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张湘涛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一火四战”,长沙城和长沙军民为全民族的抗战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长沙,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绸布、百货、南货、药材、金银首饰等业也十分活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沿海及沦陷地区人员大批迁往长沙。长沙市人口骤增至50万。北大、清华、南开3所著名大学也迁来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大批文化名人云集湘城,长沙市场更趋繁华。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毁灭性灾难正在向这座千古名城袭来。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与日军举行空前规模的武汉大会战。10月25日,武汉失守。湖南顿时从抗战的后方变成抗战的前方。战火很快蔓延到湖南,省会长沙是守是退,举国关注。抗战士气日益高涨的中国军民要求确保长沙。但最高军事当局最终决定对长沙采取“焦土抗战”的政策。 1938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汨罗新墙河阵地,长沙警备司令部奉命制定放火焚毁长沙的计划,并预定以天心阁举火为号。12日深夜、13日凌晨,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信号,便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因为12日的电报代码为“文”,史称“文夕大火”。大火整整烧了五天五夜,城市建筑毁之七八,在大火中丧生者达3000余人,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一场大火截断了城市外在方面的千年沿革,也使城市失去了文化方面沉积的厚度和影响力。历经2000多年岁月的贾谊故居和定王台被付之一炬。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标志,在大火中也化为废墟。 一场大火更中断了城市的繁荣。250多家米厂、粮行除12家半以外,全毁于大火,烧掉谷米190多万石。“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美誉从此黯然失色。坡子街的银行、钱庄和金银首饰店全部被毁。全市100多家纸行、绸布庄大多消失。 长沙人民以整座城市的毁灭,为民族抗战作出了最大的牺牲! “文夕大火”并没有阻止日军向长沙的进攻。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3 次大举进犯长沙。中国军队奋力抵抗,史称“长沙会战”。3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撤退。长沙成为坚持抗战达5年之久的英雄城市。 1939年9月1日,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4个师团、舰艇300余艘、飞机 100多架,共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大举进犯长沙,企图消灭中国第九战区的主力,挫败中国政府的抗战意志。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统率战区所属部队18个军共30万人迎战。早在大战到来之前,薛岳已根据长沙至岳阳的地理形势和双方力量的对比,制定了“诱敌深入,后退决战”的方针。日军深入长沙,既没有捕杀到我军主力,又缺乏后续部队的增援,形势十分不利,只得下令撤退。10月1日,日军各部纷纷掉头北撤。薛岳立即严令各部全力追击,沿途民众纷纷出动打击日军,中国空军也从成都机场起飞轰炸武汉日军机场。10月7日,狼狈不堪的日军退回到新墙河北岸。至此,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时称“第一次湘北大捷”。 第二次会战时,日军曾于1941年9月27日晚攻入长沙,天心阁阵地直接面临敌军的强攻。日军占领长沙后,中国军队各部重整旗鼓,从各个方面向长沙迅速集结,中国第六、第七战区的增援部队也赶到长沙,与日军在长沙外围和市区内展开了激烈战斗。在“文夕大火”后的残垣断壁下,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着逐街逐巷的争夺。据守天心阁的官兵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一拼,最终击退敌军进攻。由于敌军始终未能占领长沙城制高点,加之我军各部重振旗鼓,向长沙迅速集结,占领长沙仅3天的日军被迫撤退。薛岳命令各部乘势追击,先后在汨罗江、浏阳河两岸予敌大量杀伤。10月9日,日军又一次全部退回新墙河北岸,恢复到战前状态。日军迫使我方屈服和消灭我军主力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其近卫内阁也因此而被迫下台。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随即又在东南亚地区向英国和美国的军队展开了凶猛的进攻。日军为了打通在长沙受阻4年之久的粤汉交通线,出动12万兵力,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12月24日,日军分数路强渡新墙河,急速南进。我军节节抵抗,诱敌深入。1942年元旦,日军开始攻打长沙城。我第十军军长李玉堂奉令率领全军守卫长沙。李玉堂与全军将士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抵抗,与敌血战4天4夜,艰苦卓绝,以少胜多,经历了长沙大火的天心阁古城墙头,中国军队居高临下,奋勇杀敌;古城墙下我军迂回运动,调度自如。日军攻城的第三天,我第九战区各路大军正日夜兼程,从四面八方向长沙压来,而20万长沙民众已严阵以待,准备参加最后的战斗。1942年1月4日拂晓,中国军队形成对日军的三面合围态势,弹尽粮绝的日军仓皇逃窜。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则评论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正面战场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全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长沙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灭我军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次长沙会战,我军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战马、船艇,日军残部狼狈逃窜,每次都被打回新墙河以北。这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而日军的战略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并导致日本内阁的两次垮台。 第二,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长沙三次会战,都是在世界法西斯势力向人类文明与进步肆无忌惮地发起挑战、世界大战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发生的,而长沙三次会战则给了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当头一棒。特别是第三次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同盟国军队一连串失败之后的第一次胜利。这一会战,牵制了日军在我华中地区的主力,支援了英国在印度支那半岛、英美两国在南太平洋群岛的作战。 第三,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沙会战的胜利,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使湖南的局势稳定下来。长沙《大公报》曾著文称:“湘北大捷以还,湘省地位巩固,社会秩序大定——全省工业迅速发展,农业连年丰收。”局势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支持了军事上与日军的长期相持,保证了湖南对全国抗战的贡献。抗战八年中,湖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全国抗战以有力支援,平均每年提供兵员26万多人(居全国第二)、军粮1000万石、军布300余万匹、军棉7万担,“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 1944年5月,日军对长沙发起第4次进攻,史称“长衡会战”。6月18日,长沙沦陷,长沙城一片颓废之像。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沙人民开始了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的艰难历程。 长沙八年抗战的历史为我国抗日战争史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多年来,文史部门对长沙抗战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编辑出版过多种书籍。既有长沙会战亲历者所撰回忆录的集成,又有档案工作者编辑的抗日档案汇编;既有历史学者编著的抗日战争史专著和论文集,又有文学艺术家创作的报告文学、小说、影视作品等。今天,我们另辟蹊径,从当年的报刊中选取与抗战有关的新闻、报道、特写、散文、诗歌、社评、官文等,按年份辑录成册,构成一部别样的长沙抗战史。当年一大批富有强烈爱国心的年轻记者,奔赴抗日正面战场第一线进行采访,即时写下的这些有血有肉的文章,与几十年后长沙会战亲历者们所撰的回忆录比较起来,可能更接近当年的真实情况,可以说都是对长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切原真而生动地记录。一篇篇报道、特写、散文,既热情又朴实地讴歌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反击、在带血屠刀下不屈抗争的战士,又鲜活记录了战时长沙各阶层人民坚持生活、生产、学习和无私支援前线的感人场景,还描绘了抗战初期长沙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这当中不乏名人名记者,如田汉、杨东莼、范长江、李仲融、刘尊棋、罗元鲲等的文章;还有国共两党抗日将领,如薛岳、李玉堂、叶剑英等的文章。当书中那些记载炮火硝烟、英雄血泪和军民团结的文章映入人们的眼帘,内心会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战时文章将人们渐行渐远的记忆再次唤醒,把盘踞在人们心头的疑团逐一解开,所有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后,我们将“老报刊中的长沙抗战”结集出版,把这些血与火的印记铭刻于心,传薪于后,是为了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更清楚、更真实地走近历史,接近真相;是为了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成为砥砺前行的不竭源泉与坚强力量。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3 20:56 , Processed in 0.0969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