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的长沙,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增长,因此各项文化事业也得到发展。 在1930年的蒋桂战争中原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省立通俗教育始等相继被毁。1930年,省政府特地拨款2万多元恢复了中山图书馆,向海内外购买和征赠书籍,共藏有中外文书籍11方多册,每日平均阅览人数达300人。通俗教育馆恢复后,于1934年改称民众教育馆,除发行通俗日报外,还设置了巡回文库流动服务,到各地方便民众阅览,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同年,省农民教育馆在长沙创立,馆内办有民众学校、陈列室、民众图书馆等,平时举行讲演,印发材料,普及教育,开展各项社会调查,查对民众的生计与卫生事业进行指导。它的服务范围实际上远远超出文化的范畴,触及到社会经济和基层政治的领域。该馆定期刊印《农民教育汇刊》和《农教旬刊》,针对农民的实际需要编发了《湖南乡土地理教材》、《农村卫生的改造》、《民众简易常识读本》、《怎样选稻种》、《电影教育与复兴农村》数十种小册子,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30年代长沙和湖南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是湖南广播电台的设立。原先,长沙市还没有无线电广播,一般市民对广播感到陌生。1933年,湖南省建设厅倡议设立湖南广播电台,成立了工程筹备处,聘请了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的工程师来长沙勘测设计。当时,任湖南主席的何键认为广播事业重要,便亲自过问,决定将电台设在省教育会坪中山堂附近(现省农业厅内),并指定一切器材都由长沙的省电器制造公司承制。这年12月,电台、铁塔、发电机器逐步完成。1934年3月湖南广播电台开始试播,5月5日正式开播。播音器的发射率为1000瓦特,音波周率为590千周,播音时间是每天下午4时到10时,播音内容有国际、国内新闻、名流的专题演说和文娱节目等。文娱节目以流行歌曲与京剧为主。为推动全省广播事业,1935年省教育厅特地派员去南京中央教育部收音指导训练班受训,并决定分3期推进,逐步扩大装置面。到1937年,湖南各县市共配置收音机l10余架,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遍及全省的广播事业网络。 1936年,鉴于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明显,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长沙设置一座电力设备仅次于中央广播电台的长沙广播电台,以备在南京受到威胁时暂时行使中央电台的广播任务。这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处着手装配机器,8月完成测试,立即运湘装置。1937年2月竣工试播,5月正式广播。同日,原湖南广播电台即停止播音。长沙广播电台的发射能力十分强劲,射程不仅可以遍及全国,而且能远抵日本、南洋、澳洲。因此,当时的广播界人士评述说:“获此效果应为吾国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长沙广播电台每天播音7小时,包括新闻、文艺,转播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节目,它的人员和经费都直属国民党中央广播指导委员会广播事业管理处领导。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西迁,长沙和武汉广播电台相辅代行中央广播电台的使命。长沙台主要广播国民政府政令、地方政令、国内外时事和进行抗日战争的宣传。它经常邀请著名政军人士和演员来台直接播出,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徐特立、郭沫若、周恩来等人都先后作过广播讲演。电台还演播抗战歌曲和短小的文艺节目,战斗剧演出的话剧《打鬼子去》被称为“湖南广播剧之始”。1938年7月底,该台传音科又邀集在长沙的各剧团协同成立了第一个广播剧组织——湖南广播剧团,从此经常为电台演播广播剧。武汉沦陷后,长沙广播电台的部分设备拆迁贵阳和重庆,“文夕”大火后全部迁往7—陵,就此告一段落。 30年代前期,湖南省政府对新闻界实行扶植政策,因而长沙的报社新闻社大量涌现,1931一1937年,长沙大小报社竟先后出现过90多家,所以当时有人撰文说:“数年来本埠小型报纸风起云涌,有日刊者,有晨刊者,有午刊者,有晚报者,有三日刊者,有半周刊者,有周刊者,有半月刊者,数量之多,为前此所末见,时人曰为报纸年”。为了谋求言论自由,推动报刊事业,长沙新闻界先后于1930年和1934年成立长沙市新闻记者、长沙市报界协会及湖南新闻事业协进会等团体,同时还有临时性的新闻记者聚餐会、同乐会等,在这些新闻团体的努力下,长沙新闻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30年代,长沙的演艺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湘剧在这时达到鼎盛期。市内的“湘春园”、“寿春园”、“新舞台”等院园相继涌现出一批湘剧表演艺术家,当时各院园都是日晚两场演出,“湘春园”每逢星期六上午还加演一场,一年之中除腊月二十四起封厢停演几天外,几乎天天演出不断,还常常挂牌客满,可见湘剧深受长沙民众的欢迎。 京剧在30年代的长沙风行一时。1930年,长沙大戏院开业,它是长沙市最大的京剧院,可坐800余人。马连良、梅兰芳等先后来此演出。梅兰劳演出的是梅派拿手戏《宇宙锋》、《西施》、《洛神》,虽票价很高,但海报贴出就轰动长沙,戏票立即被抢购一空。当时长沙还有一座民乐大戏院,中国四大名旦中有3位曾在这里演出过。程砚秋演出了《荒山湘》、《青霜剑》等剧,荀慧生演出了《红娘》、《红楼二尤》等剧,尚小云和袁世海合作演过《挑滑车》、《车军山》等剧,都被长沙演艺界传为佳话。 何键执政时期,湖南省政府对改良和发展戏剧十分重视。特地成立了省会戏剧审查委员会,禁止长沙戏剧界上演淫秽、迷信、荒唐、有损国体、轻蔑劳工、毫无艺术价值等一类的剧目,对某些有鬼怪出现或揭衣挑逗场面的戏曲则厘定改良。与此同时,省府又注意发展民众的正当娱乐,在长沙成立了民众国术馆、国乐研究社、平(京)剧社等团体。国乐研究社以发扬中国固有文化、保留传统技艺为目的,备有统乐器、管乐器、敲击器等,聘请专家任教,学习“将军会”、“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舞”、“阳关三选”等乐曲。平剧社有社员30余人,聘请名演员担任指导,多次演出“审头刺汤”、“宝莲灯”、“铁公鸡”、“空城计”、“武家坡”等剧,得到社会好评。 民众体育运动的开展,也是30年代初长沙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现象。1932年,湖南国术训练所在长沙成立,何键亲自兼任所长,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向悄然任秘书,负责主持内部事务。训练内容有少林、太极、搏击、刀术、枪术、剑术、棍术等,还办有男女武术师范、武术高级研究班等。1936年训练所改为省国术馆,在长沙举行区组训练,使长沙国术普遍化。为奖励国术人才,又先后于1931、1932年举行两届国术考试,1933年再派员参加中央第二届国术考试,荣获优胜锦标及奖品70余件。从1930年到1934年,湖南先后在长沙举行了第10到第14届全省体育运动会。第12届省运会蒋介石亲临训1词。1936年在长沙省立公共体育场举行第六届华中运动会,为期一周,成绩优异,历届大会的各项运动记录,几乎全被打破。在这届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有3000多名高中集训学生以及军队、警察、农民举行团体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图书馆、广播、报刊、戏曲、体育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使30年代的长沙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文化景象。可惜这一进程被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所打断,之后一个阶段,以民族救亡为主旨的抗日文化成为长沙文化运动的核心与主流。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湖湘文化之都》,郑佳明/主编,郑焱/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