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村位于浏阳市龙伏镇捞刀河畔。新开村旧有法源古寺,故又名法源寺。全村分为发源、牛口、小墩、松山、河背、新开6片,23个村民组,2480人,清代流传下来的村落保存完整,全村古民居建筑达3万平方米以上。 保存完好的清代居民建筑群——沈家大屋为该村的核心和精华。沈家大屋,是一部镌刻着中国百年兴衰历史的生动画卷,是古城长沙历经战火涂炭后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省市文物专家经系统考察后,确定了其在建筑和近代历史遗存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沈家大屋占地13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265平方米,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十分优美。房主姓沈,故名沈家大屋。屋场主体建筑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有永庆堂、师竹堂、德润堂、三寿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建筑,永庆堂厅堂内挂有湖北巡抚谭继洵书写的“桐第安荣”和翰林院进士邹建农书写的“家国重光”等巨型黑漆金字匾额。房屋墙基由红沙石、青砖砌成,墙体由厚实的土砖砌成。正厅高达9米多,其他房屋高达8米以上。屋内正厅、横厅、十字厅、巷道、走廊等所占面积很大,而且左右对称,给人以空阔舒适之感。整个建筑群由17间厅屋、20口天井天心、30多条巷道组成。长短回廊将20多栋共200多间房屋连成一个整体,房屋重叠,巷道回环,庭院错落,令人莫辨东西。精美的格栅门窗木雕、古老的天井照壁,构成浏阳清代民居浑厚的风格。 从老屋气势恢宏的结构布局和清新隽永的园林雕饰推测,当年其主人应是当地知书达礼的乡绅。大屋先主沈抟九为清乾隆年间人士。大屋由沈抟九膝下6个儿子筹资兴建。据沈氏族谱记载,沈抟九祖孙3代有4人曾诰赠“奉政大夫”,2人为“奉直大夫”。可见沈氏家族是当地非常有影响的大户人家。历经百年,沈家凭勤勉成就殷实家业。而今,沈家后裔多半搬离老屋,留居旧地的仅十来户人家。 沈家大屋虽历百年沧桑,但仍保存完好。百年前,蓄西式小分头、手提留声机的辛亥志士焦达峰宣讲革命真理时所在的师竹堂,至今肃立在老屋中央;大革命时期妇女识字班和儿童团的标语,至今留存在老屋十字厅的门墙上;“人民公社大食堂”时期刷写的标语和宣传画,真实地记录了那个特别的年代。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06:15 , Processed in 0.0927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