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学术论文】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探究——以人教版和岳麓版教科书为例

2016-12-7 22: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47| 评论: 0|原作者: 田杨|来自: 长沙市历史学会

摘 要: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是众多一线教师关注的对象,本文重点探究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衔接和教科书的衔接,以人教版和岳麓版教科书为例,并且对比了不同出版社和同一出版社的初高中教科书的衔接程度。历史课程标准注意到了初高中的课程衔接问题,希望可以做到既有连接又不是简单重复,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初高中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改变、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内容标准的提升都给初高中课程衔接带来了新的挑战。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从初中到高中教科书的难度梯次难以把握;高中教科书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历史的完整性和时序性认知产生一定的混乱。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在衔接程度并不一定会优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组合。因此,选择教科书时可以根据教科书本身的编写特点和学生自身的条件较自由的进行搭配。
关键词:课程衔接;教科书;历史课程

作者: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田杨

教育是具有连续性的活动,各阶段的教育虽然有着不同的目标,但前一阶段的教育往往是后一阶段的基础。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既具有连续性,也有每个阶段不同的特征,如何做好每一次接力的衔接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初高中教育虽然都属于中学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仍然存在衔接问题。就笔者实习后所做的调查,仅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初高中历史课程能良好过渡[笔者使用问卷星网站制作《初高中课程衔接探究》问卷http://www.sojump.com/jq/7483441.aspx,通过微信、QQ等方式分享给广东省开平市开侨中学的学生和一些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同学填写,回收问卷50份。]。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如教学过程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课程目标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等。基于笔者的实习经历、自身水平和“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教学资源”[ 赵克礼编:《历史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的重要地位,本文将重心放在教学内容上,从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和教科书衔接来探究。
近年来,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文章数量不少,但是从具体的教材分析角度切入的也不算多。朱煜的《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撰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一以抗日战争史为例》[朱煜:《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3期。]是以四个出版社的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史部分来进行分析和比较,张慕颖的《试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苏州地区使用的教材为例》[张慕颖:《试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苏州地区使用的教材为例》,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孟磊的《试论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与教学的衔接》[ 孟磊:《试论初高中教科书与教学的衔接》,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都是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整体知识内容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历史教科书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现象,每个地区的教材可以自主选择,这也增加了教科书衔接的复杂度。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初中使用岳麓版,高中使用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而实习的广东省开平市初高中均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初高中使用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会不会对课程衔接造成影响呢?因此,笔者进行教科书衔接部分的探究时选取了同一版本(即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和不同版本(即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两种组合。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衔接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赵克礼编:《历史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而教科书的编撰是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因此在分析教材的衔接时,必然不能缺少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实施建议部分主要是为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一些笼统的建议,笔者将分析重点放在前三个部分。
历史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是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介绍,可以说在整个课程标准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程性质上,初高中课程标准都提到使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能与现实联系。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不再仅仅突出知识性内容,而是更强调对能力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将认识、分析历史的能力运用到现实问题中。但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具有基础性,重点是历史常识和基本的历史知识;高中则提出研究历史发展进程、规律、脉络等更为抽象的内容。这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但也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产生了挑战。课程理念方面,初中仍然突出基础性这一主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可并没有具体解释怎么做到既有衔接又不重复。课程设计思路中,初中是将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按照历史的时序性排列,学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来理清历史发展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包括25个学习专题,每个模块按一定的主题组织起来。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体例差异性较大,初中是以时间为序,整合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内容的通史体例;而高中则是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大块,在特定模块中根据一定主题来编写出一个个小的学习专题。这两种不同的编写方式,突破了之前初高中教材均以通史方式编写带给学生的“审美疲劳”,但是也给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带来了新的问题。高中的专题模式对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更高,增加了衔接的难度。并且在笔者的调查中,学生更喜欢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的要求,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展示了基于不同学段的各具特色的课程目标,并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具体要求。初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高中则需要“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初中只是要求学生知道重要的史实,较为感性、直观的去学习历史知识,高中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去上升到线索、规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注意到学习方法的转变。笔者在实习的时候,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按理说高二学生大部分应该已经适应了初中到高中的转变,能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等活动;在面对史料时能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组织、评价等。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会去引导学生去分析,可脱离了熟悉的材料后学生仍然无从下手。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初中到高中的历史学习方法有所转变,也许仍然停留在着历史学习只需要记下历史知识的层面。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中直接体现对学生每一课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的规定,可以分为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和运用层次。初中的内容标准中,以了解、知道为提示语的识记层次的内容较多,而高中内容标准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有所增加。比如初高中内容标准对太平天国相关部分的要求:“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页。]”和“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页。]”从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初中到高中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中重合和提升的部分。
现行的两部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了初高中的课程衔接问题,希望可以做到既有连接又不是简单重复。但是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过多讨论要怎么去实现这个想法。而且初高中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改变、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内容标准的提升都给初高中课程衔接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教科书衔接探究

2000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之前的课程大纲,基于课程标准、面对不同地区的教材纷纷面世。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有五版:人教版、人民版、北师大版、岳麓版、大象版;而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设计的教科书有人教版、岳麓版、川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等,另外还有依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一)》或《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二)》编订的多个版本的《历史与社会》。各个地区可以自主选择使用教材的版本,由此出现了同一省份不同城市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佛山市高中使用岳麓版,江门市使用人教版;和同一省份初高中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如湖南省湘西州初中使用岳麓版,高中使用人教版。这种情况会对初高中教材衔接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于是笔者在探究同一出版社的初高中教材外,还会对比不同出版社的初高中教材。
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是逐渐一个变化的过程,但《历史(必修一)》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本与初中编写方式不同的高中教科书,其本身却是一种“突变”,所以研究学生所面对的第一本教科书的衔接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是中外政治史专题,初中教科书的政治史部分也是主体内容,大约占教科书的60%左右,所以笔者将政治史部分作为研究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突破口。初中教科书中有一些初中独有、高中并未涉及的内容,如世界史部分对不同文明的介绍;高中教科书中也有初中完全没有接触的部分,如必修三文化史中的宋明理学。而研究衔接问题时初高中共有的或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更有价值一点,如初高中都有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有所不同,可以由此来探究初中到高中的连接和提高。初中的政治史内容散布在每一册书中,因此笔者选取了人教版的《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六册和岳麓版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六册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十三册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规律[ 赵克礼编:《历史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页。],结合教科书与便于统计需要将历史史实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件,时间方面不做统计;政治制度由于对中学生来讲较为抽象,因此将其并入历史概念内统计;历史规律不属于“显性”的内容,在比较时会进行探究,但是在统计时不涉及。《历史(必修一)》主要涉及政治生活方面,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在初中历史知识的选取上也将重点放在政治部分,还将职官、组织、机构也单列出来作为比较对象。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知识衔接对比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涉及中国古代史部分为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初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两册,上册: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下册: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岳麓版也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两册,第一到七单元,其中单元名称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以下是具体的数据对比:

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衔接对比 表1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20 32 81 0 21
高中知识数量 18 2 18 0 45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10 0 2 0 32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55.56% 0 11.11% 0 71.11%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8 2 16 0 13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44.45% 100.00% 88.89% 0 28.89%

岳麓版初中与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衔接对比 表2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20 32 78 0 22
高中知识数量 18 2 18 0 45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7 0 2 0 32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38.89% 0 11.11% 0 71.11%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11 2 16 0 13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61.11% 100.00% 88.89% 0 28.89%

新增知识比例和共有知识比例均是与高中知识数量进行比较

从知识的广度来看,《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并不多,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比较具有探究价值的部分都体现在历史概念和职官、机构、组织上。在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的组合中,历史概念方面的高中新增知识数量为10个,所占比例为55.56%超过半数,职官、机构、组织方面的新增知识数量为32,所占比例为77.11%。从对初中知识的覆盖度来看,人教版这一部分的衔接程度不是特别理想。而在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的组合中,历史概念的新增数量为7个,所占38.89%;职官、机构、组织方面的新增知识数量也为32个,但是所占比例为71.11%。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的组合在衔接性上要更好一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教版教科书更倾向于使用较直观的描述性语言,而岳麓版使用较为概括、简练的语言。如“推恩令”的概念,在岳麓版中为“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从王国中分出许多侯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人教版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并且没有提到该政策名为“推恩令”。将来在面对这一部分的高中学习时,使用岳麓版的学生更容易在原有基础接受新的知识。
但是两种组合的教科书都存在知识量较大,新增知识过多的情况,高中教科书这一部分只安排了四节课,平均每节课涉及20.75个知识点,使用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组合的学生会碰到11个新增知识点,使用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组合的学生遇到10.25个新增知识点。在初中课程中,学生一般每课只会接触3~4个知识点,高中突然增加4倍,并且一半多都是新的知识点,难免会令学生出现“消化不良”的状况。
从知识的深度来看,《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涉及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在初中教科书中都有提到,这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减少了学习的难度。但是初中教材有时候就仅仅是字面上的提及,如对行省制的介绍“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而高中行省制则是介绍了其含义、权限、意义。由于新增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和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的官职、机构。若是一一进行讲解,可能没办法完成原本的教学安排;若是挑重点讲,对没有涉及的部分学生仍然会觉得难以理解。
高中部分的两条重要线索是中央集权制的演进和君主专制的加强,线索比较明确。其实这也表现了专题模块形式的编写方式的优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更为明确的感受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定规律。而初中的内容分散在两本书中,按照时间排序,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内容,但是对于隐含的线索或者规律就没那么容易感受到。
除此以外,还存在高中课程跳跃性较强的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主要介绍了分封制、宗法制和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的跨越秦朝至清朝的相关制度。时间跨度过大,学生在理解关于制度的新知识时难以根据几句简单的提示从记忆中提取出必要的背景知识。如果完全依靠教师的提醒,学生参与课堂时将变得被动。
在笔者对实习期间教过《历史(必修一)》的同学的访谈中得知,在她所教的班内,学生们通过初中通史学习打下的框架并不牢固。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朝代顺序都有点糊涂,更不提需要理解某个朝代政治制度发展所要具备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按专题排布,跳跃性比较强的历史课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总体来看,这一部分的初高中衔接并不理想,作为学生刚刚上高中要面对的第一单元并不是特别合适。就两个版本的初中教科书对比,人教版在编写时也许过于考虑到初中到高中的难度梯次的增加,就衔接程度来讲不如岳麓版的教科书。

(二)中国近现代史衔接对比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是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主题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初中为《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两册,上册: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下册: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岳麓版为《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两册,上册第一到五单元,下册也是第一到五单元,单元题目与人教版基本相同。具体的数据对比如下:

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衔接对比 表1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19 70 66 13 8
高中知识数量 25 77 58 20 16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15 29 24 12 9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60.00% 37.66% 41.38% 60.00% 56.25%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10 48 34 8 7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40.00% 62.34% 58.62% 40.00% 43.75%

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衔接对比 表2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25 73 65 13 12
高中知识数量 25 77 58 20 16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10 31 25 9 9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40.00% 40.25% 43.10% 45.00% 56.25%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15 46 33 11 7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60.00% 59.74% 56.90% 55.00% 43.75%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所涉及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仍旧是专题史,主要线索是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事实上是以革命史为主的一次次战争与革命,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和外交关系的发展。初中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虽然革命史也是主体,但是也凸显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于初高中的教科书都将革命史作为主体,并且知识点中历史事件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在衔接起来会比较容易一些。
从知识的广度来看,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组合新增知识较多的部分为历史概念、历史文件、职官、机构和组织,新增知识比例分别为60%、60%、56.25%;新增知识较少的部分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例为37.66%、41.38%。正是因为初高中教科书都将革命史作为主体,所以初中到高中的历史知识中新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不算多,高中对初中的覆盖率比较高。高中教科书的新增部分则更多集中在了历史概念和文件上。
在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组合中,新增知识比例在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件、职官、机构、组织五个部分是比较平衡的,除了最后一个部分,其他新增比例都没有超过50%。就知识广度来评价,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组合的衔接程度要好于人教版初高中组合。
岳麓版和人教版的初中教材比较,岳麓版所呈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更完整一些,如人教版九一八事变之后接下来的一节就是西安事变,而岳麓版还会增加较详细的东北局部抵抗和华北事变。并且,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分析中就提到,岳麓版的概念化、理论化内容较人教版多,我们从两个版本在历史概念上的新增知识比例60%、40%的对比中也能看出。
人教版初中教科书高中新增知识点89个,分配的课时为13课,平均每节课需要学习6.85个新增知识点;岳麓版初中新增知识点84个,平均每节课需要学习6.46个新增知识点。这种增幅还比较合理,学生既不会觉得没有新意又不会因为新知识太多而难以消化。并且高中教科书新增的一些历史概念的内容其实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只是没有将其概念化。如在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高中教科书“受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其中有新增概念——出超地位和贸易逆差。在岳麓版初中教科书中直接描述了中英双方在进行贸易时,出现的中国出口商品畅销而英国商品出口在中国没有什么市场的情况。这样在学生接触新的概念时,就更容易理解。
从知识的深度来看,高中部分的主要线索是两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和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初中知识也大体上是按照这两条线索编写。这让学生更容易与初中的知识衔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虽然高中的新增知识不算少,但是也有一些章节与初中的重合率太高,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两个章节三个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极为相似。这给教师在处理这些部分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在与初中几乎相同的内容中寻找新意,进行难度的提升。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程度较好,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接受高中的新增知识。但是教师也要注意有些部分难度梯次不是特别合理,需要进行更深的挖掘。

(三)世界古代史衔接比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涉及世界古代史的部分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初中为《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岳麓版为《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以下为具体的数据比较。

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世界古代史衔接对比 表1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7 16 5 0 5
高中知识数量 9 10 4 2 6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6 5 3 2 5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66.67% 50.00% 75.00% 100.00% 83.33%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3 5 1 0 1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33.33% 50.00% 25.00% 0.00% 16.67%

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世界古代史对比 表2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6 17 5 0 4
高中知识数量 9 10 4 2 6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6 6 3 2 5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66.67% 60.00% 75.00% 100.00% 83.33%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3 4 1 0 1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33.33% 40.00% 25.00% 0.00% 16.67%

高中《历史(必修一)》涉及世界古代史部分的只有两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主要是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如何建立与发展的;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初中教科书则是从人类起源开始,展现各个不同文明的发展与交融。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能对古希腊文明、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和罗马的兴起及发展有基础的认识,能够拥有面对高中学习需要的一些背景知识。
从知识的广度来看,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组合中新增知识比例较高,各部分具体比例66.67%、50.00%、75.00%、100.00%、83.33%。除了历史事件外,其他都超过了50%。
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的教科书比较来看,新增知识比例也较高,各部分具体比例为66.67%、60.00%、75.00%、100.00%、83.33%。非常巧合,岳麓版和人教版的数据仅在历史事件上有一点不同。事实上,这两版教科书在这一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是一样的。
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组合新增知识总量为21个,高中教科书安排课时为2课时,平均每课需要学习10.5个新知识点;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教科书组合新增知识总量为22个,平均每节课需要学习11个新知识点。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课时非常集中。这一单元是必修一的第二单元,这与第一单元的情况相似,都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历史学习时,可能还处于适应阶段的时候面对较大的学习强度。
从知识的深度来看,初中在历史概念部分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方面仅仅涉及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过程。就知识背景来说,初中的历史内容给了高中一定的铺垫。比如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一定认识,知道伯里克利当政时雅典的政治情况;知道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扩张和进入帝国的史实。但是,高中必修一重点是政治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认识的是古代希腊为什么会产生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如何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什么样的特点,还要知道一些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的职能。在罗马法这一课中还要涉及一些法律上的知识如习惯法、成文法、自然法方面的概念。这些知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并不是特别容易理解,他们在生活中一般也接触不到。因此,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课前知识的补充。
综合来讲,这一部分的衔接程度不是特别好,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较多,并且内容上也比较难理解。

(四)世界近现代史衔接对比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涉及世界近现代史内容的为第三单元、第五单元、第八单元,标题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初中为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上册: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下册:第一单元到第七单元;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两册,上册: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第四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扩大和国际工人运动、第六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册第一到七单元,标题与人教版一致。以下为具体的数据比较:

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衔接对比 表1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20 69 29 12 13
高中知识数量 20 50 18 10 25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10 24 10 7 15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50.00% 48.00% 55.56% 70.00% 60.00%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10 26 8 3 10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50.00% 52.00% 44.44% 30.00% 40.00%

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衔接对比 表2

项目 历史概念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文件 职官、机构、组织
初中知识数量 20 88 23 20 16
高中知识数量 20 50 18 10 25
高中新增知识数量 9 22 9 6 13
高中新增知识比例 45.00% 44.00% 50.00% 60.00% 52.00%
初高中共有知识数量 11 28 9 4 12
初高中共有知识比例 55.00% 56.00% 50.00% 40.00% 48.00%

高中必修一部分所涉及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的线索一是两种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二是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初中部分则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展现近现代史发展的比较完整的主线内容。
从知识的广度来看,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组合新增知识比例较多的是历史文件和职官、机构、组织部分,分别为70.00%、60.00%。不过新增的历史文件如《四月提纲》、《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等,只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具体过程的十月革命这一课上增加而已,对学生的理解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其他部分的新增知识比例分别为50.00%、48.00%、55.56%,接近半数的新增知识。
在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组合中,新增知识比例较多的也是历史文件和职官、机构、组织部分,分别为60.00%、52.00%,但是较人教版组合要少。其他三个部分比例分别为45.00%、44.00%、50.00%,也是比人教版组合新增比例要低。岳麓版在描述一些历史事件时,将具体过程展现的比较详细,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部分,比较重要的战役会花较多笔墨描写,而不是像人教版那样一笔带过;在欧洲联盟这一课中欧共体走向欧盟过程中具体的条约如《布鲁塞尔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都有涉及。
人教版初高中组合的新增知识总量是66个,课程安排的课时为8课时,平均每课时需要学习新增知识8.25个;岳麓版和人教版初高中组合的新增知识总量59个,平均每课时需要学习新增知识为7.38个。其中比较难理解的历史概念新增知识分别为10个和9个,学生的学习强度不大,难度也不太高。
从知识的深度来看: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三单元——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初中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都有涉及,只是没有像高中一样比较深入和完整的去探讨;而对于法国和德国的政治体制的学习却几乎没有。对高一学生而言,政治制度也属于需要仔细解释才能比较透彻的理解的部分。
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两个部分,虽然有新增知识但是大部分知识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了。这又涉及到难度梯次的问题,教师需要上出不同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初中知识的复习。
总的来说,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初高中教科书衔接程度较好,岳麓版比人教版要稍好,但是要注意知识的重复问题。
经过前面四个部分的探究,对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认为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从初中到高中教科书的难度梯次难以把握。通过之前四个个部分的教材衔接程度比较,笔者认为衔接程度较好的是两个近代史部分,较差的是两个古代史部分。主要判断标准是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对初中的覆盖率较高,学生可以通过之前已有的知识框架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新增知识的总量和每节课需要接触的数量比较合适。衔接较差的古代史部分的难度梯次较大,这一部分的主体是政治制度史,并且都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古代政治制度史,学生较难理解。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时就要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古代制度和官职、机构,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进行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
之所以说难度梯次难以把握,自然不仅仅存在难度梯次较大的情况。在衔接程度比较好的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两个部分,又存在难度梯次不够,重合率较高的情况。例如在中国的外交关系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发展这两个部分,其与初中知识的重合率较高,新增知识不够。但是,这种情况中教师按照学情去加深难度要比前面难度梯次较大时降低难度要容易些。所以笔者认为近现代史部分的衔接程度还是较好的。
但是最理想的状态还是把握好难度梯次的平衡,高中历史知识既不是初中的简单重复又不会没有任何基础的难度突然拔高。

2、文中所涉及的两本初中教科书都为通史体例,虽然在一些内容的选择上不一定一致,但是都保留了历史知识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应该可以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有序的、比较完整的、基础的认识。但是。高中的专题+模块编写方式会对这种完整性、有序性造成一定的混乱。三本必修教科书是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编写的,可在学习时三者是没有办法分开,如在政治史部分学习英国代议制是怎样形成和发展时自然需要了解经济和文化上的背景知识。然而就笔者自身高中学习经历和实习时的观察发现,这种模块的分割会造成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即使知道需要综合来考虑却没有办法成功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提取出来。高一学习历史时由于历史课的“地位”比不上语文、数学、外语这些科目,许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考试前一个月背一背、记一记。这种突击学习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再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假期,下学期学习新的模块时回忆上一模块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于初中知识进行对接时也是如此。

3、从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与岳麓版初中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这两种组合来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上有不一样的表现。并且就组合而言,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在衔接程度并不一定会优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组合。因此,选择教科书时可以根据教科书本身的编写特点和学生自身的条件较自由的进行搭配。如岳麓版初中教科书语言简练,叙事完整,并且比较学术化,会更适合基础比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而人教版初中教科书叙事生动,语言直白,给学生呈现比较直观的知识,更适合喜欢直观性知识的学生。

三、对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建议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科书仅仅历史学习的一个工具,学生和教师才是历史教学的主体。既然就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衔接而言,存在一些问题,那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需要自己去进行补充和提升。

(一)注意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的巩固
各地对于中考的要求不同,有开卷和闭卷的选择,学生对于需要识记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高中历史学习更强调理解和运用,但是这也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良好掌握上。笔者实习的开平市中考是闭卷,工作的长沙市中考是开卷。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得知,中考的方式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一定影响。开侨中学的学生A认为:“我们中考是闭卷考试,就是老师划好重点,告诉我们需要记下来哪些内容,其实考试的时候只要大部分记得住就可以答出题。但是考完之后忘得也挺快的。”长沙十一中的B认为:“我其实挺烦历史一些必须记下来的问题,特别是时间,我老是记不住。我们中考是开卷考试,没怎么强调要背下来,只要答题的时候能找到就行。但是我们题目还有点难度,翻书不一定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在A和B进入高中之后,他们可能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习惯死记硬背,没办法灵活应用或者对一些非常基础的时间线问题还不一定理得清。可以抓住中考完之后的时机,花一点时间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把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巩固一下。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学生对自己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为一般和不好的比例为62%,然而会在中考之后的暑假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巩固的人仅有6%。为了能更好的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学生们需要对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

(二)初高中教师加强沟通和交流
笔者实习时候的开侨中学只有高中部,之后又去长沙市的一所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工作,那所学校是初中部和高中部都有。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不少老师是只教过初中部或者高中部的。初中教师可能不会多去了解高中学生会面对的内容,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对一些按理说应该了解的知识的真实掌握水平摸不准。其实在笔者第一次上课时就遇到这种情况,在备课时把某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准备以其为支点去连接新的知识,结果一问学生“好像学过,但是不记得了。”
长沙那所学校是完全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历史教师会互相听课、评课,教师间的交流还是较多的。除了比较零散的听课外,教师可以利用好交流便利的优势,系统的对初高中连接的部分进行分析和整理。初中教师在涉及该部分时,稍微进行扩展;高中教师也会对学生学习新课时需要补充的内容有比较清楚的认知。

四、结语

本文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两个方面的衔接来探讨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在历史课程标准衔接探究部分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一些实习经历简单的分析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共同理念和不同之处。现行的两部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了初高中的课程衔接问题,希望可以做到既有连接又不是简单重复。但是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过多讨论要怎么去实现这个想法。而且初高中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改变、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内容标准的提升都给初高中课程衔接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方面,以人教版初高中和岳麓版初中教科书为例,将教科书中历史知识作为探究主体,通过数据比较了人教版初高中教科书组合和岳麓版初中与人教版高中组合这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个部分的衔接程度。并且总结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初中到高中教科书的难度梯次难以把握;高中教科书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历史的完整性和时序性认知产生一定的混乱。并且发现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在衔接程度并不一定会优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组合,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虽然历史教科书存在着一些衔接性的问题,短时间内可能也没有办法改变。但学生和教师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进行历史学习时进行一定的弥补。
希望本文可以在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克礼编.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08.1修订).
[3]朱煜.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06,(3):47—50.
[4]张慕颖.试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苏州地区使用的教材为例[M].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5]孟磊.试论初高中教科书与教学的衔接[M].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18:25 , Processed in 0.0973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