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名胜古迹之消失的其他古迹

2016-12-27 19: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6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以下图文源自《老照片中的长沙》陈先枢 梁小进 撰稿,岳麓书社2014年12月出版,荣登“2015年4月湘版好书榜”)

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沙,文脉绵长,积淀深厚,经过历代长沙人民筚路蓝缕,艰难缔造,曾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建筑,如宫殿、寺庙、馆舍、楼台、宝塔等等。可是,由于时有发生的天灾人祸,使这些宝贵的遗产未能留传下来,而令人叹惜不已。本组的照片所展示的,拍摄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就是这些消失了的名胜古迹。他告诉我们,往日的长沙,曾有过如此精美华丽的建筑和场景,也更为生动地记载了长沙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辉煌。


1、贡院


2、定王台


3、船山祠


4、屈子祠


5、浏阳培文塔


6、老照壁


7、山陕会馆


8、灵仙祠


9、时务学堂校舍,图为学堂教习在教舍前合影


10、1897年湖南武备学堂校舍,图为部分学员在校舍前合影


11、1921年工业专科学校教学斋,图为1921年省宪法审查会会场


12、回龙山省会警钟楼


13、国民革命军湖南军官讲习所


14、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


15、张辉瓒墓


16、宁乡登云塔


17、橘子洲头洞庭庙


湖南贡院,位于今中山路至营盘路一带,为清朝湖南举行乡试之地。湖南在清初以前,隶属于首府设在武昌的湖广行省,因此湖南的学人士子参加乡试,必须涉历风涛越过洞庭湖前往湖北武昌,很是不便。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王朝将偏沅巡抚驻长沙,不久偏沅巡抚改称湖南巡抚,标志着湖南行省的设立。此后,有数任湖南巡抚上奏朝廷,请求两湖分闱、湖南单独举行乡试。雍正元年(1723年),这一请求得到批准。湖南遂于这一年将原来的湖湘书院改建为贡院,并举行了第一次乡试。此后的100多年,湖南贡院经过多次扩建、维修,以致建构宏伟、设置完备、规模庞大,最大之时可容纳15000多人同时参加考试。这幅照片,就是其时贡院内密集的考棚。


定王台,为今解放路长沙市图书馆一带,系西汉时长沙定王刘发因思念在长安的母亲而建,是长沙一处历史甚为久远的名胜古迹。2000多年来,定王台时有兴废。清光绪二年(1876年),热心于保护长沙历史文化遗迹的湖南粮道夏献云,发起兴修,并于是年竣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此创办了湖南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收藏古书颇多,南社诗人吴恭亨有《定王台图书馆》联:“许我读崔镳五千卷;随人吊汉景十三王。”1912年青年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半年多的自学自涯。这张照片,是民国时期改作图书馆后的定王台。“文夕”大火中,定王台被毁,但定王筑台望母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人们遵从孝道、以孝传家的佳话。


船山祠照片藏于长沙市博物馆。船山祠位于今天心区妙高峰上,原为城南书院的附属建筑,系祭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的祠堂。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号而农,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曾在南岳举兵抗清,后投南明政权,晚年隐居授徒、著述。一生学识渊博,著作宏富,文、史、哲无不涉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犹具民族气节,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清同治九年(1870年),时正主讲城南书院的前署广东巡抚郭嵩焘,因感王夫之学问之博大精深,尤慕其大节,遂为首倡建了这座船山祠,并亲题船山祠联,联曰:“训沽笺注,六经于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这是湖南之有王夫之以来,所建立的第一个祭祀他的祠堂。郭嵩焘之推崇王船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光绪年间他主讲思贤讲舍时,即在此设王夫之木主,时为祭祀,这也就是后来民国初年船山学社兴办的始由。船山祠后毁于抗日战争的连天炮火中,没能保存下来,幸有这幅照片留下了它在清末时期的影像。


屈子祠,为祭祀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祠堂,在长沙原有几处。而这张民国初年明信片上的屈子祠,位于长沙市河西今湖南大学知新村内。清张翙《建屈子祠记》载,屈子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成于次年六月。一说建于乾隆间,《岳麓续志·杂记》云:“古道林寺基久失考,乾隆中罗(典)院长建三闾大夫祠,发土得古砖。后土人于祠前阡陌中锄出石磉,广径盈三尺许,又石砌数层,约长四五丈,或曰此即道林寺遗址也。”原祠坐西朝东,依山面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五院,呈一字排开式。中院为主体建筑,四合院半封形,有廊通左右。两侧各接一耳房,青瓦硬山屋顶,檐下额枋,彩绘图案,格扇门窗,小巧古朴。祠内有石碑一通,为嘉庆二年长沙郡守张翙撰书。从碑文所记,可知屈子祠当时巍然规模。祠大部分建筑早已拆建为湖南大学职工宿舍,面目全非。原祠门悬有清嘉庆间刑部侍郎秦瀛所撰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长沙的历史建筑中,原有不少的塔。塔的概念和形制,导源于佛教,原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传入中国以后,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又不断地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有了自己的特点。就功能来说,虽仍然藏置舍利、供奉佛像,但还逐渐增加了镇妖邪、志风水、倡扬文运、登临远眺等功能。这两张照片所摄下的两座塔,建于清代,均为楼阁式砖石塔,显然是属于为祈求地方文运的昌盛而建造的。浏阳培文塔,位于今浏阳市龙伏镇坪上村,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传说是乡绅沈少白为倡应文运,发起募建的。该塔建于捞刀河西岸的高坡之上,有七层八角,基座门上嵌有石额,上镌“培文塔”三字。1998年3月,古塔上几层坍塌,现仅存塔基和下两层,但古风犹存、雄姿尚在。宁乡县登云塔旧为“玉潭十景”之一,位于县东四里清水湖侧,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为玉潭镇一大景观,传为在玉潭镇沩水畔建高塔,有回龙澜障之胜。这幅照片出自1936年日本人神田正雄所编《湖南省综览》一书。


这是出自美国胡美《道一风同》一书的照片,是一堵装饰华丽的照墙。照墙,又称照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建在大门之内、外,用以遮挡视线并可作为装饰的墙,也有镇风水之意。这堵照壁,当立于清代湖南巡抚衙门大门之外,下有须弥座,上有檐顶,雕琢精细华美。墙体颇为厚重,通体以琉璃砖石装饰,墙面为翻腾起舞的彩龙和飞云,可惜照片所显示的仅是此墙的局部,使我们不得全貌。湖南巡抚衙门作为全省的最高军政机关,历经200余年的经营,其建筑群必是规模浩大,建构精美豪华,极尽奢华。但是,由于近百年的战乱与自然力的破坏,其往日的风貌,人们几乎毫无所知,只留下“老照壁”这一街名,而这张照片却使我们得知,当年的湖南巡抚衙门居然还有如此华美的建构。


清代的长沙,为一省之都会,系商业贸易的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四方过往的人们,络绎不绝。因此,一些热心的外省籍人士,分别在长沙盖建房屋,作为他们接待和聚会的场所,称为会馆,如福建会馆、苏州会馆、云贵会馆、江南会馆等等。由于修建会馆的群体为旅湘的商人,不虞经费的短缺,因此建筑宏阔,构筑坚实,且具有其各省的特色。今天,这些会馆大多都已消失。这帧由德国建筑师柏石曼于1908—1909年所摄坡子街山陕会馆的照片,却留下了其历史的身影。山陕会馆,为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在长沙合建的会馆,清康熙三年(1664年)始建,后于乾隆、道光年间重修。据光绪《善化县志》记载:山陕会馆有前后3栋,中为关帝大殿,前为戏楼,后为观音阁,西边为客厅,东边为义路。其占地颇宽,南抵坡子街,北至官街,东、西两面与邹恒兴金箔铺、劳恒大缎店相邻。照片所展示的,就是山陕会馆的内景之一,其厚重的墙面、屋脊,飞翘的檐角,耸立的灯柱,无不体现出古朴的建筑风格。


我们真要感谢这位德国建筑师,他为古城长沙留下了许多清末的影像,本章学宫、祠堂、古迹等照片中有多幅就是他的杰作,这一张灵仙祠照片也是柏石曼所摄。灵仙祠位于长沙湘江老渡口——灵官渡的老街上。灵仙即灵官,是道教的护法天神,也是旧时长沙下层百姓的精神寄托之一。灵仙祠早已不存,而今连灵官渡老街也被劳动西路取而代之了。1906年至1909年,柏石曼来到中国,穿越湖南等12个行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他用当时十分先进的GOERZ牌双镜片消像散透镜相机,以建筑师的独特视角拍摄当时有特色的各式建筑,由此也摄有不少老长沙的照片。回国后,柏石曼出版了《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一书。他在书中写道:“中国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宗教观念”,“精神和物质这两部分在建筑中得到结合和升华,而建筑作品应视为神圣影响的象征……无论我们把这种神圣称作道、儒,还是佛。”柏石曼拍摄的这些长沙老建筑,大多数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因此,留下来的这些晚清老照片尤显珍贵。


长沙时务学堂教习在校舍前的合影,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是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长沙时务学堂是晚清戊戌维新时期的一所著名学堂,系由开明的巡抚陈宝箴和著名维新志士熊希龄等,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的,校舍即租赁乾嘉名臣刘权之在小东街(今中山西路)的故宅。时务学堂集合了一批激进的维新人士,并邀请维新界骄子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在此传播新学,鼓吹变法,张扬民权,培养出一批新式的知识分子,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务学堂培养的学生,很多都参加了戊戌变法和后来的辛亥革命,如林圭、秦力山、蔡锷等;有的则成为学界或政界的大牌人物,如杨树达、范廉源、曹典球等。合影的背景为学堂的教舍,前为13人合影,排列二行,但姓甚名谁,还有待考证和确认。教舍显然对传统建筑进行了改造,其门窗不仅安上了玻璃,而且还融入了西式建筑的风格。


戊戌时期的陈宝箴锐意改革、百计维新,还于1898年初创办了一所新式的军校——湖南武备学堂。学堂系由原省城求贤书院改设,聘王者化、武振常为教习,学员选用士兵,演习新式枪炮,讲求舆算测量。这是湖南实行近代军事教育的开始。后因戊戌政变发生,学堂停办。1901年,湖南巡抚俞廉三遵照清廷实行新政的谕旨,重新筹办武备学堂,校址改在小吴门外大校场,并于1903年5月正式开学。这张照片,就是武备学堂的学员在学堂内的合影。照片中,学员们肩枪执刀,英姿飒爽;背景则是学堂的校舍,二层楼房,已具有新式建筑的风格了。


这组照片中,还有4幅民国建筑的遗影。


工业专科学校教学斋,位于岳麓山下,这是一处由原木梁柱构造的传统教舍,教舍外有很宽敞的天井,它应为原岳麓书院的组成部分。1921年3月20日,省宪起草委员会会议在这里举行开幕式,宣布从即日起开始起草省宪。在宪法起草期间,委员们就人民的基本权利、省政府省议会的组织及职权、下级地方自治的推行等一一进行详尽讨论,到4月20目,共起草完毕文件6份,即:湖南省宪法草案、湖南省省议会组织法草案、湖南省省议会议员选举法草案、湖南省省长选举法草案、湖南省法院编制法草案、湖南省县议会议员选举法草案。4月22日,各县议会推举的155各审查员组成湖南省宪法审查会,开始审查这6份文件。这幅照片即是在工业专科学校教学斋举行的省宪法审查会的会场。


省会警钟楼,位于今天心区回龙山,系为观察全城火情并迅速击钟报警于1917年始建,初为木架结构,图见1917年第3期《湖南警察杂志》。1930年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照片见于当年的《湖南年鉴》中。钟楼高约20米,6层4面,为便于远眺,每层均为通透式框架,为当时长沙城的标志性建筑,它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后由于通讯报警系统日益发达,警钟楼失去作用而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废弃,代之而起的是省财政厅等现代建筑。


国民革命军湖南军官讲习所,1929年创办于长沙,是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第四路军总指挥的何键,为扩充势力、培训军队中下级干部的机构,所长为何氏高级幕僚胡达。显然,这是与蒋介石统一全国军事训练的方针相抵触的。据说这年夏,蒋介石来到长沙,在又一村集合讲习所全体学员训话时,顾盼着何键说:“何主席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暗示湖南不应另树一帜。会后,蒋还明确指示:湖南军官讲习所办完这期结束。何键只得遵令于次年停办了。这张照片,就是长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一个军事教育机构的昙花一现。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长沙分校,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创办于1938年,校址在南门外书院坪的省立第一中学校内,校长由蒋介石兼任,张治中兼教育主任。该校专门训练湖南全省的保安团队、地方警察和在乡军官,每期集训3个月,当时在长沙办了第一期。后由于武汉沦陷,长沙危急,第二期起就迁到湘西泸溪县城去了。照片中的这所学校,已完全是西方式的建筑风格,外面是通透式的砖石围墙,进门即为堂皇高大的校舍,不过,门前的岗亭和卫兵,以及堆积的沙包,已烘托出战争的气氛。


下面还有民国时期几处景点的照片。这些景点今日尚在,但面貌已改。看看这些老照片,可得到温故而知新的启迪。


张辉瓒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北侧,整个墓地由花岗石建筑,由近百级石阶步入墓地,周绕石柱护栏,规模宏大。全墓“文革”中被毁。张辉瓒(1884—1931),字石侯,长沙县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参加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1928年任中将师长,1930年12月,在“围剿”中央红军的龙冈战役中被俘。1931年1月28日被处决。据载,张辉瓒被处决后,其头颅装于木匣从赣江放流,飘到吉安。时任江西省主席的鲁涤平派人至吉安为其头颅安上楠木假身,运回长沙,葬于岳麓山。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主持了墓葬的修建,并为张辉瓒举行了隆重的葬礼。2007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寻得部分墓石构件,修复了墓塔,但墓表、石栏、石阶等无复旧观。


橘子洲头原有一座祭祀洞庭神的洞庭庙。洞庭神即民间传说“柳毅传书”中的柳毅。洞庭庙清咸丰初毁于兵,九年(1860年)合洲居民重修,民国中犹存。《古乐府·洞庭水神》诗云:“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据《太平广记》传说,唐贞元中,郑从江夏归长沙,船经洞庭湖,遇盐商韦生的巨舟同行。韦氏女于窗前垂钓,德璘以红绢诗投之,女钓得。次日黄昏,韦生舟覆。德璘悲之,又作吊唁诗一首投入江。此诗竟然到达洞庭神所居水府。洞庭神极为感动,遂决定将韦氏女送予德璘。至半夜,德璘觉得有物触舟,拉起,乃韦氏女,于是纳为妻室。数年后,郑德璘当上了巴陵令。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16 22:51 , Processed in 0.0984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