的场景,见于她所著的《在新中国长沙》一书中。一为抬轿过渡的情形。一只小划船刚驶过河来,一乘较为简朴的凉轿,由两人抬着,正从由几块跳板搭建的栈桥上走向岸边。栈桥下,清清的河水倒映出他们的身影。好一幅清悠静谧的图画。另一幅为乘平底船的贩运者。这是一只平底的小木船,停靠在江边。几位脑后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将货物搬上船,准备远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0:42 , Processed in 0.0962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