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古城遗影之教育会坪

2016-12-28 21:1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5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教育会坪,是指今长沙市教育街湖南省农业厅大院的一大片地方。有清一代,这里曾是湖南贡院一部分考棚的所在地,每三年一次,全省参加乡试的士子学人即在此冥思苦索,奋笔疾书。我国近代史上一大批著名的人物,如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就是在这里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从而走向全国的。其时,贡院有数百个考棚,呈东西方向排列,每个考棚有几十个考号,最盛之时,可容纳一万五千多人同时考试,可知场面之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以后,这里的考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被逐渐拆除,于是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坪地,周围也盖起了不少的房屋,最著名的为湖南省教育会的办公大楼、中山图书馆和一些学校,因此这里便被称为教育会坪。由于场地甚大,又有一些重要的机关,民国时期,这里十分热闹,经常举行集会、开展活动。以下9张照片,即是民国时期教育会坪的展示。


1、教育会坪的标志性建筑—中山纪念堂


2、1915年教育会坪附设公众体育场


3、湖南教育总会大楼


4、省立中山图书馆


5、中山图书馆员工在教育会坪咏风亭前合影


6、省广播电台


7、省政府礼堂(原中山纪念堂)


8、1938年长沙力报》载中山纪念堂演广告


9、教育会坪戏台


这幅藏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的照片,为民国初期教育会坪举办公众活动的场景,弥足珍贵。照片上有两幢西式建筑,是为湖南省教育总会的办公大楼。楼旁的大坪是当时长沙最宽阔的公众活动场所。照片摄于1915年12月,是湖南省教育会举行第二次运动会期间,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可见,这时,教育会坪也被作为公众体育场,是省会举行体育活动之处。体育场大门朝南,周有围墙,正对面是湖南省教育总会的办公大楼。


湖南省教育总会大楼还有一幅全景照,是从东北方向所摄。这是一幢颇具规模的西方式建筑,大门朝北,正对教育会坪大门。主体建筑为三层,宽大的坡屋顶上,东边建有一座二层的尖塔,正中为一座盔顶的圆塔。大楼正面,下为石柱撑立的大门,上有成山墙形的钟楼。两边为附楼,高过主体建筑的屋檐,围栏着的平顶上,各建有一座圆顶,以与正中的盔顶相呼应。整个建筑浑然一体,结构完整,颇有气势,尽显当时长沙文教发达的光环。


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原名湖南省教育会图书馆,原附设于湖南省教育总会办公大楼内。1927年从教育总会办公大楼内搬出,与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合并,组成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这也是一幢西方式的建筑,成对称形,两侧开门,坡屋顶,正面有立体式装饰,结构精巧,美轮美奂。1930年毁于战火。


中山图书馆的员工在教育会坪有一张合影照,摄于1929年,这幅照片被湖南图书馆珍藏至今。照片上,右起第五人为图书馆馆长傅熊湘。傅熊湘,湖南醴陵人,为近代湖南著名学者。他早年留学日本,曾与柳亚子创办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1928年担任中山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一生著述颇丰,有《钝安遗集》、《国学概略》、《国学研究》等。竹篱笆内便是中山图书馆所在的“赐闲园”,篱笆后一草亭名咏风亭。时著名学者曹典球作《咏风记》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必化之,盖风者大气之鼓荡,人无风则窒其息,以风为教,其取义之精微,非深于教育之理者,莫能知也。”


湖南省广播电台创办于1933年,也设在教育会坪。这帧照片,就是当时广播电台的发射塔。从照片上看,此时教育会坪的建筑设施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实体围栏变成了通透式围栏,大门两侧的岗亭式门柱,已为两座石柱代替。1933年,余籍传任湖南省建设厅长,倡议设立湖南广播无线电台,聘请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工程师王劲来到长沙,参与设计工作。是年12月,电台、铁塔、发电机器,逐步完成。1934年元月,委派张道源为台长,3月开始试播,5月5日正式开幕。播音节目,逐日刊登在长沙市各日报上面,内容不外是国际、国内、本省要闻,着重是宣传当时何键建设新湖南的“德政”,有时还请一些“名流”作专题演说。有时也播送一些文娱节目,主要是流行歌曲和京剧唱片。


教育会坪最雄伟的建筑当数中山纪念堂。为纪念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1926年9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及湖南省政府决定在省教育会坪兴建一座气势宏大的中山纪念堂。1927年建成,1930年不幸为战火破坏。1932年又由湖南省政府拨款重修,基本恢复原貌。该建筑占地1436平方米,建筑面积2434平方米。南面是仿罗奥尼克式的花岗石柱廊,门窗套均是花岗石精雕细刻而成,是湖南花岗石建筑的一件精品。浓郁的古罗马风格,展示了洋为中用的湖南建筑文化特色。抗日战争初期,中山纪念堂曾为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驻地。为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1938年纪念堂内连续演出新歌剧《岳飞》,场场满座。抗日战争胜利后纪念堂成为湖南省政府的大礼堂,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将军在这里宣告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山纪念堂一度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驻地。1950年10月在这里举行了湖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照片上方悬挂“会场”二字,正是这次会议期间所摄。这样一座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意义的优秀建筑惜毁于1995年某机关单位的“宿舍工程”。


教育会坪已消失的建筑还有戏台。幸亏当时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长张以藩及夫人朱铁蓉拍下了它的照片。照片摄于1938年11月下旬。时值抗日战争的时期,19381112日夜半以后,长沙发生“文夕大火”,全城十之七八化为一片废墟。事后,湖南省当局组成救济委员会,赶筹善后,曾在教育会坪发放救济款,张以藩夫妇正是救济组的成员。图中的人群正是当时等侍发放救济款的灾民。照片中的教育会坪,出现了一座戏台,大概是为了举行集会时登台演说或演出的需要而建的。戏台的西侧墙面,还粘贴了一幅标语,似乎也反映出了战时的气氛。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21:30 , Processed in 0.0977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