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乡麻山锣鼓

2010-6-7 15: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19| 评论: 0|原作者: 长沙非遗保护中心|来自: 名城长沙网

 

    宁乡麻山锣鼓是湖南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由一名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宁乡麻山锣鼓曲谱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杨文台和刘禄生、张芳之合编了一套《乐谱选粹》,共分5册。现仅存曲谱约32首(简谱本)。2000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民间吹打乐》曲集中选载了宁乡麻山锣鼓曲目8首:《接姐》、《白牡丹》、《调叔》、《叫五更》、《放风筝》、《四季红》、《荷花出水》、《枫树落叶》。宁乡麻山锣鼓曲牌格调清新,秀丽大方,节奏变化多样,富有一定韵律,并且每个曲牌都冠以形象生动的名字,或记事如《接姐》、《放风筝》等,或叙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飘))等,无论从其名称或音乐内涵,都表现了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描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宁乡麻山锣鼓的演奏形式基本上是以五吹六响为基础,加上丝竹乐器伴奏,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三、四人组成,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喜庆之日,常在路途边走边吹打,故人们又称为“路皮子开台”。其所用乐器基本为大小唢呐、笛子、竹引子、管、堂鼓、汉镲、锣、小锣、韵锣、大筒、中胡、统胡等。其演奏形式自由,既可室内演奏,也适合室外行进中演奏。室内团奏以鼓为中心,鼓的右边以两支唢呐并座,以下再依次并座,小唢呐、竹引子、两支苏笛和丝竹乐器(大筒、中胡、低胡),鼓的左边以云锣、小锣并座,镲、钲并座,阴阳锣、大锣并座。室外行奏是以打击乐先行,管弦乐后跟。麻山锣鼓在其演变渐进的过程中始终对地方民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宁乡麻山锣鼓具有四大特点:1、首尾慢速呼应式;2、梢鼓起吹固定式;3、高八度、低八度重叠和声式;4、起承转合齐奏式。

    宁乡麻山锣鼓在流传的过程中,以自学者为特征,多为社会上自愿组合型,绝大多数是因爱好而业余参与,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其主要价值有:第一、宁乡麻山锣鼓的存在,证明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较多的曲目和乐器、锣鼓等方面构成了文化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在解放初和1981年专程来宁乡搞调研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它的研究和继承价值。第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宁乡麻山锣鼓格调清新,秀丽大方,不但为本乡、本土的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的赞扬和肯定。19593月,彭德怀元帅从中央来宁乡视察时看完宁乡县花鼓剧团演出的《西厢记》后,当时乐队要送观众出戏场,吹奏了一支宁乡麻山锣鼓《接姐》,受到彭元帅和观众的热烈鼓掌。

200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宁乡麻山锣鼓成功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图文录自二OO八年十一月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星城览珍——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荟萃》,刘新权主编。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20:00 , Processed in 0.8370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