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长沙沦陷前后 林语堂一席谈 一行 (本报特写)林语堂氏于抗战之前一年举家迁寓美国,作海外著述的生活,两年前曾一度返国,旋复归去,去冬乃又二度返国,先到重庆,稍事活动,即赴西安潼关一带旅行,近更由渝经桂衡来观光三战三捷的长沙,已于昨午四时抵此,下榻于忠爱社,当由长官部编译官吴相湘等陪同至李合盛晚饭,饭后游览灯下的长沙市容,经八角亭一带返忠爱社,记者闻讯往访,承延见作一小时的漫谈,天南海北随意所之,而记者略提几个问题,林氏无不一一作酣畅的答复,林氏以前似曾旅居北平甚久,听其语气察其态度,俱有故都感味,多□不失文人本色,因此始能够漫谈很久。 记者鉴于林氏侨居海外甚久,远出新归,定然有新的观感,这是国内人士如入于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味的。林氏称,所至各地一般的印象都有好处,如各地的建设,普遍的教育,陕西的水利,重庆的戏剧,又如西安的夏声戏剧学校,无不著著前进。在四川之灌县自流井所见,亦大有文章好作。自到湖南后,粤汉车窗中所见的农村,满眼是整齐的瓦屋,确证明是不经见的富庶省份。长沙尤出表意,二十八年大火本甚彻底,国民众的恢复力十足惊人,八角亭的绸缎庄药店等,为在昆明重庆所未有,其殷实宏大,疑犹存留几十年前的旧面目,并自韶关以来所见的小孩子,无不活泼可爱,此亦为意外的发现。 美国的民众,自经蒋夫人作“深入民间”的旅行之后,所有同情完全转向于我。来华作战的美军,亦与我军民水乳交融,相处无间。我国朝野对于友军的执行供应,均能求其尽美尽善,就林氏在返国途中所见,非洲或印度之美远征军,其物质之享受,或倘不如在华之完善。至若威士基酒与女人,此在欧美所之视为家常便饭者,在我则不免稍感应付支绌。然此纯为士兵的理解能力同教育问题,林氏曾晤史迪威及格尔柏(桂林美新闻处负责人)交谈,意见无不一致。 美国的战时空气,惟见著制服者人数众多,虽妇女亦多武装起来,余即工厂努力生产。社会毫无畏惧心理,虽亦有如我国防护团之类的组织,但民众咸信轰炸场面不会见之于美国,惟沿国境的海岸线,经常有空军之巡弋而已。 林氏又谓本人之提倡读易,外间甚多误解,曲解,氏以为中国之有四五千年悠久生命,绝非偶然得来,中国之古代文化富有宝藏,国人之宜瞭解本国文化,势须由研究本国文化入手,易为五经之一,其余如诗书礼春秋四经,或艺术或历史或为社会科学,独易为儒家的思想中心,讲的是哲学,不研究即不理解,亦不明我国文化之来源何在,易所讲的阴阳消长之理,已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汇合,可见一阴一阳自有道理,至于各方责难,係断章取义的“缠夹二”为多,若一一答辩将无终了,故概姑置而不答,氏并坚谓外国之必有臭虫,国内应从大处着眼,未能一味悲观专看坏处也。 记者询其子女几人,所受教育如何,答云仅有三女,长女已至大学年龄,但仅令上午入哥伦比亚听讲,下午回家读中国书,氏谓携有大批本国书籍赴美,尚堪供全家研读。 林氏服中国长袍,戴近视眼镜,著棉鞋,吸烟斗,其侄林君偕来,今午五时将应长沙文化界之请,参加欢迎茶会,明日参观城区战绩,后晨公开演讲云。 (原载1944年1月12日长沙《大公报》)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烽火岁月——老报刊中的长沙抗战》张湘涛主编|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辑录整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3 20:58 , Processed in 0.0942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