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2018年11月11日讯:山水洲城的特质,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道路,繁忙的地铁和城铁……放眼初冬的长沙,城水相依处,尽显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 然而,80年前的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一场空前惨烈的大火,曾将古城长沙顷刻变为废墟。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在“长沙大火”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昨日,《名城血火 焦土重生——纪念长沙大火80周年》专题文章,以及“长沙大火”相关馆藏资料在长沙市档案馆集中展现,一张张沉淀着古城沧桑岁月的照片,一篇篇记录着大火前前后后的文章,见证的是“长沙大火”让英雄的古城浴火重生。 档案史志 冲天火焰升起,古城长沙陷入一片火海 据记载,1938年,继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后,日军又对华中、华南地区发起进攻。10月21日,广州沦陷。10月25日,武汉失守。随后,日军沿粤汉铁路继续南犯,攻占广东的日军也企图北上,湖南骤然由抗战的大后方转变为前线,处于日军南北夹击之中,成为战略要地。 11月8日,日军侵入湘北,并出动飞机轰炸长沙和衡阳。“到10日前后,商店开门的很少,街上已不像前几天那样忙乱,行人不多,黄包车一辆也没有了……整个长沙城呈现一片凄凉冷落的景象。”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当时长沙城战时的紧张气氛。因为日寇的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 11月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这是天心阁的放火信号,便一齐动手,四下放火。随即,冲天的火焰接二连三升起,古城长沙陷入一片火海。 文史专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小进说,这场大火从11月13日凌晨一直烧到15日,整整烧了3天3夜。甚至直到17日,青石桥还在起火,故又有大火持续5天5夜的说法。由于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韵目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长沙大火”又称“文夕大火”。其火势之大,实为本世纪未有,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国际社会认为长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大的三大城市(中国的长沙、南京与日本的广岛)之一。 档案钩沉 米厂老板返回,只见“入夜后,谷火煌煌” “长沙大火”让古城长沙付之一炬,大火范围之广,牺牲之惨烈,损失之大,历史罕见。 据记载,“长沙大火”发生时,城内有3万余人,主要是伤病官兵、店铺留守人员和坚持留家的老人。大火发生后,城内人员大多逃脱,未能逃出的多为重伤官兵、衰老民众、酣睡未起者。据当局当时公布的数字,直接死于大火的有3000余人。 大火中,全城90%的街道严重受灾,80%以上的房屋被毁,主要是长沙东、南、西三个区,包括橘子洲、溁湾镇。烧毁的这些建筑之中,有相当多的清代建筑,如清代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王先谦等名人故居等,著名的私家园林、古老寺庙荡然无存。原来繁华的街道变成残垣断壁,学校、银行、工厂、商店毁于一旦,而未及时转移的一切设备、器材、资金、货物、图书、档案、古玩文物等,几乎都被大火烧毁,可谓“千年缔造,可怜一炬”。 在财产损失中,粮食行业损失堪称之最。据记载,其时,长沙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当时长沙粮食行业中的碾米业和粮栈业共有100多家,大火前仍存谷米200多万石。火灾中,谷米损失190多万石。长沙李永盛米厂的年轻老板李云菁在大火发生后返回长沙,当他赶到沿江一带粮食行业集中区一看,留下如此描述:“大西门河街一带粮栈米厂的余火,较其他地方更盛。入夜后,谷火煌煌,仍然照得周围一片红光。如把上面烧焦部分揭去,其中如雪似银的一堆白灰,晶莹发亮。” (长沙晚报 记者 周和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3 19:44 , Processed in 1.4024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