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99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沙万象·慈善与赈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1:29: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编委】
顾问  张云川 文选德 谭仲池 杨顺初 钟兴祥 易希文 张贤遵
主编  郑佳明
副主编  彭宗佑 彭勃 张可夫 孙永鑫 陈森琪
执行主编  刘耀杰
执行副主编  陈先枢
委员  王国平 向建州 刘绪甲 李电晖 任骏 陈光 沈亮之 杨长江 罗斯旦 罗衡宁 罗力可 周英 郭玉岐 顾庆丰 梁小进 黄丽萍 黄纲正 童怀 彭跃飞 谭建华 (按姓氏笔画为序)
责任编辑  邓映如
【本册编辑】
图片收集  陈先枢 梁小进 周英 顾庆丰 龚坚 陈光 任骏 易家敏
编辑  陈先枢
著文  陈先枢 杨长江 梁小进 罗斯旦
审订  郑佳明 刘耀杰 梁小进
电脑制作  陈览月
资料图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长沙市委宣传部 长沙市博物馆 湖南画报社
来稿图片  罗斯旦 彭跃飞 刘泱泱 沈亮之 黎建明 沈绍尧 文师表 周斐 卢承志 潘松骏 郑晋平 黄海军 易素琼 游振鑫 刘玉龙 羊定国 黄永年 谭子健 李应宗 范广兴 张书志 周全 金国纯 王守信 王森林 成超英 陈先纽 罗霄 谭正 邹新民 邹蓬 杨中信 杨锡贵 欧阳敏 黄曾甫 常友芳 丁克思 王丽西 田腴 童敏 李显模 李修能 朱楚湘 刘亚拉 刘国平 刘铁庚 何小玲 陈金华 郑文斗 易启明 黄敖玲 曹佩明 谢金庭 程亚林 谭迪新 (按来稿图片数量为序,数量相同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1:32:59 | 只看该作者

长沙万象·旧长沙的慈善事业


【旧长沙的慈善事业】民国时期,长沙境内战乱频仍,天灾不断,民不聊生。面对天灾人祸,国民政府进行了一些赈灾救济工作;一些社会有识之士,怀揣救民水火、解民倒悬的赤忱,为救济赈灾也四处奔波。其时,社会救济的慈善机构,按经费来源可分为官办、公办、私办、救会办4种。1929年,官办的省城慈善总公所改组为湖南省区救济院,办理育婴堂、养济院、保节堂等政府补助的慈善机关。1948年更名为湖南省救济院。其他社会救济团体众多,业务繁杂,大致来说,一是救济残疾孤贫。由于残疾孤贫人数太大,一些民间人士也募捐款项设立类似机构,全省最大的长沙保恤堂曾一年就收留1994名孤祧平民。30年代的湖南孤儿院也蜚声国内。二是救济嫠局等机构。入堂孀妇多数年龄在20-50岁之间,绝大多数贫苦无依仅求一栖身之所,也有家境较好为保节而来,更有为家庭所迫前来守节的。三是育婴。主要是收养社会上的弃婴和无依无靠的幼童。救水火、解倒悬的慈行善举总代表着社会的良心。然而,当一个社会因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经济凋敝,政局黑暗,一般人民如泥菩萨过河,无以自助与自救时,慈善机构的救济款粮就如同杯水车薪,获救济受益者甚寡。
①1947年2月长沙内地会瞽女学院师生合唱。该院由德籍牧师传教士顾蒙恩创办于1908年,初设学院街,1923年迁桐荫里,常年收养盲女80名左右,传授盲文及编织、缝纫等手艺。盲女均入基督教。
②1922年春赈期间,湘籍著名慈善家熊希龄以旅京湖南义赈会名义,多方筹集资金,收留200多名无家可归的湖南灾童入他任院长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教养。图为熊希龄和他收养的孩子。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1:35:35 | 只看该作者

长沙万象·名列全国之冠的湖南孤儿院


【名列全国之冠的湖南孤儿院】湖南孤儿院是前身是1913年湘绅易雨恂创建的保赤贫儿院,经费由社会捐助,湘督谭延闿曾捐银102两,宁乡士绅叶开鑫捐田200亩,另由政府批准收取挨户捐、谷米捐等维持开支。创办之初,收养孤儿200名左右,设鞋、织、藤、卷烟等工场和西乐料。到1928年,由院董会公推院长主理院务,设置学校,对入院孤儿施行国民教育,兼习职业,使其出院后能经谋生。收养期定为6年,前四年读书,后二年工读各半,以13岁为出院时间。院有田产7440亩,省市政府每月补充2700元,不足之数靠募捐解决。湖南孤儿院的鼎盛时期在30年代曹孟其任院长的时候。1935年在院孤儿达1128名,聘有男女教员28名、技师15名、职员22名、保姆21名。第一分院驻长沙连升街,第二分院驻长沙韭菜园,教学楼、图书馆和各科工场一应俱全。当时全国孤儿院考绩,该院名列第一。曹孟其还在岳阳、华容交易之处创办第三分院,附设隆庆农场,占地2.52万亩,购置拖拉机耕作,使孤儿院财力大为改善。又兴建给孤园,园中植菊花千余种,大江南北,一时无与可比。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孤儿院被迫停办。长沙光复后,湖南救济分署补助修复费20万元,湖南孤儿院得以恢复,但情况大不如前。
①20世纪30年代湖南孤儿院第二院(长沙韭菜园)教学楼(今无)。
②湖南孤儿院第二院图书馆(今无)。
③湖南孤儿院第二院的孩子们在礼堂聆听教诲。
④湖南孤儿院院长曹孟其。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07:10 | 只看该作者

长沙万象·湖南省救济院一瞥


【湖南省救济院一瞥】湖南省救济院成立于1929年,原名湖南省区救济院,初由湖南省民政厅主管,后改由省政府社会处管理,省民政厅厅长曹伯闻曾兼任院长多年。办院之初,颇具规模,其经济来源每年有田租8000余石,房地租补助费7000余元,政府每年津贴盐税附加和慈善补助费4.7万多元光洋,另年收长沙各行商公益捐洋1万元。所办事业,抗日战争时期多遭摧毁,长沙光复后,虽有恢复,但经费收入比战前减少一半。湖南省救济院的所属单位有安老残废所、育婴所、妇女教养所、育幼所、盲哑学校等。安老残废所由1929年接收的惠老院、养济院、残疾院、惠济院等合并而成。这些堂院均建于清代,多为官绅捐建。安老残废所建立初期,对收养者的衣食住疾死葬等均有安排。后每况愈下,到抗日战争时期,收养者每人每月发谷2斗;抗战胜利后增至2斗5升,不足者多在外乞讨、算命或做小贩。长沙育婴所由“育婴堂”改名。育婴堂建于1724年(清雍正二年),后屡废屡建。1929年由湖南省救济院接办,1933年由育婴街迁浏阳门外二里牌糠头坡(今文艺路育才学校内)。建堂初期,育婴制度甚严,养育较好。后因经费困难,逐渐变差。1948年全所收婴儿315名,抚出62名,死亡97名,死亡率为30.8%。
①湖南省救济院育婴所的保育员和婴儿。
②二里牌育婴堂旧址(1999年拆除)。
③安老残废所“康字号”收养的残疾孤老。
④湖南省救济院院长曹伯闻。
⑤1946年湖南省救济院妇女教养所缝纫车间。
⑥1946年湖南救济院安老残废孤老领取救济物资时的情景。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13:09 | 只看该作者

长沙万象·1946年大饥荒


【1946年大饥荒】“大兵之后必有荒年。”抗日战争期间,湖南75县曾有50县沦入日寇之手,长沙也在其列。抗战胜利后各地已是十室九空,沿粤汉铁路几百里,两侧不见鸡犬人烟,田地里野草与人齐高。到1945年,因无力耕种而荒废的土地达1450万亩。是年湖南、湘西各县又遭大旱,田土龟裂,颗粒无收。滨湖一带则遭大水,淹没稻田数百万亩。因此,1945年全省粮食产量锐减,仅收稻谷6730万石,较战前1936年18600万石减产64%。1946年春,内战一触即发,国民政府在湖南省境内集结了26万军队,加之有11万日本战俘滞留湖南,等待遣送。为了供给这数十万人的食粮,国民政府火急摊派军粮160万石。各地粮商乘机囤积,半月之间粮价上涨1-2倍,价格最低的长沙也涨至每石5万元。到4-7月,饥荒遍及全省。饥民们始则挖草根、剥树皮为食,继以“观音土”充饥。截至8月,湖南饥荒祸及400万人,仅衡阳地区就饿死9万余人。长沙虽非重灾区,但也饱尝了饥荒之苦。对于大饥荒的成因,当时上海《申报》分析得十分透澈:“湘灾之成,政治的不健全,当为一大原因。由于战时交通的不便,运输工具非普通商人所控制,于是权势在手的人,也就往往成了粮食商。湖南的食粮,以营利为目的,被竭泽搜括,运往他省,造成今日的灾情。何况通货的膨胀,税捐的苛繁,更不能不令农村由破产而终陷毁灭。所以湘灾之成,除了战争的原因,还有着政治病与经济病。”
①长沙灾民采野花充饥。
②长沙街头用清汤苦菜充饥的灾民。
③流浪儿乞食:“我还要!”
④灾民抢桶饮粥,粥桶比身体还要粗大。
⑤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向灾民发放衣物食品,派船只遣返原籍。
⑥施粥厂向灾民施粥。
⑦1947年3-4月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向长沙灾民发放粮食。
⑧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组织长沙灾民工赈自救。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19:45 | 只看该作者

长沙万象·湖南善救分署的以工代赈(1)


【湖南善救分署的以工代赈】1945年8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其时,惨遭侵略战争破坏的湖南,城市被毁,乡村荒凉,工商业遭严重破坏,农业陷于破产,广大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了善后救济总署。10月,湖南分署(以下简称湖南善救分署)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长沙市东郊韭菜园圣经学校,任命公路工程专家、时为省建设厅厅长的余籍传为署长,以迅速地安顿民生、重建战后家园。在战后的前一年里,湖南善救署主要是筹集与调拨救济物质、款项,分发给大批难民,安排组织多达数百万的本省难民还乡和外省难民过境还乡,任务十分艰巨。1946年10月,湖南善救分署停止收容难民,改救济为工赈,于是在全省各地办了一些救济工厂,以安排难民工作,使之自食其力。当时,即在长沙办了第一善救工艺厂。该厂分设有纺织、缝纫、纸烟等部,各部又设有各类工艺工场(车间)。许多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难民就此进入工厂,或纺纱织布,或缝制衣被,或制作工艺品,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逐渐地安定下来。这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就是他们工作的写照。可以说,战后初期的湖南善救分署还是颇有政绩的。
①湖南善救分署办的长沙善救工厂的女职员,一片爱心溢于形表。
②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长余籍传。
③纸烟工场——手工卷烟。
④纺纱工场——纱支压烟。
⑤纺纱工场——纺纱。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25:38 | 只看该作者

长沙万象·湖南善救分署的以工代赈(2)


①缝纫工场——弹被。
②缝纫工场——打包。
③缝纫工场——缝被。
④工艺品制作工场。
⑤以工代赈的疏浚河道民工。
⑥以工代赈的缝纫女工。
⑦湖南善救分署办公地点——长沙韭菜园湖南圣经学校(今无)。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29:39 | 只看该作者

长沙万象·贯穿民国始终的乞丐收容工作


【贯穿民国始终的乞丐收容工作】民国时期,因各种灾害流入长沙的灾民和乞丐甚多,也有一部分本可自食其力的青壮年自愿沦为乞丐,以乞讨为生。乞丐成堆,成为社会救济工作的头号难题。20年代,湖南省政府为赈济流浪灾民,设立了“湖南急赈会”,在金盆岭、书院坪等处设有收容所,仅1923-1925年三年时间,长沙共收养老废丐1709名,妈嬬丐4592名、青壮丐3641名、贫儿1317名。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流入长沙的难民更多,政府在长沙设立了湖南难民救济处等机构,负责难民的收容遣送。抗战胜利后,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先后在长沙设立了难民服务处、无依难民收容所。1948年5月8日,长沙市政府又在河西三汊矶二谷寺开办了乞丐习艺所。但是,乞丐收而不绝,大批乞丐留到了新社会。长沙和平解放后,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1月23日成立了长沙市乞丐难民处理委员会,由市长阎子祥亲自任主任委员。同年12月设立长沙市乞丐临时收容处理处,任务是收容乞丐,并负责对其教育改造、传授技能和组织生产劳动。
①民国时期外国教会慈善组织在长沙收容的乞丐。
②解放初期长沙收容乞丐场景。
③被收容的乞丐在进餐。
图片来源:《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郑佳明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供稿,陈先枢、杨长江、梁小进、罗斯旦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6:26 , Processed in 0.13220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