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湖湘文化网(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官方网站)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湖湘科教 > 正文

观澜书院考察报告

时间:2017-03-19 10:04 来源:湖湘文化网 作者:曹辉 阅读:
  一、书院之历史渊源
  1.书院创建年代考
  观澜书院位于湖南省资兴市七里镇柏树村铺上组,是当地曹氏之家族书院。创立者为曹行锡。行锡公为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进士,官至巴州刺史。据曹氏族谱记载,正是行锡公将家族从衡阳迁至资兴七里。为教育曹氏后代,在今资兴七里柏树村创立曹氏之家族书院。
  书院建立的准确时间应为宋绍定四年(1231)。曹氏族谱中所载《重修观澜书院纪实》碑文,其中明确提出:“斯堂经始于绍定辛卯”。绍定为南宋理宗年号,经查“绍定辛卯”即为绍定四年(1231),由此证之,踞今已776年矣。
  以目前所知,观澜书院为郴州所建之最早书院,是湖南建立较早的书院之一,也是湖南保存相对完好的书院之一。在《万历郴州志》和《郴州地区志》中,明确提出观澜书院是郴州最早书院。一些史书上记载该书院初创于北宋。

  ▲观澜书院内景
  2.书院的教学思想及学术渊源
  观澜书院以儒学为宗,提倡崇儒重道,是孔孟之道的忠实传播者,主张以礼教化乡民,即所谓“明教化,美风俗,厚人伦”也,提倡以纲常之道,极力维护家族的纲纪和法统,具有典型的家族书院特征。书院创建时期,正是理学成型的南宋时期,其建立主旨思想加入了传播和研究理学元素,与传统儒家学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儒家为正统思想,主张学而优则仕,而理学更主张存天理,把修身养性摆在首要位置,讲求经世致用,主张致知而力行,就是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空洞理论的说教,摈弃说一套做一套,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学风。
  唐宋以来,官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把教育和科举取士结合起来。从好处来说,这种教育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并有利于当朝政府的统治;然而,从坏处来说,则官学容易沦为士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令教育趋于堕落腐化。
  而家族书院教育不主张以科举功名为取向,正如理学家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在元代国学进士曹元凤撰写的《观澜书院纪实》里亦有阐述,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大德六年(1302),左元龙撰写的《重修观澜书院纪实》中写到:“方今朝廷偃武修文,崇儒重道,勉励学校以作成人材为第一事,岂非吾道之幸欤?然当世学者往往舍本逐末,以功名富贵累其心,波颓风靡,良可慨叹。能障川回澜,中流砥柱其谁乎?有曹君一本等,不为科举文字之学,研精圣经贤传,以淑艾一乡一族之俊秀,盖将涨醽醁而濂洛,由濂洛而洙泗之渊源深造乎?
  斯道之蕴,浩浩其天,明通公溥,流动充满乎天地间。人皆得以涉其津涯,寻其流派,而无望洋之叹。其志岂浅浅哉?”文中对当时以追逐名利的学风作了批判,把曹一本等人喻之为中流砥柱,一抑一扬,泾渭分明。
  3.书院之历史变迁与兴衰
  世事沧桑,小小书院竟经数次战火焚毁,多次重修。经考证,书院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丙子之变中受战火焚毁,被夷为平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书院重修;在曹一本中状元后,书院有过相对规模的扩建;元末,书院又经历了战火,不少资料被焚毁(这也是状元一本公相关资料缺乏的原因之一);过了近200年,书院又“栋宇复就坠,仅存故碑”(见《重修观澜书院并修茸碑文》),在明弘治戊午(1498)重修;过了五十年,书院在明嘉靖戊申秋(1548)重修。在乾隆壬寅(1782),书院弃旧址而搬迁至现址,搬迁原因估计为水灾(族谱中记载为“基址冲坏”)。
  南宋时期,家族书院得到较大发展。以郴州兴宁县(今湖南资兴)程水乡为例,一乡之中就创造了4所书院。按程水各姓,以曹氏最旺,所谓“乡举里选,代不乏人”,其时,也是湖湘文化的鼎盛时期。书院在建成之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材,历代科举考试中,出了一个状元、六个进士。书院在元成宗时尤值一提:短短的11年间出了三个进士。其中在大德元年(1297)时,出自书院的曹一本与曹一筵在科考中竟然分获状元与二甲第一(科考第四名),兄弟联袂登皇榜,真是千古佳话!在当时地处偏远的资兴,一个小小的曹氏家族书院竟能如此,足见文风之盛!
  《湖南通志》和各种记载湖南历代教育的书籍中,几乎都提到了观澜书院。晚清名臣张之洞感于此,特为书院题写对联:“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足见书院在湖南历代教育界的历史地位之高。
  及至清代,乡中后人更将先辈此举与张栻和朱熹以岳麓书院为中心振兴湖湘学术之事联系到一起,将其归人“闻风而起者遂遍湖南”之列。书院之建对于当地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元人左元龙在为重修观澜书院作记时,将曹氏建院之举提到了文化建设的高度,其称:“宋三百余年诗书渗漉,上自王官国都,以及乡党间巷,莫不有学,皆所以明教化,正人心,扶纲常之道于千万世而不坠,岂非诸儒之功与此兴宁曹氏书堂所由创也。”
  如果我们翻阅中国教育史的著作,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历代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而这些私学当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后,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后趋于衰落,被其他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这种现象,唐君毅先生尝称之为“三部曲”,即私学由兴起,到转为官学,最后到衰落的三个阶段。观澜书院也没有摆脱这样一个命运,到清代,由于官府的介入,于其他书院强制合并,成为官学,纳入正统,最后不得不走向了颓废和灭绝,从此再也没有了“抚存衿佩,讲论从容”,再也听不到朗朗书声,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从此尘封起来,不能不感到遗憾和惋惜。
  如今,我们所见的观澜书院为清末所重修,整体保存较好,占地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但不足曹氏族谱所记之六分之一!元、明、清、民国的历代碑文均有保存,但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坍蹋的危险,急需维护。
  二、书院之历史迷团与考证
  1.关于书院名称
  何谓观澜书院?取名“观澜”,应取自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思。元代郴州教授左元龙在重修碑文中也称出自孟子之语“观水必观澜”。
  书院又名醽泉书院、醽醁泉书院,此名应得于附近远近闻名的醽醁泉。醽醁泉,为湖南名泉,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曾记载此泉:“郴之兴宁(资兴旧县名,下同)有醽醁泉、程乡水,皆以酒名,一邑而有此二水擅名千古。今酒品殊劣,而二泉之水,亦莫尚焉。此泉形状奇特,井口不大,底部为一碓臼状,中间涌泉一线。”《兴宁县志》中称“以之酿酒,味醇厚,亦可千日”。
观澜之名应为南宋与元、明时期主要所称,相关碑文中有明确记载;清至近代主要称为酾泉书院或醽醁泉书院,在曹氏家谱清代重修时皆称醽泉书院,晚清名臣张之洞和知县蒋兆甲为书院题词中也称酾泉书院。

▲醽醁曹氏族谱所载曹一本状元像
  所查资料中有称“曹氏先创建酾泉、观澜二书院”,经考证曹氏家族所建应为一所书院,二书院之说应该为一书院之两名称之误。
  2.关于状元公——曹一本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出自书院的曹一本高中状元,成为资兴历史上的第二位状元(第一位为唐朝时期的王吉显)。这可是书院莫大的荣耀!不过,这个状元公却充满迷团,有些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特提出来与诸位共商讨:
  身故之谜。据族谱中记载,一本公辞官后,在返乡过程中病故。逝世时间为哪年?族谱中却没有详细记载(传说就在中状元的同一年)。高中后第一年便去世?文献记载中一本公“品格清奇”,加上乡间传说一本公之傲气,再联系元朝对汉人士子之打压,一本公中状元后的逝世之快让人生疑。死因为何?也只是因病而一字带过。这是不是因得罪朝中权贵而遭人暗害,因为家谱中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更让人奇怪的是:找遍家谱,竟然没有找到一本公的专传,而家族明清时期名人却有传记。这的确很不正常。到底是因为族谱在元末因战火被毁所致?
  还是有其它隐情不便作详传?目前尚不得而知。
  安葬之谜。家谱中记载,一本公安葬于永邑十八都洪桥头山下廖家宅右边。不过,据村民介绍,一本公墓葬有多处疑冢,他们也不知具体葬于何处。笔者跟随村民找了最近一处疑冢,树有无字半月形碑一块。为何如此?同样尚待考证。还有一处疑冢在一洞穴中,村民们不知具体方位。只是依一文章所记得知。
  3.关于“丙子之乱”
  在族谱上左元龙的文章里,多处提到书院毁于“丙子之乱”,但是,都没有详尽其过程,或者闪烁其词,有所回避,那么,究竟掩藏着什么难以名状的秘密呢?
  据《中国书院史》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也就是丙子年,正值元兵入湘时,一些深受理学熏陶的南方士人,对元兵进行了拼死抵抗,湖南的书院有一半被焚毁,位于长沙的岳麓书院被元军将领阿里海牙夷为瓦砾,郴州路兴宁县的观澜书院破坏最为严重。蒙元在夺取政权后,并没有对南方士人进行压制,而是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利用书院化解和缓和南宋遗民及南北矛盾。
  4.关于石刻碑文
  在以前的多次考察发现,我们很容易找到元、清、民国时期的石刻碑记,但始终没有发现明代的相关石刻资料。在这次的探索中,惊喜地发现了明朝嘉靖年间的石刻,是由时任兴宁县教谕欧坤撰写的《重修观澜书院之记》,长方形,高两米,宽一米,题额为篆书,正文为楷书,这块石碑的发现,填补了年代的空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进一步研究书院的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
  5.关于醽醁泉遗址
  在书院史记中,多处提到观澜书院在潭上,根据实地勘察和咨询,醽醁泉应该在书院旧址的右下方,新中国建立初期,那里还有很好的泉水,可以下水游泳捉鱼,后来填潭为田,现在那里的淤泥仍然很深,泉区地势低,周围明显地势高,而且周边水系发达,水网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很容易出好泉,洪水泛滥是醽醁泉消失的主要原因。从历次洪灾来看,此处每次都是首当其冲,洪水冲毁,书院易址,最终导致一代名泉消失。
  三、书院考察结论
  经考察组成员讨论,一致认为湖南资兴观澜书院作为郴州最早之书院,在郴州教育史上,乃至在湖南教育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传播儒家学说和理学以及湖湘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古代教育史、书院史的活化石,同时,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战争、民族史具有重要意义。
  四、几点建议
  1.抓紧抢救文物,保护古书院。由于书院已经相当残破,修理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尽快将现有书院遗址进行修缮,否则书院坍塌,会造成更大损失,文物不可再生。资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拟定计划,成立专家组,调拨专门经费进行相关修缮与保护工作。现存元、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碑是研究书院文化和古代教育史重要的物证,要好好保护现存石碑,进行相关修整工作,并找显目位置重立石碑。书院遗物散落民间,建议回购并进行整理,尽力恢复当年书院原貌,让今人领略书院风采,整理当年书院有关楹联与题词,另将书院六进士之作品清理,并请名家书写,陈列于书院。
  2.建议向省、市政府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且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此考察,进一步挖掘其深厚的书院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郴州市临武县人民政府)【录自2008年5月出版的《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2008年第2期总第4期】

(责任编辑:周顺)

顶一下
(10)
10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内容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