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秀传统戏 《琵琶记 》(1990年版) 《琵琶记》(含《琵琶上路》) 湘剧高腔整本戏。源于明高则诚《琵琶记》,情节、人物、大部分曲文相同,但较高则诚原作有所增删。故事写陈留郡蔡伯喈赴试夺魁,被牛丞相强赘为婿。陈留郡连年灾荒,蔡妻赵五娘竭力奉养公婆,自食糟糠。蔡父母去世,赵五娘又亲手筑坟。后得邻居张广才资助,描画蔡父母遗容、身背琵琶上路,沿途卖唱,上京寻夫。与蔡伯喈、牛氏相聚,一同归陈留。张广才据蔡父遗嘱,责蔡伯喈三不孝,拟杖责一百二十。牛相、牛氏、五娘求情,蔡伯喈历诉辞试、辞官、辞婚三不从,张广才始叹息而免责。湘剧传统剧本与高本情节主要不同之处即在于结尾“打三不孝”,以张广才为主,是大靠重头戏。在“赏荷”、“描容”、“上路”、“闯帘、”“扫松”、“书馆”等折中,均增有大段放流(滚唱),以生动、真挚的语言,委婉苍凉的唱腔来突出张广才的见义勇为、赵五娘的善良贤淑、蔡伯喈的抑郁彷徨,富有湘剧高腔长于抒情的特色。具有高水平的文学性、艺术性。光未然曾说:“通过那些简练的、意味深长的唱词,描写了人物,抒写了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田汉赋诗赞叹:“唱断铜琶传上路”、“世间能有几广才”.“描容”、“上路”二折以《琵琶上路》剧名参加1952 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出二等奖;徐绍清、彭俐侬分获演员一、二等奖。影响深远。“上路”和“扫松”标志着徐绍清表演艺术的高峰。全本《琵琶记》有周章整理本和彭俐侬、范正明改编本。剧团一般以“描容”、“上路”、“闯帘”、“书馆”四折作为一场戏演出,或不演“闯帘”而演“打三不孝”亦作为一场戏,均标名《琵琶记》。1990 年彭俐侬、范正明改编本《琵琶记》(上、下本)由省湘剧院首演,庞焕丽、陈爱珠、邵展凡、李开国分别饰前后赵五娘和蔡伯喈,王永光饰张广才,导演黄天博、张杰。进京演出,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 范正明 1929 年生,湖南长沙人,一级编剧。曾任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省剧协主席。1963 年结业于文化部编剧讲习会。主要剧作还有:湘剧《百花公主》、《白兔记》(合作),昆曲《荆钗记》,电影《国歌》、《一个女人的命运》等。结集出版了《当代湖南戏剧作家选集·范正明卷》。剧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节剧目奖、湖南省田汉戏剧文学奖等。另有专着《梨园英华·彭俐侬传》、《湘剧剧目探微》、《湘剧名伶录》等。 《白兔记 》(1995年版) 白兔记(含《打猎回书》) 湘剧高腔整本戏。写残唐五代刘智远、李三娘在战乱年代悲欢离合的故事。源于明代传奇《白兔记》。现存抄本十余折,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常演的只有《打猎》、《回书》、《磨房会》三折。其中《打猎回书》写刘智远离家投军,屡立战功,身入军门后,其子刘承佑在出猎途中偶遇刘智远结发妻子李三娘。李三娘托承佑带血书寻找失散多年的丈夫与儿子,承佑归家,见到父亲、继母后,问清原委,始知三娘为生母。此二折为娃娃生重头戏,母子见面一段的高腔唱段优美动人,感情真挚,表演兼有雉尾生、娃娃生特色,载歌载舞,唱做并重,运用翎子、打带功技,要求演员颈、臂、腰、腿功底扎实,表情、眼神带稚气。长沙市湘剧名演员陈剑霞1952 年以此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饰演刘承佑深受好评,获演员二等奖。剧本经陈剑霞、崔嵬、黄慧修整理,后收入《湖南地方戏曲丛刊》第八集。1995 年范正明、谢让尧合作改编的整本《白兔记》由湖南省湘剧院演出,导演黄再敏、龚天元,配曲陈飞虹,舞美设计谢惠钧,主要演员贺小汉(饰刘承佑)、庞焕丽(饰李三娘)。应邀参加“国际东方戏剧展”(石家庄),并赴北京、台北演出,剧本曾获湖南省田汉戏剧文学奖剧本一等奖。 谢让尧,1929 年生,湖南湘潭人,湖南省湘剧院编剧。1959 年结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编剧班。剧作还有湘剧《玉簪记》、《玉麒麟》、祁剧《送粮》等。出版有《谢让尧剧作选》。 《拜月记 》舞台艺术影片 拜月记 湘剧高腔整本戏。源于关汉卿《拜月亭》及明传奇《幽闺记》。写王尚书奉旨出使,其妻及女儿瑞兰因兵乱失散。书生蒋世隆亦与妹瑞莲失散,寻妹途中却遇王瑞兰,结伴同行,患难中结为夫妻。王妻路遇瑞莲收为义女。王尚书还京途中过招商店,见蒋及瑞兰,强迫瑞兰归家。瑞兰思念蒋世隆,夜晚在花园焚香拜月,祈祷夫妻重逢,被瑞莲窥见,一再追问,才知瑞兰意中人即自己胞兄,姊妹遂成姑嫂。后王尚书拟为瑞兰招赘新科状元,瑞兰不从,相见时方知状元即蒋世隆,夫妻终于团圆。剧本紧扣蒋、王合而复离,离而再合的中心事件,以塑造人物为主,歌颂了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爱情,批判了封建门第观念。湘剧传统整本已失传,仅保留《抢伞》、《请医》、《拜月》三折。1956 年朱少希在传统单折基础上参照《幽闺记》改编为整本《拜月记》,故事紧凑,唱词隽永。由湖南省湘剧团首演。导演董武炎、黄其道基于《抢伞》、《拜月》的喜剧风格,而将这种风格贯穿全剧,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演员有彭俐侬(饰王瑞兰)、廖建华(饰蒋世隆)、刘韵英(饰蒋瑞莲)、徐绍清(饰王尚书)等。同年由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这是第一部拍成电影的湘剧。剧本整理:朱少希、谭君实;导演:张天赐。蒋瑞莲一角改由贾砚霞扮演。影片在全国放映,深获好评,扩大了湘剧在全国的影响。这以后又根据电影剧本整理为舞台演出本,沿演至今。 朱少希 (1890-1961 )湖南醴陵人,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秀才出身,熟读经史,涉猎工艺。 他还曾改编了清·李渔《风筝误》,由省湘剧团演出,效果亦佳。 谭君实(1928-1994 )湖南长沙人,先后在省湘剧院、省戏研所从事编剧和研究工作。剧作另有湘剧《金印记》(整理改编)、京剧《夏明翰》等。为《中国戏曲志 湖南卷》编委,主编了《湘剧志》。 《追鱼记》 追鱼记 湘剧高腔整本戏,原名《双包案》,一名《碧波潭》。源于传奇《鱼篮记》。写张珍因家道中落,投奔岳父金宠家,金宠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置其于花园攻读。碧波潭鲤鱼精化变金女牡丹与张珍相爱幽会,被金宠发觉,但两牡丹不辨真假,请包公判断。乌龟精又变作假包公先至,双包真假难分,又请来张天师。最后观音现身以鱼篮收鲤鱼精回南海,张珍夫妻团圆。1956年由康德(笔名厂真)改编,并得到田汉指导,更名《追鱼记》,内容改为金宠父女均嫌张珍贫穷,而鲤鱼精则同情张珍,删去假张天师作法擒妖一段,改为包公心知其事内因,不愿受理;张珍以感情为重,不愿与假牡丹分离;后鲤鱼精恳求观音,愿摘去鱼鳞贬入凡间与张珍偕老。“有劳菩萨现金身,只为多情即佛心。摘得鱼鳞三片在,饶她红豆百年春。”由长沙市湘剧三团首演。导演王申和,主要演员有李云鹏、王福梅、贺华元、王申和等。演出后深受观众欢迎,反响强烈。越剧《金鳞记》及其电影、出国演出的湖南木偶戏《金鳞记》均据此改编。 康德 (1902-1967 )湖南衡山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解放后曾任长沙市文化局局长。文学功底深厚,剧本文词典雅。剧作另有湘剧《白兔记》(改编)、花鼓戏《翠鸟衣》等。 《金丸记》 金丸记 湘剧高腔整本戏。源于元杂剧《抱妆盒》及传奇本《金丸记》。写宋真宗刘、李二妃均有孕,真宗各赐金丸,许先生子者为后。李妃生子,刘妃以狸猫换出婴儿,令宫女寇珠抛于金水桥下,寇与太监陈琳计议,暗将婴儿送往南清宫与八贤王为子。刘妃封后,真宗过继八贤王子为太子。太子游冷宫见李妃而落泪,刘后生疑,火焚冷宫,李妃被人救出,但双目失明,乞讨为生。真宗死,太子立为仁宗。包拯陈州放粮回朝,路过天齐庙,李氏告状,包拯认为母,还京后送至八贤王府,使李氏与仁宗母子相认。湘剧传统戏仅存《盘盒》、《拷寇》、《换包》、《认母》等折,其中《盘盒》、《拷寇》为小生重头戏,唱做并重,湘剧名艺人吴绍芝、余福星师徒均擅长此剧。1953 年周章有改编本《盘盒》一折,由长沙市湘剧二团首演,余福星饰陈琳,彭福娥饰刘妃,宾兰芳饰寇珠。上世纪60 年代长沙市湘剧团在市文化局副局长戴伯淳指导下改编了整本《金丸记》(符咏安执笔),主演余福星、彭福娥、宾兰芳等的表演艺术达到了较高水平,此后成为长沙市湘剧团的保留节目,李自强、金国纯等继任主演 .2001 年由曾金贵导演,罗志勇、黄耀华、曹力平、曾金贵等主演,赴太原参加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演出二等奖。 《百花记》 百花记 湘剧高腔整本戏。叙元代安西王之女百花公主,以才貌取人,误中奸细江六云之计,赠剑许婚,委以重任,导致家国败亡,最终悔恨交加,自刺双目的故事。传统戏仅保留《赠剑》、《斩巴》二折,1957 年范正明写成整本戏《百花公主》, 后又有刘回春改本,1981年范正明作了第三次修改,由湖南省湘剧院首演,周仲春导演,左大玢饰百花公主、黄文俊饰江六云,董武炎饰巴拉,王永光饰安西王。巡回演出于京、汉、豫、宁等地,全国有京剧、粤剧、滇剧、河北梆子等十多个剧种移植演出。粤剧移植的《百花公主》曾参加第六届香港艺术节,并赴美国及东南亚各国演出。2005年剧本收入《湘剧高腔十大记》时更名为《百花记》。 《鹦鹉记》之《思妻》 鹦鹉记(含《潘葛思妻》) 湘剧高腔整本戏。一名《一品忠》。叙周僖王时,丞相潘葛舍妻替苏皇后死,保住了皇后与太子性命的故事。传统剧本留存15 折,比较完整,但活在舞台上的仅有《回府》、《祭台》、《思妻》三折。1987 年文忆萱改编出整本。2005 年收入范正明编注的《湘剧高腔十大记》。《潘葛思妻》是高腔靠唱老生重头戏,有大段滚唱,人称“高腔泰斗”的徐绍清饰演潘葛,在垂暮之年,悼亡妻之屈死,叹老景之凄凉,唱腔生动感人,声情并茂。为生行高腔唱工戏代表作。 文忆萱 (1928-2010 )女,湖南泸溪人。研究馆员曾任省戏研所副所长、省剧协副主席。剧作另有整理改编的辰河戏《破窑记》、《捞月》,湘剧《骂灶》等。为《中国戏曲志 湖南卷》副主编和《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主编。 《金印记》之《打机投水》 金印记 湘剧高腔整本戏。又名《黄金印》、《苏秦求官》。叙战国时,穷苦书生苏秦求官落第后,悬梁刺股,发愤攻读,前往六国游说合纵抗秦。妻周氏在家饱受虐待之苦。后苏秦游说成功,挂六国相印荣归。传统戏剧本留存12 折,比较完整。但常演出的只有《打机投水》、《周氏当绢》、《六国封相》、《扫雪荣归》等数折。上世纪50 年代有谭君实改编本,2002 年有范正明改编本,收入《湘剧高腔十大记》。此剧为小生“穷生戏”代表作,前辈小生易益春、吴绍芝、女小生余福星擅长此戏。吴绍芝之女吴淑岩反串苏秦,亦得其父真传。 《破窑记》之《泼粥》 破窑记(含《赶斋》、《泼粥》) 湘剧高腔整本戏。又名《彩楼记》,事见元王实甫《风雪破窑记》杂剧及传奇《彩楼记》。叙穷书生吕蒙正未发迹时故事。湘剧常演的只有《赶斋》、《泼粥》二折,为穷生戏代表作之一。《赶斋》为小生重头戏,插以二小丑打诨。《泼粥》为小生、旦角唱、做、白并重戏。其语言生动风趣,颇富喜剧色彩。湘剧艺人前有易益春,后有王玲芝,均以穷生戏出名。 目连传(含《王婆骂鸡》、《老汉驮妻》、《思凡》、《双下山》) 湘剧高腔四大连台大本戏之一。可连演七天。清乾隆初已盛演于湘潭等地,至清末乃至20 世纪30 -40 年代尚有演出。剧本现存四本,共80 余场。早已不演出。但其中某些散折至今常演不衰。 《王婆骂鸡》 从《目连传》中独立出来的散折戏。为湘剧“大脚婆”戏“三骂”之一(另两骂为《骂灶》、《骂菜》)。王婆与偷鸡者窦玉贞相骂,先是你方骂罢我登场,有骂曲牌名、生药名等文字游戏,然后对骂厮打。常作杂戏上演,颇具讽刺意味。 《老汉驮妻》 《老汉驮妻》 又名《会缘桥》、《哑背瘫》。系《目连传》之一折。叙哑老汉背瘫妇前往会缘桥领取救济金。演出时由旦角一人饰两人,胸前扎老汉头,腰后扎妇女腿脚,演员包大头,手执扇,唱旦角腔,双脚系绑腿,迈老汉步伐。抗日战争时期,田汉以旧瓶装新酒,编写了《新会缘桥》,成为湘剧抗敌宣传队的着名抗战戏。 《思凡》 《目连传》之一折。叙尼姑色空终日面对青灯古佛,心向人间生活,终于扯破袈裟逃下山去。此剧早已脱离母体成为旦行独角戏,湘剧着名演员彭俐侬以湘剧高腔演此剧,后又传学生刘韵英及苏昆剧团青年演员,长演不衰,成为保留节目。湘剧青年演员王阳娟先得其祖父李福祥(常德汉剧名演员)真传,继得陈爱珠、曾金贵教益,以此剧勇夺中国戏剧梅花奖。 《双下山》 《目连传》之一折,已脱离母体成为单折戏。叙和尚本无与尼姑色空分别私逃下山,途中二人相遇,互探心迹,终结良缘。20 世纪50 年代,经名演员彭俐侬、廖建华共同整理,成为经常上演剧目。 封神传(含《黄飞虎反五关》、《哪吒》) 湘剧高腔四大连台大本戏之一,故事情节与明人许仲琳《封神演义》基本相同。全剧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主线,以神魔想象叙述天上神仙分为两派卷入地上的争斗,支持周武王的为阐教,相助商纣王的为截教。双方祭宝斗法,几经较量,终以纣王在摘星楼自焚,姜子牙封神,武王分封诸侯结局。《封神传》连台大戏共有七大本,每本有24 -30 牌名(即场名)。此外还有《七箭书》、《哪吒闹海》两本戏,算是“外传”. 《黄飞虎反五关》取《封神传》第四本《龙凤剑》中黄飞虎反五关故事整理成整本。1959 年长沙市湘剧一团首演。剧本整理钱琪、周俊克、陈家文,音乐设计陈家文、王翠林,舞美设计许维楚,主要演员有陈楚儒、廖升翥、郭玉红、陈剑霞等。1959 年参加省戏剧会演获剧目奖。 《哪吒》取自《封神榜》外传之一,叙哪吒闹海的故事。1957 年长沙市湘剧一团首演,改编陈楚儒、陈家文,导演陈剑霞、黄玉梅,音乐设计陈家文、王翠林,舞美设计许维楚,主要演员有黄舜容、孙艳瑞、陈楚儒、谈炳奎等。同年参加省戏曲汇报演出获剧本二等奖、演出二等奖。 《胡迪骂阎》 岳飞传(含《胡迪骂阎》) 湘剧高腔四大连台大本戏之一。一名《精忠传》。岳飞的故事流传甚广,早有杂剧和传奇,湘剧《岳飞传》的故事情节与清·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基本相同,剧本共有七大本,每本分上下集。1953 年、1956年长沙湘剧三团两次演出全本《岳飞传》,每次连演28场。以演“关岳戏”着名的大靠老生周圣希前饰周侗,后扮岳飞。此后再无整本上演。牛皋为剧中重要角色,名净贺华元有“活牛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01:35
, Processed in 0.1601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